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中國教會史

           中國教會歷史年代表  ,

          唐朝以前基督教來華的種種存疑傳說   ,

          猶太教的遺跡  ,

          唐朝景教傳教史   ,

         基督教入华史:世界四大石碑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英博物馆番外】 ,

          元朝的也裏可溫教 ,

           明朝的成立和政治   ,

           明朝耶穌會的宣教策略與清初禮儀之爭 ,

          耶穌會教士來華的嘗試    ,

          耶穌會來華教士-利瑪竇 ,

          “內地開放期”外國傳教士的工作  ,  內地開放期的宣教方法 ,

           戴德生與內地會  ,  李提摩太的宣教工作 ,

           歐美和清朝的情況(十九世紀)  , 鴉片戰爭的前因後果 ,

           十九世西方和中國基督教的情況 , 十九世紀初的中國傳教士  ,

           中國基督徒的自我體認  ,

         民國建立期教會佈道情況  , 

          基督教在中國20世紀十大運動  , 

          中國大陸共產黨執政後基督教會簡史  ,

           文化大革命的教會時期(1966-1976年)  ,

元朝的也裏可溫教

在元朝時,中國的基督徒有時被稱為「達屑」,有時被稱為「也裏可溫」;而對基督教各派則一律稱為「也裏可溫教」。
按「達屑」一詞,是波斯語 Tasrs的音譯,意思是「敬畏神的人」、或「虔誠人」,後被回教徒用來專指基督教徒。「景教碑」將這一名詞譯作「達娑」。「也裏可溫」或作「阿爾開溫」為蒙古語“Arkaun”(或作:Arcoun: Arkaiun; Erkeun)之音譯;本來含有「有福之人」或「有緣人」之意,而後來專指「信福音之人」或是「信奉福音的基督徒」。
元朝的基督教,除了景教以外還有天主教的道明會、及方濟會之傳入。有人說雅各教派(Jacobites)、及亞米尼亞(Armenia)教派亦曾傳入中國,可惜缺乏資料,無法加以證實。

[元朝的景教]

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景教雖在唐朝時被禁止,但是在中國的邊疆地區,卻仍然保有景教的殘餘勢力。在中國邊疆地方所發掘的許多景教徒墓石,可以證實這一點。這些墓石分佈於:鳩河(Chu)(中古之葉川、或碎葉川,Suioab)流域的多瑪克(Tokmak)附近之布拉拿(Burana)城的遺址,和必斯柏(Pishpek)地方,即是今天的蒙古和蘇俄一帶。這些墓石,或僅刻有十字架的標誌或附刻有敘利亞文的洗禮者名字。僅在必斯柏(Pishpek)墓地,就曾發掘六百餘個刻有敘利亞文及十字標誌的墓石。這些墓石都明明的刻有十三、四世紀的年月。但是早在十一世紀,在蒙古北部遊牧的克烈族(Kerait,亦作怯烈,屬蒙古族)、及雍古族(Ongut,亦作汪古,屬突厥民族)已有信基督教者。
當時在歐洲被稱為約翰王、或約翰長老之蒙古人汪罕,即為克烈族人。成吉思汗的家系中,具有許多景教徒。成吉思汗之子拖雷(Tului)的妻室,而為蒙哥(Mongka)、忽必烈(Khubilai)、旭烈元(Hulagu)三汗之母的唆魯禾帖尼別吉(Sarakutanibagi)即係克烈部的公主,她就是汪罕(Ong-khan,成作汪汗)之姪女。另外有他如,既汪罕之孫女、初為拖雷之妾,後成旭烈兀之妃者,也是景教徒。成吉思汗的侍臣中有名的鎮海(Chinkai)亦為克烈族的景教徒。鎮海的三個兒子,要束木(Joseph)、勃古思(Bacchus)、闊裏吉思(Georges)等人也是景教徒。考古家巴爾希伯來奧士(Bar Hebraeus)早已證實,十一世紀初克烈族已有景教之洗禮名單。如克烈族酋長,有名的馬古斯(Marghuz),即等於Markus(馬可),其子名為哥加克斯(Qurjaquz),也是景教徒喜歡取用的名字。
信仰景教的邊疆部族,比較著名的有以下的名字:
(一)    克烈族
(二)    乃蠻族
(三)    汪古族
(四)    蔑兒乞族
上述諸部族,除蔑兒乞部落沒有全部信景教外,其他各族在宋朝和元朝二代都歸依了基督。

至於景教後來在元朝完全消滅的原因,除了隨景教部族之被滅而消滅外,尚有其他的各種原因:
一.     元朝的政權雖然標榜宗教自由,但是因其王室採多妻制度,因此在本質上較接近於回教制度。
二.     景教的領導中心在中東的巴格達,離中國很遠,又未能在中國培植聖職人員以補教士之不足。波斯被滅後,賴波斯國保護之景教也隨告衰微。
三.     一些景教領導人歸信天主教。例如,汪古族酋長闊裏吉斯(即佐治王,King George)改信天主教並於西元1304年5月18日 宣誓服從羅馬教皇。

有關元朝之基督教歷史,因為沒有留下像唐朝景教的經典可以考證,因此只能以外人的遊記(如馬可孛羅遊記、奧多利克遊記等),及一些零星的元代史料來敘述它。
在「馬可孛羅遊記」中,有關當時的景教徒、及教堂分佈的情形,有以下的記錄:
(1)  肅州省(Suchu)
(2)  甘州城(Canpchu)
(3)  額裏折大省(Erginul,即涼州)
(4)  西寧州(Siinju)
(5)  額裏合牙省(Egrigaia,即寧夏)
(6)  天德軍大省(Tenduc)
(7)  宣德州城(Sindachu)
(8)  京兆府大城 
(9)  漢中省
(10) 哈喇章大省(Carajan,即雲南省)
(11) 鎮江府城
(12) 京師城(即杭州城)
(13) 福州城

除上述各景教寺外,在吐魯番、阿力麻裏、沙州、鄂爾多斯、東勝、及陰山山脈的石柱子梁(以上地區為今天的新疆一帶),並百靈廟附近、北京西南 三十公里 之房山等地區,先後發現有景教的遺跡。馬可‧孛羅遊歷中國時,所見的基督教都屬景教信仰。

[元朝的天主教]

  當蒙古王朝興起之際,也正當是歐洲的基督徒組織幾次的十字軍對抗回教勢力之時。當時元太祖、及太宗有幾次起兵西征,到處攻滅回教國,因此歐洲的基督徒,以為蒙古人是幫助基督徒撲滅回教徒的,便一心想要和蒙古人結盟。
    第一個到中國的天主教教士是十三世紀的孟高維諾(John of Montecorvino),他是一個對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極有影響力的人。當他到達中國時(1294年),忽必烈剛去世,由元成宗繼位。雖然他初到中國時,受景教徒的排斥和陷害,但至終他贏得元朝王室的信任和支援,開始傳教。十年內已有六千人受洗,加入教會。汪古族酋長,闊裏吉思,就是在這時改信天主教。另外,他也把新約聖經和詩篇等,譯成汪古族的方言。孟高維諾除了傳福音外,又從事興建教堂的工作,他收養了一百五十名七至十一歲的男孩,給他們施洗,教他們希臘文、拉丁文、唱聖詩及背誦經文。他在中國工作三十多年,在十四世紀初逝世,享年八十多歲,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士。

除了孟高維諾之外,還有好幾位“法蘭西斯派”(Franciscan)的修道士來到中國,但是在發展教會事工方面沒有太大的果效。最後一位是“馬黎諾裏”傳教士,他是在主後1342年到達中國,逗留了三至四年便回羅馬了。因為他看出當時元朝的元順帝政局險惡,必定維持不久,因而離去。果然在二十多年後元順帝被朱元璋(明朝第一位王帝)趕出中國,天主教在中國的事業,就此停頓了。

元朝的天主教和景教一樣,在中國歷史中曇花一現就消失了,沒有留下長久的影響。天主教在元朝無法施展較大的影響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很少漢人信天主教,大多是蒙古人或邊疆民族。因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旦滅亡,天主教也自然隨之消滅。此外,教士過分倚賴元朝王帝的庇護和支援,對元朝的王帝,百般討好。而漢人是受元朝歧視的,自然就對這些傳教士產生了排斥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宗教。元朝時來華的天主教教士,與元朝王室有密切的關係,與一般的大眾平民卻脫節了。


二.      傳教士沒有看到翻譯聖經和其他屬靈書籍的重要性。雖然天主教的傳教士孟高維諾也曾從事一些翻譯工作,但他只是將新約聖經翻譯成汪古族的方言,不是翻譯為中文。可能孟高維諾也受了傳統的天主教思想所影響,以為信徒讀聖經與否,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重要的是信徒守儀式、做彌撒,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當時能將部份聖經翻譯為中文,那麼即使他們離開了中國,中國人至少也可以從翻譯的聖經中,領悟到真理,不至於完全消滅了。


三.      元朝的天主教傳教士,與景教的傳教士,互相對立,彼此排斥。中國人和蒙古人看天主教和景教沒有分別,都是“也裏可溫教”教徒,但他們卻互相打鬥,漢人為之搖頭嘆息,對他們的信仰也大打折扣。

聖靈在信徒身上的靈命更新工作(2)


有關自由意志的聖經真理

        假如不在上帝的定意中,人不能離開上帝我行我素;因為上帝掌管人類一切的行為。上帝以祂的意志、權能和護理來掌管宇宙萬物,決定一切將來要發生或不發生的事情。假如人能憑他自己的主意,不管上帝的旨意如何,可以成就任何事,那麼就與上帝的全知、權威、命定和主權相抵觸。如此的結果只會帶來我們的敗壞與毀滅。
        未經重生的人完全不能作任何屬靈的事,也不能相信和服從上帝的旨意。未重生的人沒有自由、能力來選擇和按照上帝的旨意去行事。假如能夠的話,《聖經》就是錯誤的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也蕩然無存了。
        信徒意志的真正自由﹐在於恩典裡的自由和選擇的能力,能做任何有屬靈益處的事,並且拒絕一切罪惡。給信徒的自由意志﹐不是給他們有選擇善惡的能力,也不是由他們的意志去決定作好事還是惡事。那是虛構和想像中的所謂「自由意志」。反過來說,給予信徒的自由意志符合《聖經》的上帝觀,就是上帝是主宰﹐萬物的第一因。真正神聖的自由意志﹐是順服於上帝的特殊恩典之下﹐順服於聖靈的工作之下。這自由是我們順服與得救的確據。這自由意志回應聖約中的應許,就是上帝在我們心中寫下誡命,並賜下聖靈給我們,使我們有能力走順服的路。
        我們的意願和情感﹐原本都是罪的主要僕人和工具,但重生後就變為愛慕和追求上帝了(申三十6)。藉著從基督耶穌
        在成聖的過程中,聖靈在我們裡面創造一個新的、聖潔的、屬靈的和有活力的恩典原則。這恩典原則住在我們靈魂所有機能裡面。聖靈繼續供給我們大能而有效的恩典,這恩典從耶穌基督而來,聖靈對我們裡面的恩典原則不斷地加以愛護、保守、加多和加強。聖靈藉著這恩典原則﹐使整個靈魂趨向和有能力行出聖潔順服來,使我們為上帝而活﹐並以此屬靈的恩典來反對、抗拒並最終戰勝所有的罪惡敵對勢力。
        藉著這樣的屬靈恩典與能力,聖靈預備信徒履行聖潔的本份,並使信徒對屬靈的順服覺得輕省易為。聖靈為信徒預備的方法﹐是除去信徒心中所有的重擔。這些重擔會困擾我們的知性,攔阻我們預備要順服和成聖的心意。這些攔阻乃是罪惡、世界、靈裡的懶惰以及不信(來十二1;路十二35;彼前一13;四1;弗六14;可十四38)。

對聖潔的阻礙

        在未重生得救的時候,有一種耽延的罪(箴六10)。而重生得救以後,懶散與耽延還會呈現(歌五23)。要克服這些罪,我們必須思念上面的事(西三2)。我們要能洞察聖潔的榮美。我們必須激勵喜愛聖潔的意願,形成一種在靈裡順服的功能,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個新的本性。這樣說來,就如我們原來的天然「本性」使我們成為一個屬血氣的人,現在這新的屬靈「本性」就使我們成為一個屬靈的人。
        上帝將祂的律法寫在我們的心版上。按照我們原來的本性,我們與上帝的律法是格格不入的(何八12)。我們的心思意念與上帝的律法為敵(羅八7)。但這一切已經被恩典除去,上帝的誡命不再是難守的(約壹五3)。現在行走上帝的道路是愉快的(箴三
17)。上帝的恩典保守我們的心,使我們整個人能夠繼續行在聖潔中,重復的聖潔行為使我們更易盡當盡的本分。這活水的泉源不斷在我們裡面湧流,在禱告、讀經和團契生活中呈現出來。這活水泉源也在我們對人的恩慈、良善、憐憫和友愛中表示出來。恩典帶給我們從基督和聖靈而來的幫助。主耶穌基督關愛我們的新心,並以聖靈的恩典來堅定這新心,所以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30)。
        有些信徒可能不會覺得屬靈本分是容易和輕省的,反而是艱難和沈重的。如果這樣,我們必須省察自己,看看這些重擔從何而來。假如是來自心裡不願負基督的軛,而我們的信仰只不過是畏罪和怕懲罰,那麼我們還沒有重生得救。但是,如果是來自內心意願,渴望從罪的捆綁得以釋放,要為上帝而活在聖潔順服中,我們就會非常高興地去負基督的軛,抗拒一切可知的罪惡,那麼我們就是真正重生得救。因此我們必須自我省察,看看有沒有經常和勤勉地去履行那些我們認為最難做的本分。
        恩典首先使我們經常盡我們當盡的屬靈本分,然後使我們勤奮地盡所有一切的本分,並且覺得都是愉快和容易的。
        困難可能來自對試探的憂慮,這樣會使我們的心思疲乏、為難和分心。

問題﹕我裡面有真的聖潔嗎﹖還是被虛假的東西欺騙了?
答案﹕有時由於困難、疾病或對死亡的懼怕和罪惡感,使我們偶然發出善願要離棄罪惡,要為上帝而活﹔假如我們認為這就是真正的聖潔,我們是受騙了(可六20;參詩七八34-37;何六4)。
        假如我們以為有屬靈的恩賜就可證明我們內心聖潔,我們也受騙了。恩賜來自聖靈,是非常有價值的。恩賜幫助人盡本份。恩賜在禱告、講道、與信徒的屬靈交通中都大有聖潔的表現。但由屬靈恩賜的激發完成該作的任務,並不是真正的聖潔順服。對真正的信徒而言,恩賜可彰顯聖潔,但恩賜是為了聖潔。德行或道德責任都不是聖潔。
      由此我們知道,聖潔的原則或習慣與所有其它思想習慣都是有區別的,不論是思維習慣還是道德習慣、先天的還是後天的。它也與普遍恩典及其果效有分別,這等普遍恩典,或許未重生的人也可以獲益。
        聖潔原則的動機﹐是出於在基督裡榮耀上帝的意願。除非已經重生得救,無人會有這樣的意願。讓我們舉個例子。一個人把錢施給窮人的動機來自有心要幫助窮人;但這人若沒有重生得救,他的最終動機乃是為他自己,想獲取功德,為自己建立好名聲﹐被人稱讚,或者為自己贖罪。他的動機絕不會是在耶穌基督裡榮耀上帝。
        聖潔是來自上帝揀選的目的(弗一4)。聖潔有其特別的性質,只有被上帝所揀選的人才可獲得(帖後二13;羅八2930;彼後一5-710;羅九11;十一57)。假如我們的信心不能產生聖潔,那就不是上帝揀選的人的信心(多一1)。
        有三個方法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恩典與本份是否是真正蒙揀選的果子和證據﹕
1)在我們裡面的恩典是否增長、增多?(約四14
        2)對上帝揀選之愛的感受,有沒有促使自己更為勤奮地使用這些恩典(羅五2-5;耶三一3)?上帝永恆的大愛吸引我們跟隨祂、信靠祂、順服祂。若是出於恐懼、敬畏、盼望和良心的省覺而去作該作的事,都不是發自上帝揀選的愛。
        3)這些聖潔的恩典是否使我們變得更像基督呢?假如我們在基督裡被揀選和預定要像祂,真正的聖潔恩典會在我們裡面作成基督的形像。這些恩典是柔和、謙卑、克己、輕看世界、隨時都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過犯、原諒仇敵、喜愛對人人行善。

基督是我們的聖潔

        耶穌基督為我們買贖聖潔。「上帝使祂成為我們的聖潔」(林前一30)。上帝使基督作我們的祭司﹐為我們作成聖的工夫。基督獻上他的寶血為祭﹐又洗淨我們一切的罪孽﹐因此潔淨了我們(弗五25-27;多二14;約壹一7;來九14)。
        基督將聖潔分給我們﹐使我們的靈魂真正得以成聖。祂將聖潔分給我們﹐是由於祂以祭司的身份為我們代禱。基督的禱告乃是我們聖潔的恩源(約十七17)。在我們裡面一切神聖的恩惠,都是由於基督的禱告而來。假如我們真正要成為聖潔,我們的責任是要不斷地與基督那祈求加增聖潔的禱告發出共鳴。這也是使徒們的禱告,也該是我們的禱告(路十七5)。
        基督以先知的身份說出道和教義,以真理教導我們聖潔﹐藉真理在我們裡面作成聖的工夫。福音的教義乃是唯一適切的聖潔標準,也是唯一使我們得以成聖的方法。福音要求將罪治死,按著神的意思憂愁,以及每天潔淨自己的心懷意念。福音也要求我們藉著基督與上帝有更多的靈裡交通,並對基督獻上所有的信心與愛心。
        唯獨福音使我們裡面生出信心來(羅一16;徒二十32;羅十17;加三2)。上帝的話語在基督耶穌裡生了我們(林前四15;雅一18;彼前一23-25)。
        有兩個方法讓我們知道我們的聖潔是不是福音的聖潔:
1)我們對福音中的誡命是難以遵守,還是容易遵守並感到愉快?
2)我們對福音的真理是格格不入的嗎?如是,我們就沒有真正的福音聖潔了。
        基督為我們的成聖作了完全聖潔的榜樣﹐以此作成我們成聖的工夫(羅八29;彼前二9)。在基督神人兩個純全的本質中,祂位格的聖潔,祂恩惠的榮耀,以及祂在世上生命的清白無罪和功效,都是我們偉大的榜樣。唯獨祂是完全的、絕對的,是一切恩惠、聖潔、德行與順服的榮耀典範或藍圖。這個典範超乎其它一切的典範。光在祂裡面,在祂裡面完全沒有黑暗。祂沒有犯罪,口裡沒有出不義的話。祂是被上帝為此目的而差派,為我們作聖潔的典範。我們要仰望基督(賽四五22;亞十二10;林後三18;四6)。
        我們應被基督的榜樣激勵,使我們更像祂。祂所作的一切﹐無非是出於對我們的愛(約壹三3;腓三21;來二1415;腓二5-8;約十七19;加二20)。祂所作的一切都是為我們的好處;因此,效法基督是我們最該做的事(羅五19)。
        我們效法祂的謙卑、忍耐、克己、忍受羞辱、輕看世界、熱心榮耀上帝、愛人靈魂的心、以及寬容眾人的軟弱。
        我們不但必須相信基督得以稱義,而且也要信靠祂作我們成聖的榜樣。假如我們言行都像基督,我們就必會多多想念祂,思考祂是誰,祂作了什麼,如何對待周圍的人,在祂盡本份和受試煉的時候祂怎樣行?我們必須盡力而為﹐直到將祂那完全聖潔的形像印在我們的心中。
        基督是我們的聖潔﹐祂為我們作成聖的工夫﹔這就是福音的聖潔。這個聖潔的主要特色是基督作我們的頭,我們的聖潔、屬靈的生命都源於祂。同時,因我們與祂聯合,從祂那裡不斷地湧流給我們實在的屬靈能力與恩典(藉此使聖潔得以保守、維護和增強)。  
上帝對任何人的應許,賜予怎樣的恩典,都是通過耶穌基督﹐藉著耶穌基督作中保而成全的。
        上帝是那無限的泉源,是一切恩典與聖潔的最高根由。唯獨祂原本在本質上就是聖潔的。唯獨祂是良善,也是其它一切良善與聖潔美德的首因。祂是賜諸般恩典的上帝(彼前五10);祂自有生命(約五26);在祂裡面有生命的源頭(詩三六9);祂是眾光之父(雅一17)。
        上帝以祂的豐盛,將恩典藉天生或恩典澆灌給受造之物。上帝以人的天性將祂的形像種植在我們裡面,這形像是完全公義與聖潔的。假如沒有罪的進入,這形像會從人類世代自然繁衍延續下去。但自從墮落以後,神不再將聖潔放在自然繁衍的任何人裡面。否則,我們就不需要重生了。現在我們的天性裡面再沒有上帝的形像。
        除了藉著作為中保與教會元首的基督,上帝沒有用恩惠賜任何東西給任何人(約一18)。在舊的創造中,萬有都靠那永恆的道所造,這道就是聖子,是上帝的智慧(約一3;西一16)。基督「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3)。因此,在新創造中,上帝也同樣藉著和使用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作中保,此外並無別的作為和運用(西一151718)。因著基督,新造的人能領受新生命和聖潔(弗二10;林前十一3)。
        上帝在信徒身上的工作是真正的、有效的﹐是成聖之恩惠,是屬靈的力量和聖潔。上帝的恩惠使我們能夠相信祂,能夠成聖並堅守信心到底。上帝的作為使我們得以「堅固到底,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基督的靈在信徒身上所行的一切,都是由於信徒藉著聖靈得與基督的位格聯合(約十六13-15)。

問題﹕那麼,我們是從基督的位格領受福音的聖靈嗎?
答案﹕我們領受聖靈是從福音的宣講(聽道)而來(徒二33)。

反問﹕假如是藉著聖靈使我們得與基督聯合,我們就必須先行聖潔和順服才可以領受聖靈,才得以與基督聯合了。基督不會與不義和不潔的罪人聯合,否則對基督是最大的不敬。因此,我們必須先像基督一樣聖潔與順服,我們才可以藉聖靈與祂聯合在一起。
答案﹕首先,假如這樣的說法是真的話,就不是因著聖靈的工作使我們能像基督一樣聖潔和順服了,我們也不需要基督的寶血來潔淨自己,也不用靠聖靈來得以聖潔。第二,主基督以祂的道切實地對靈魂作某些預備工夫﹐來領受聖靈住在裡面。第三,基督不會與不潔與不義的罪人聯合,使他們繼續不潔和不義。但是,當與基督聯合的那一刻,他們是真實地和永遠被潔淨﹐成為聖潔了。上帝的靈在哪裡,那裡就有自由、潔淨與聖潔。
        由於我們與基督的聯合,聖靈進一步的工作是將基督的許多恩惠分給我們。基督是一個奧秘的和屬靈身體的頭,教會是這身體的肢體(弗一2223;林前十二12)。聖經有多處說明這樣的合一﹕基督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約十五145;羅十一16-24);我們是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二45);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加二20)。

結論﹕一切恩惠與聖潔均來自基督,完全沒有一點是我們自己的。所有福音的聖潔都是直接由聖靈作成的。福音的聖潔是恩約的果子與功效,其目的是要更新在我們裏面上帝的形像。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眼珠可以拔出來的宣教士

    在台灣早期宣教時期,有位從英國蘇格蘭來的宣教士,名為巴克禮(Thomas Barclay,1849~1935),在台灣東部大武山的山路遇到原住民包圍。由於傳說只要吃過巴克禮的肉,就能長命百歲,所以那些人一心想抓他。同行的人驚慌不已,但巴克禮憑著信心,在危急之時,取出他的左眼,又放回去(他的左眼早年因受傷而失去)。原住民們誤以為見到神明,即下跪求饒,這才化解危機。

    這故事讓我們看到上帝如何眷顧宣教士,也看出宣教士之生活是充滿危險和艱辛,但是上帝總是給敬畏祂的人一條出路。

   一八八五年,巴克禮受派到屏東二崙視察,在主日禮拜進行時,村民把糞尿往巴克禮頭上澆下。受到如此的侮辱,他反而幽默地說:「這糞尿撒在你們的蔬菜可當肥料,撒在我的身上是一種浪費。」

    巴克禮十六歲就立志獻身為主所用,廿六歲到台灣後,把60年歲月奉獻於此,創設神學院、推行白話字、創辦府城教會報、重譯聖經、增補廈英大辭典等。一九三五年,巴克禮因腦溢血而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在台時間:1875~1935年(逝於台南)。

   他傳教時經常受毀謗及攻擊,然而讀聖經和禱告是巴克禮牧師宣教動力的來源。在長榮中學史料館內存放一件巴克禮生前所穿的睡袍,在右膝的部分有些破損,是因為他常常跪下所致。甘饒理宣教師回憶:「 巴 博士常在夜晚與自己家中的老僕人跪下禱告以後才上床睡覺。」

    所以倚靠上帝是建立上帝國度在地上之重要動力,我們越倚賴祂,越有能力,越有見證!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慕安德烈

慕安得烈(Andrew Murray,1828~1917),生長於南非好望角一個殖民地小鎮,父親是一位虔誠愛主的傳道人。

慕安得烈十歲時便和哥哥到蘇格蘭伯父家,在那裏接受 宗教要育,八年後,弟兄二人轉往荷蘭烏屈契(Utrecht)深造,學成返回南非服事神。

慕安得烈熱愛靈魂,盡力工作,甚至身體因過勞而染恙時,仍不肯稍 事休息。他的身軀虛弱瘦小,體重約在 一百磅 左右,但講起道來,聲音卻宏亮無比。他非常注重禱告,凡與他有過接觸的人,莫不被他與神靈交的深度所摸著。

他遺 留給後世最主要的,乃是一些出名的屬靈書籍。他一生著作等身,共有二百五十多種書,有的是用荷文,有的是用英文;有些是巨著,有些是小冊。

綜合他的信息, 可分為三大類:

(一)禱告,和神交通;

(二)聖潔的生活;

(三)聖靈的能力。

宋尚節

     宋尚節博士的聖潔  ,

    宋尚節博士及他的佈道

    拼命佈道的奮興家宋尚節(1901-1944)  ,

宋尚節博士的聖潔

宋尚節是在二十世紀裡被 神所興起,所大用的一位極為特出的神僕。宋博士的得力秘訣有許多;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他力求聖潔。

宋尚節有一次對同工劉乃培牧師說:「傳道人有三要:1、禱告、2、查經、3、自潔。」
「聖潔」是宋尚節事奉 神持守的最緊的最基本心態,也是他行事為人的不變準則。在他的日記裡,「聖潔」二字處處可見。每當他作自我反省時,總提到「聖潔」二字。例如有一次,當他在一個鄉下工作結束後,蒙當地信徒們熱烈送他上火車的情形,觸動他作自我檢討:「鄉下傳道人所得的冠冕應當最多,嘆自己的愛心比開始傳道時少;以後要追求聖潔,到鄉間佈道;一切物質虛榮實在都是過眼雲煙。」在宋尚節的思維裡,聖潔是信徒生活與事奉的基石,也是決定一切成敗的關鍵所在!

全方位的聖潔

宋尚節所說的「聖潔」涵括面甚廣,不只限於思想、言語、行為不玷罪污而已;乃包含著整個基督徒人生全方位與每一個層面。例如在講道時為使聽者加深印象而形容過度,他反省時便自責自己「口不聖潔」,因此不能被聖靈更大使用。甚至連作夢的內容若不滿意,也自責為不聖潔;認為那是因自己內裡不夠聖潔的原故。他所寫的工人回憶歌中有一句:「回看多年所度生活,雖是不錯,未真聖潔;受主對付,歎己敗壞。主啊!渴慕完全像你。」宋博士認為 神不要我們的「不錯」, 神所要的是「聖潔」。正如經上所記:「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又說:「你們要聖潔,因我是聖潔的。」(彼前1:15-16)

聖潔之道

宋博士說:「聖潔之道可分三段:一是潔淨自己、二是除去一切污穢、三是完全順服主。」宋博士將聖潔分為消極與積極兩方面:消極上包括(1)「潔淨自己」指向 神認清一切罪污過犯;(2)「除去一切污穢」強調時時對付罪惡,不容罪污停留在自己身上。積極上則總括為:「完全順服主」,追求行在 神的旨意中,遵照主所吩咐的去行。從宋博士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願付出一切的代價去遵 神的意旨而行,竭力活出一個聖潔的人生。

聖潔與能力

宋尚節認為非聖潔便不會有能力。曾有人問他:「你講道為什麼有能力?」他回答說:「因為我不斷地悔改認罪。」他說:「聖潔的人,其影子足以醫人;為人按手有能力。」他認為彼得不為金錢所迷,聖潔的手絲毫沒有不義的錢,故大有能力。宋論得靈力的秘訣強調必要追求聖潔。他認為傳道人缺乏靈力的原因是因為尚未得到潔淨。他曾如此比喻說:「電燈雖佳,然而電力未通,何益之有?」他說許多人只用「腦」講道,沒有能力。

論到自己,他仍總為自己未能發揮更大的靈力而自責;他說:「 神尚未給我非常的靈力,因我尚未潔淨;若我真認罪, 神必會令一切聽眾悔改認罪;若我完全聖潔,所到之處必結許多非常佳美之果。」。

聖潔與靈恩

在印尼佈道時,有一對西國宣教士談及靈恩與方言的必要;宋尚節表示不讚成,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追求聖潔與愛心。由此可知宋博士雖然非常注重聖靈的工作,但並非一味的尋求某種靈恩現像如說方言之類。他認為聖潔比靈恩更重要:聖潔是根,靈恩是果,本末不能倒置。另一方面,他認定他蒙召是以佈道為主,醫病屬其次。許多人來赴會存著指望宋尚節會為他們按手禱告,醫病趕鬼;然而,宋博士卻非常清楚自己的使命,他說:「我非來醫病,在萬不得已時,才奉主名為病人禱告。」

聖潔與蒙福

宋尚節在日記中曾有這麼一個記載:計志文牧師說:「 神的忠僕衛斯理約翰曾說:『如 神的僕人不大大宣傳聖潔、純一、完美的道理, 神不能賜福給他。』」
宋尚節向來羨佩屬靈敬虔偉人,諸如慕迪、慕安德烈、芬尼、孫大信等人的傳記是他常讀的,對衛斯理約翰他也非常敬重;他認為這些人能被 神大用與賜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都是 神聖潔的器皿。

聖潔與美麗

宋博士在一次與人談話中,說出一句極美好的話:「屬靈的財寶即信心;屬靈的美麗即聖潔!」聖潔不單令人蒙福,並且本身就是美麗。宋尚節自認生來樣貌不佳,但他的整個人生卻極其美麗,令人欣羨!人的美醜在乎內心,聖經說: 神的見證人美如雲彩(來11:1),本是這世界不配有的(來10:38)!善哉此言!宋尚節的聖潔生命,使他的人生美麗無比;他的見證,滿有基督馨香之氣,可以留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