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7/4之歷史事件

  

 1. 1776 年:美國《獨立宣言》通過

📍 費城,美國
📅 177674
🕊信仰與宗教自由的開端

簡介:
這天美國13州代表在費城通過《獨立宣言》,正式脫離英國統治。文件中強調人有「由造物主所賦予的不可剝奪之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基督教相關意義:

  • 宣言的神學基礎體現自然神論與改革宗信仰影響。
  • 成為後來宗教自由與政教分離的重要基石。
  •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1791年)確保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各教派共存與傳福音的自由。

🕯浸信會牧師 羅傑·威廉斯(Roger Williams 早期對宗教自由的呼籲在這一政策中得到實現。


2. 1187 年:耶路撒冷國王居伊戰敗,聖地易主的轉捩點

📍 哈丁山(Hattin,今以色列)
📅 118774
回教與基督教十字軍的關鍵戰役

簡介:
伊斯蘭名將薩拉丁(Saladin)在哈丁戰役中擊敗十字軍,俘虜耶路撒冷王居伊(Guy of Lusignan)及大批騎士。這場戰敗導致耶路撒冷城於同年10月陷落。

基督教歷史影響:

  • 十字軍勢力在聖地急遽衰退,引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英王理查一世參與)。
  • 改變基督教與伊斯蘭世界的權力平衡,也激起歐洲內部對宗教戰爭的反思。

🎵 3. 1533 年:馬丁·路德的第一首德文聖詩集出版

📍 德國
📅 153374(日期可能略有誤差,但在此週內)
🎶 聖詩與敬拜改革的重要一步

簡介:
馬丁·路德將聖詩翻譯為德文並編入敬拜生活,使會眾能以母語頌唱神的真理,建立信仰與教義的教導工具。他最著名的聖詩為《上主是我堅固保障》(Ein feste Burg ist unser Gott)。

影響:

  • 聖詩變成教導神學的「音樂教科書」;
  • 鼓勵平信徒主動參與敬拜;
  • 音樂在教會中被提升為信仰教育的手段。

📖 默想與應用

74日提醒我們:

  • 政治自由應與屬靈自由並行。
  • 真正的解放,是從罪中得釋放(羅馬書8:2)。
  • 教會的敬拜與教導,當能觸及人心的語言與文化。

哥林多後書 3:17:「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7/5逝世的基督教人物

  

️ 1. 約翰·胡斯(John Hus

📅 逝世日期:141575
📍 地點:德國康士坦茲(Constance
🎓 身分:波希米亞(今捷克)神學家、改革先驅、殉道者

簡介:
胡斯是捷克的天主教神父與大學教授,受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神學影響,主張聖經至上、反對教會貪婪與腐敗,並公開批評教宗制度與贖罪券。他因此被教會視為異端,於康士坦茲大公會議被判火刑。

殉道影響:

  • 成為宗教改革的先驅人物,百年後影響馬丁·路德的思想。
  • 他的追隨者發展出「胡斯派」(Hussites),影響中歐教會與政治局勢。
  • 胡斯殉道的日期(76日)有時被紀念為「胡斯節」,但歷史文獻多記其處決決議與行刑在75日。

🕯他被綁在火刑柱上時禱告:「主耶穌,為你真理的緣故,我甘願忍受這痛苦的死亡。」


🎼 2. 阿爾弗雷德·哈克特(Alfred Hackett

📅 逝世:187175
📍 地點:美國
🎓 身分:美國浸信會神學家、新約學者

簡介:
哈克特是19世紀美國浸信會學者,專研新約原文與早期教會歷史。他曾翻譯並發行許多與教父著作有關的文獻,並對保羅書信有深入研究,影響當代聖經學術發展。


🙏 默想與應用

75日是一個提醒我們信仰堅持與傳承的重要日子。
無論是像胡斯那樣為真理捨命,或像哈克特那樣在學術中堅守信仰,他們都見證了:「因信堅守真道,即使面對死亡,也有復活的盼望。


希伯來書 12:1-2:「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如果你對約翰·胡斯的神學思想或胡斯派歷史想更深入了解,我可以幫你展開更多內容喔!

 

7/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1. P. T. Forsyth(彼得·泰勒·福賽思)

📅 出生:184875
🌍 地點:蘇格蘭阿伯丁(Aberdeen, Scotland
🎓 身分:蘇格蘭神學家、傳道人、作家

簡介:
福賽思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英國重要的福音派神學家。他最初受自由派神學影響,後來回歸基督論與十架神學的核心。他主張上帝的聖潔與十字架的中心性,並強調基督徒倫理與社會責任。

神學貢獻:

  • 反對純理性主義與自由神學的過度抽象。
  • 強調上帝的「聖潔之愛」與「道德旨意」。
  • 影響了後來卡爾·巴特(Karl Barth)等新正統神學家。

名言:

“The cross is the moral miracle of the world.”(十字架是世界道德上的奇蹟。)


2. Mary McLeod Bethune(瑪麗·麥克勞德·貝松)

📅 出生:187575
🌍 地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
🎓 身分:基督徒教育家、公民運動家、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非裔女性領袖

簡介:
瑪麗是美國著名的非裔女性教育者與公民權利倡導者,堅定的基督徒。她創辦了貝松-庫克曼大學(Bethune-Cookman University),為黑人女性提供教育機會。她也多次在美國政府中擔任顧問,是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黑人內閣」的成員之一。

信仰與貢獻:

  • 她相信教育與信仰的結合能夠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 經常引用聖經作為公民權利運動的力量來源。

🙏 默想與應用:

這兩位人物提醒我們:

  • 無論是深奧神學的思索,還是實際社會行動,都可以成為對上帝忠心的見證。
  • 上帝呼召祂的僕人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彰顯祂的真理與公義。

 

7月5日教會史事件

 ️ 1. 約翰·胡斯(John Hus)被處決(141575日)

事件概述:
波希米亞(今捷克)的改革先驅約翰·胡斯因被控異端,在德國康士坦茲大公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上被判為異端,並於141575日被火刑處死。他的死對日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意義與影響:

  • 約翰·胡斯主張聖經權威高於教會權威,反對教會濫權與售賣贖罪券。
  • 他殉道時據說說:「你們今天燒的是一隻鵝(Hus 在捷克語中是之意),但將來會來一隻你們燒不掉的天鵝。」後來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便被視為那隻「天鵝」。
  • 胡斯的信仰堅持激勵了胡斯派(Hussites)的誕生,成為波希米亞宗教改革的重要基礎。

📜 2. 英國廢除反天主教的「測試法案」(Test Act)規定(182875日)

事件概述:
英國國會於182875日正式通過廢除《測試法案》(Test Act)中要求所有公職人員必須接受英國國教聖餐的規定。這使得非國教基督徒(如衛理宗、浸信會、長老會等)首次獲得擔任公職的權利。

意義與影響:

  • 此舉是英國宗教寬容政策的重要一步,為天主教與非英國國教基督徒在英國社會中的平等打開大門。
  • 也標誌著教會與國家權力分離的開始。

📖 默想與禱告建議:

約翰福音 16:33:「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願我們記念像約翰·胡斯這樣為真理站立的信仰前輩,也感恩今日能在更大的宗教自由中敬拜上主,求神賜我們有同樣勇敢與堅定的心志。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宗教改革者使用的人文主義方法研經的例子

  

宗教改革者雖然在神學上強調「恩典、信心、基督」等教義,但在方法論上,他們大量使用了人文主義的語文與歷史研究工具來進行聖經詮釋。他們繼承了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對「原文、原典、原意」的強調,應用在聖經解釋與神學建構上。


宗教改革者使用人文主義研經方法的三個關鍵特徵:

1. 原文研究(ad fontes

回到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聖經,避免依賴中世紀拉丁譯本(Vulgata)中可能出錯的翻譯。

2. 歷史語境分析

關注經文的原始背景、語境、寫作目的,對抗靈意化、神秘化或權威式詮釋。

3. 語法與修辭分析

應用文法、詞義、文體修辭等技巧解釋聖經,強調理性與清晰。


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例子

📖 羅馬書 1:17 的詮釋:「義人必因信得生」

原文:δικαιοσύνη γρ θεο ν ατ ποκαλύπτεται...
「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中顯明出來

  • 路德一開始誤解「上帝的義」為審判的公義,使他恐懼。
  • 但透過研究希臘文和教父奧古斯丁的原典,他明白「上帝的義」是指上帝白白賜下的義,不是要求的義。
  • 他說:

「那一刻,我覺得我進入了敞開的天堂。」

🔍人文主義元素

  • 從語源與語法中發現「義」是恩典的義,而非律法的義;
  • 不依賴拉丁文「justitia Dei」的解釋,而回到希臘文 dikaiosynē theou

二、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的例子

📖 加爾文的《聖經註釋》與《基督教要義》

  • 加爾文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
  • 在他的註釋書中,他明確使用語法分析上下文考察詞義辨析

例子:加拉太書 2:16

「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

  • 加爾文指出:動詞 δικαιοται 是被動語態,強調是被上帝稱為義,非人靠行為自得;
  • 他也討論「信心」在希臘文中不是一種努力或德行,而是完全信靠(pistis)的行動。

🔍人文主義元素

  • 精確的語法解釋;
  • 用上下文連貫分析經文脈絡;
  • 避免神學預設影響經文本義。

三、慈運理(Ulrich Zwingli)的例子

  • 他受伊拉斯謨影響極深,擁有出色的人文學訓練。
  • 曾在講台上按原文逐節講解馬太福音,而非使用教會節期安排的講道經文。
  • 這種做法是當時教會前所未見的,並且鼓勵聽眾自行閱讀與思考經文。

例子:出埃及記與聖餐

  • 他使用歷史語境與舊約語文研究,將聖餐的「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象徵性,而非實質變化(反對天主教的變質說)。

🔍人文主義元素

  • 追求經文原意,打破傳統的教義權威;
  • 應用語文工具來解釋聖經,不再依賴中世紀的神秘詮釋。

四、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的例子

  • 他用希臘文與希伯來文原文翻譯新約與舊約成英語,對抗教會壟斷。
  • 對字詞選擇極其講究,如將教會譯為 "congregation"(會眾)而非 "church",體現原文「κκλησία」的意涵。

🔍人文主義元素

  • 翻譯以字義與文法為準,堅持貼近原文;
  • 反對神職人員專制,推動「信徒皆祭司」理念。

五、結論:人文主義方法如何服事「唯獨聖經」?

宗教改革的目標

人文主義的貢獻

回到聖經權威

提供語文工具,解開原文意義

解釋經文而非傳統

建立歷史語境與語法解釋的詮釋方法

翻譯與普及聖經

發展詞源學與教育工具,使平信徒可閱讀聖經

拒絕神職壟斷真理

強調教育與理性,人人能自己研讀聖經

 

「唯獨聖經」與人文主義語文學之間的連結

  

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是宗教改革的核心信念之一,而人文主義語文學(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語言與古典研究)則成為這個信念落實的工具與催化劑。讓我們從幾個面向來探討兩者之間的連結:


一、什麼是「唯獨聖經」?

在宗教改革中,「唯獨聖經」的主張是指:

聖經是信仰與生活的最高權威,不是教宗、傳統或神職制度。

  • 改革者主張,教義與實踐必須回歸聖經本身。
  • 這對抗的是中世紀天主教「聖經 + 傳統 + 教會權威」的三重結構。

二、人文主義語文學的核心特色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強調「ad fontes」(拉丁文:「回到源頭」),即回到古典與原始文獻——對基督信仰而言就是:

回到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而非只依賴拉丁文譯本(如武加大譯本)。

人文主義語文學的幾個貢獻:

  • 推動原文聖經的編輯與印刷(例如伊拉斯謨的《希臘文新約》)
  • 培養語文能力,使學者能讀懂原文聖經與教父文獻
  • 鼓勵歷史語境與文法分析,對抗寓意式或迷信式的解經

三、「唯獨聖經」如何倚賴人文語文學?

面向

人文主義語文學的貢獻

「唯獨聖經」的實踐

📜 聖經原文

重建希臘文、希伯來文聖經文本

拒絕對拉丁文聖經的絕對依賴

📖 解經方法

文法歷史分析法(歷史語境、文法、修辭分析)

建立信仰解釋的客觀基礎

🔠 聖經翻譯

語言學推動母語教育、詞源學研究

把聖經帶入人民語言(德語、英語等)

🧠 教育與思辨訓練

提升平信徒與學者的閱讀能力與神學素養

促進「人人讀聖經」、「信徒皆祭司」


四、具體歷史例證

1. 伊拉斯謨與《希臘文新約》

  • 151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印刷的希臘文新約(附拉丁語對照)。
  • 路德翻譯《德文新約》主要參考這個版本。
  • 改革者可從原文理解羅馬書、加拉太書中關於「因信稱義」的要義。

2. 馬丁·路德與德文聖經

  • 路德在沃特堡翻譯新約為德語(1522年),用了僅僅11週,並說:

「我努力用人民的語言去翻譯,使他們能聽到上帝說話,彷彿就在家中。」

  • 他根據原文翻譯,避開拉丁文聖經中因譯法造成的誤解,如:
    • 3:28:「人稱義是因信,不在於行律法」——拉丁文中曾加入「唯獨」(sola),路德選擇保留它,表達福音本質。

3. 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 首位將新約聖經從希臘文翻譯成英語的人(1526年),並因此被處死。
  • 他的名言是:

「我要讓一個農夫比教士更懂聖經。」

這正體現了「人文語文學 + 唯獨聖經」的結合,打破教會對聖經的壟斷,讓聖經進入百姓中間。


五、屬靈與神學反思

為什麼語文學對「唯獨聖經」如此重要?

因為若我們主張聖經是信仰最高權威,那麼就必須確保我們:

  1. 理解的是聖經原本的意思(而非後代傳統的解釋);
  2. 避免斷章取義或誤譯產生的錯誤教義
  3. 能夠訓練信徒自己研讀聖經,而非完全依賴神職人員。

誠如宗教改革者所強調:「每一位信徒都應當成為一位解經者。」


六、今日的實踐:我們如何承接這傳統?

  1. 愛慕聖經原意:學習使用原文工具(如原文字典、聖經語法分析),不斷接近上帝話語的本意。
  2. 慎重地解經與教導:對經文語境與歷史背景有基本掌握,是對上帝話語的敬畏表現。
  3. 用母語分享聖經真理:像丁道爾與路德一樣,讓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的語言文化中發光。

湯姆.華森(Thomas Watson)之著作A Divine Cordial介紹

    湯姆.華森( Thomas Watson )的《 A Divine Cordial 》(譯作《神聖的強心劑》或《屬天的靈藥》)是一部屬靈生命極具激勵作用的著作,與他的另一部名著《 All Things for Good 》主題密切相關。實際上,《 A Div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