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押沙龍ABSALOM

   大衛正坐在城甕裡;守望的人上城門樓的頂上,舉目觀看,……守望的人說,我看前頭人的跑法好像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的跑法一樣。王說,他是個好人,必是報好信息。亞希瑪斯向王呼叫,說,平安了;就在王面前臉伏於地,叩拜,……王問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亞希瑪斯回答說,……僕人聽見眾民大聲喧嘩,卻不知道是什麼事。……古示人也來到,說,有信息報給我主我王;……王問古示人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古示人回答說,願我主我王的仇敵,和一切興起要殺害你的人,都與那少年人一樣。王就心裡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 我兒。(撒下十八24~33)

  若有人懷疑上帝最初設立一夫一妻制的智慧(今天基督教亦以一夫一妻為聖約),他最好讀一讀大衛的故事,就是他那不快樂的家庭生活,尤其是押沙龍的悲劇。

    押沙龍是一個有個性、有前途的少年人,一表人材,對人彬彬有禮;但他的背景卻複雜而不健全,難怪他成為大衛家中頑劣眾子的首腦和先鋒。在這樣不正常的家庭中長大,他有多少機會可以得到正常的發展呢?

    大衛為他哀哭,因為知道應該同情他而不是責怪他。但是現在為他哀哭未免太遲了!我們若向上帝哀哭,求祂恢復我們正當的家庭生活,不曉得那時是否已經太遲了?

 

敬拜上帝的亞伯拉罕

   這些事以後,上帝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你帶著你的……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亞伯 拉平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 裡拿著火與刀;……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說,我兒,上帝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二人同行。他們到了上帝所指示的 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拿刀,要殺他的兒子。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亞伯拉平,他說,我在 這裡。天使說,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料,有一隻公羊,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於是亞伯拉罕回到他僕人那裡,他們一同起身往別是巴去,亞伯拉罕就住在別是巴。(創二十二l~19)

  上帝施行神蹟將以撒賜給亞伯拉罕,後來祂又要求亞伯拉罕將所愛的兒子獻為燔祭。照人看來,若要上帝的應許不落空,以撒就必須活著。以撒的出生已近乎復活, 因他是在人天然的能力如同已死的情況下誕生的;如今,他被放在祭壇上,似乎又需要另一次復活的神蹟了。

    亞伯拉罕在這件事上也信靠上帝,他認為如果以撒是上帝所 賜的,用不著自己拚命掙扎去抓住不放,他只須甘心獻上,全心倚靠上帝的信實。這是一切從上帝領受恩賜的弟兄姊妹所該秉持的基本原則。

 

上帝的朋友亞伯拉罕

   三人就從那裡起行,向所多瑪觀看,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耶和華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二人轉身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將義人與惡人同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主,豈不行公義嗎。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饒恕那地方的眾人。亞伯拉罕說,我……還敢對主說話;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亞伯拉罕……說,假若……有四十個……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 說;假若……有三十個怎麼樣呢;……假若在那裡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他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創十八16~33)

  亞伯拉罕需要一個朋友,這點我們能領會,因為我們也需要朋友。奇怪的是,上帝也盼望有一個朋友。祂以亞伯拉罕為朋友。上帝是亞伯拉罕的朋友。令人驚訝的 是,亞伯拉罕竟有資格被稱為上帝的朋友(賽四十一8)。這從羅得和所多瑪的事上便可以看到。他的爭論並非不尊重上帝,而是要顯明他那位偉大朋友的性格。

    真朋友 所作的,就是如此,他要描出我們的優點來,而假朋友專勾劃出我們的缺點。亞伯拉罕是羅得的好朋友,他更是上帝忠實的朋友,這誠然是人類所能企求的最高峰。

天國之民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經營所建造的。……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來十一8~16)

  亞伯拉罕的確是住慣城市的人,他本來住在當時一個最好、最現代化的城市裡,他離開吾珥是因為上帝應許他一個更美好的城市。這應許至今仍未履行;但當光明的聖城從天降臨的那一刻,一切都會實現了。

    亞伯拉罕只能憑信心看見那城,雖然只在遠處看見,但所看見的是那樣美好,他就寧願忍受短暫的帳棚生涯,為要等候進入那城居住。

    他捨棄了什麼?

    就是從前那座城中的地位。若非經過考古家的發掘,就不能知道那座城已經沉淪了。

    他得著什麼呢?

    就是在上帝的城中一個地位。這城 建立在永遠的根基上,有永遠的榮耀。因這一個展望,帳棚生涯就變得可以忍受了。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加爾文的聖靈論

     加爾文的聖靈觀  , 聖靈的工作 ,

     聖靈的位格  ,  聖靈的身份 ,

   上帝的話與上帝的靈 ,

    拯救與創造 ,

加爾文的聖靈觀

     在加爾文的神學中,聖靈不但隨處可見,更處於中心的位置。當然,基督永遠是一切的起點和中心,一切救恩的事實都始於他、成於他。基督客觀地為我們成就了一切。然而,聖靈若不工作,客觀的事實仍歸於客觀,罪人仍未得救恩在他的生命真實的活現。

    “上帝隱蔽,而人是瞎眼的﹗”

    基督將上帝的大愛、對人全面的接納與赦免、向人宣告他稱罪人為義的事實顯明出來,但瞎眼的人卻視而不見,除非聖靈使這一切客觀的事實成為主觀的經歷。

    加爾文解釋說:“上帝的道猶如太陽,照在一切聽道之人的身上;然而,對於那些瞎眼的人,它的光卻全無作用。我們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是瞎眼的,因此上帝的道不能透入我們的心中,直至聖靈在我們裡面作導師;透過他,光照進了來。”

    人之能領受救恩,全是聖靈的 工作。“在我以外(extra nos)的基督,藉聖靈而在我之內(in nobis)。”

    無怪乎在加爾文的救贖論(《基督教要義》卷三)以及他的重生論和成聖論(卷四)中,聖靈可說是主導一切。

    從更宏觀的角度,假若我們以“聖父為一切行動的起始,為萬物之泉源,而基督則為使萬物舖陳有序的智慧和謀略,那麼聖靈就是行動的能力和成全動力。”因此,加爾文看聖靈的工作絕非限於救贖與成聖,而是具有宇宙視野的。亦即是說,聖靈從未間斷地在世界之內工作,保存、引領、釋放及重建備受破壞的世界,以使它不至陷於混亂的狀態,而人也不至於墮落至野獸的地步。

    加爾文在詮釋《以賽亞書》44章3-5節時表達得非常清楚,上帝將他的靈如水一般傾注在大地之上,他所指的不僅僅是重生的靈,而是指向遍及所有被造之物的普遍恩典,正如他在《詩篇》104篇30節所說:“你發出你的靈,它們便受造;你使地面更換為新”。大衛在這段經文宣告,當上帝向它們發放他奧秘的能力,世界的每一部分都因而活起來聖靈更感動萬物,將一切真、善、美發揮出來, 就是在目中無上帝的罪人中,聖靈也隱然在他們當中工作,給他們靈感,以活出上帝的形象的優美。


    我們可以說,加爾文目光遠大的聖靈觀,奠下了改革宗致力文化更新的傳統。從救贖的角度,加爾文非常強調上帝的形象的復原。救贖不單涉及在公義的上帝面前稱義,也涉及扭曲生命的重建。

    不過,加爾文聖靈論真正重要的貢獻乃在兩方面。一方面,他追隨路德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的進路,開展聖靈內在的印証(Testimonium Spiritus Sancti internum)的理論,以確立聖經的權威。聖靈不但透過默示,使上帝的道化成聖經,更不斷引導人明白聖經中的真理,感動人讓這真理內住於他的生命中,以化成他成聖生命的實質。同時,聖靈在人宣講上帝的道時,以他的能力充滿講者,使他所講的道具有改變生命的能力,也使聽道的人向上帝的道開放。當人面對著聖經, 他必須仰賴聖靈的光照、導引與印証,方能確切地明悟真道。

    或許更重要的,在另一方面,加爾文將聖靈放在基督徒生活及見証的中心。聖靈具体而真實地將救恩活現在信徒的生命中,以及在教會整体之內。使聖徒的生命更新、成聖,乃是聖靈最重要的工作。對加爾文來說,人的成聖是聖靈展示他的大能及他的工作的焦點。相對於這方面,其它一切都是旁枝,都是次要的。“主藉他的靈引導、折服、規管我們的心,並在其中統治,以使我們成為他所擁有的。”

    聖靈引導我們因愛上帝而全然順服他的旨意,以致我們一切的行動都在他旨意之下而作。聖靈的內住叫人結出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在信徒生命中孕育出這些果子,是聖靈主要的工作,也是他更新整個受造的世界的起點。加爾文聖靈論的焦點也在於此。論到聖靈的恩賜,對加爾文來說,聖靈給予我們最大的恩賜,就是他自己內住於我們裡面。他常用“聖靈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Spirit)這詞彙以說明聖靈是上帝給我們極寶貴的禮物。在這基礎上,加爾文絕不輕忽聖靈的恩賜。“在律法的軛下,聖靈的恩賜稀少而不顯”,但“在基督福 音之下,聖靈的恩賜豐富地傾倒出來。”

    他深信聖靈恩賜及聖靈能力對教會極為重要,這在他為《使徒行傳》作的註釋中,解釋得非常清楚。教會需要得 著能力,為了上帝的國度得勝,“他們需要爭戰。”

    在詮釋先知約珥的預言時,他進一步表明他的信念:“當先知宣告上帝要以他的靈澆灌(pour out His Spirit),我承認必須如此理解,就是他叫多樣並變化的恩賜(manifold variety and change of gifts)由他的靈湧流到人那裡去;他是唯一的泉源,這泉源取之並不乾竭。”(註20)他更特別指出,“‘澆灌’一詞表示極其多的意思……而‘凡有血氣’乃指無數的人”,即表示上帝應許將極多的恩賜傾注給眾多的信徒,而不是給一小撮人。

    加爾文甚至相信,上帝賜給教會的恩賜,不限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列出的恩賜。保羅所列的恩賜在今天依然活現,但這些只不過是上帝所賜的一部分而已。當然,加爾文絕不是奮興聖靈派 (enthusiast spiritualist),雖然他相信聖靈的恩賜依然活現,但卻認為教會在承認或行使這些恩賜的時候需要保持克制。同時,一些初期教會活現的恩賜,例如方言的恩賜,在教會成形確立以後,因不再需要而停止。

 

拉丁語系及塞爾特語系教會的宣教成就

    西方的教會採用拉丁語的禮拜儀式,以作為教會的主要語言來溝通屬之相關事宜。愛爾蘭和蘇格蘭塞爾特語教會則採取拉丁語系的禮拜儀式,而不是採用羅馬的儀式。藉由強調聖經的道德觀並與造物主的工作哲學結合,為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和北義大利野蠻部落的早期中世紀社會立下的根基。以建立修道院為主要傳福音的方法。人們被領到教堂接受宗教儀式並接受教導有關於上帝的旨意,因為他們的部落的背景,並不一定要詢問他們是否要決志跟隨基督。

因為拉丁語傳遍了整個羅馬帝國並為北非和歐洲大多數部落的主要語言,因此拉丁文成為教會的官方語言,如在教牧和各地教育體制。為地方福音的緣故,則需要翻譯的人。在非拉丁語部落福音事工進展的非常慢。當教會慢慢地滲入衰弱的羅馬帝國,在許多地方教會逐漸接手政府的職責。同時,也加強教會的公共職權。許多傳教士用他們的一生教導這些"未開化的人"上帝的話。同時與烏斐拉翻譯哥特語聖經,部落的語言被提昇與書寫的拉丁語同等重要。給予哥特人上帝的話語,他們也被賦予基督宣教的使命和賦予部落存在一個新意義。帶著新且強 大的希望他們向西前進, 最後經由他們努力不懈的攻擊羅馬帝國的扼要東北部前哨被供破並行軍進入羅馬帝國首都。這還不是最後的戰爭,羅馬帝國最後在476 A.D.瓦解,教會得以接管政府的職權。從那時起任何一位新國王或皇帝為確保他的成功,都需要與教會同工。

    愛爾蘭塞爾特語的教會的努 力結果,一個新的拉丁-條頓(Teutonic) 教會產生,其強調有意義的事工要是上帝所喜悅的道德結合,並且在新的統治者之下教會要為某一段宣教事工期間做準備。異教徒的(“未開化的人” 被稱為塞爾特語的教會) 環境沒有書寫語言及教高等的教育,迫使教會開發一個周全的基督教"Christianization" 節目(藉由基督徒價值觀的實現,改革歐洲地方文化) 以使教會能生存下來,而且忠於主並使主的大使命得以成功。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