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時,中國的基督徒有時被稱為「達屑」,有時被稱為「也裏可溫」;而對基督教各派則一律稱為「也裏可溫教」。
按「達屑」一詞,是波斯語 “Tasrs”的音譯,意思是「敬畏神的人」、或「虔誠人」,後被回教徒用來專指基督教徒。「景教碑」將這一名詞譯作「達娑」。「也裏可溫」或作「阿爾開溫」為蒙古語“Arkaun”(或作:Arcoun: Arkaiun; Erkeun)之音譯;本來含有「有福之人」或「有緣人」之意,而後來專指「信福音之人」或是「信奉福音的基督徒」。
元朝的基督教,除了景教以外還有天主教的道明會、及方濟會之傳入。有人說雅各教派(Jacobites)、及亞米尼亞(Armenia)教派亦曾傳入中國,可惜缺乏資料,無法加以證實。
[元朝的景教]
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景教雖在唐朝時被禁止,但是在中國的邊疆地區,卻仍然保有景教的殘餘勢力。在中國邊疆地方所發掘的許多景教徒墓石,可以證實這一點。這些墓石分佈於:鳩河(Chu)(中古之葉川、或碎葉川,Suioab)流域的多瑪克(Tokmak)附近之布拉拿(Burana)城的遺址,和必斯柏(Pishpek)地方,即是今天的蒙古和蘇俄一帶。這些墓石,或僅刻有十字架的標誌或附刻有敘利亞文的洗禮者名字。僅在必斯柏(Pishpek)墓地,就曾發掘六百餘個刻有敘利亞文及十字標誌的墓石。這些墓石都明明的刻有十三、四世紀的年月。但是早在十一世紀,在蒙古北部遊牧的克烈族(Kerait,亦作怯烈,屬蒙古族)、及雍古族(Ongut,亦作汪古,屬突厥民族)已有信基督教者。
當時在歐洲被稱為約翰王、或約翰長老之蒙古人汪罕,即為克烈族人。成吉思汗的家系中,具有許多景教徒。成吉思汗之子拖雷(Tului)的妻室,而為蒙哥(Mongka)、忽必烈(Khubilai)、旭烈元(Hulagu)三汗之母的唆魯禾帖尼別吉(Sarakutanibagi)即係克烈部的公主,她就是汪罕(Ong-khan,成作汪汗)之姪女。另外有他如,既汪罕之孫女、初為拖雷之妾,後成旭烈兀之妃者,也是景教徒。成吉思汗的侍臣中有名的鎮海(Chinkai)亦為克烈族的景教徒。鎮海的三個兒子,要束木(Joseph)、勃古思(Bacchus)、闊裏吉思(Georges)等人也是景教徒。考古家巴爾希伯來奧士(Bar
Hebraeus)早已證實,十一世紀初克烈族已有景教之洗禮名單。如克烈族酋長,有名的馬古斯(Marghuz),即等於Markus(馬可),其子名為哥加克斯(Qurjaquz),也是景教徒喜歡取用的名字。
信仰景教的邊疆部族,比較著名的有以下的名字:
(一) 克烈族
(二) 乃蠻族
(三) 汪古族
(四) 蔑兒乞族
上述諸部族,除蔑兒乞部落沒有全部信景教外,其他各族在宋朝和元朝二代都歸依了基督。
至於景教後來在元朝完全消滅的原因,除了隨景教部族之被滅而消滅外,尚有其他的各種原因:
一. 元朝的政權雖然標榜宗教自由,但是因其王室採多妻制度,因此在本質上較接近於回教制度。
二. 景教的領導中心在中東的巴格達,離中國很遠,又未能在中國培植聖職人員以補教士之不足。波斯被滅後,賴波斯國保護之景教也隨告衰微。
三. 一些景教領導人歸信天主教。例如,汪古族酋長闊裏吉斯(即佐治王,King George)改信天主教並於西元1304年5月18日 宣誓服從羅馬教皇。
有關元朝之基督教歷史,因為沒有留下像唐朝景教的經典可以考證,因此只能以外人的遊記(如馬可孛羅遊記、奧多利克遊記等),及一些零星的元代史料來敘述它。
在「馬可孛羅遊記」中,有關當時的景教徒、及教堂分佈的情形,有以下的記錄:
(1) 肅州省(Suchu)
(2) 甘州城(Canpchu)
(3) 額裏折大省(Erginul,即涼州)
(4) 西寧州(Siinju)
(5) 額裏合牙省(Egrigaia,即寧夏)
(6) 天德軍大省(Tenduc)
(7) 宣德州城(Sindachu)
(8) 京兆府大城
(9) 漢中省
(10) 哈喇章大省(Carajan,即雲南省)
(11) 鎮江府城
(12) 京師城(即杭州城)
(13) 福州城
除上述各景教寺外,在吐魯番、阿力麻裏、沙州、鄂爾多斯、東勝、及陰山山脈的石柱子梁(以上地區為今天的新疆一帶),並百靈廟附近、北京西南 三十公里 之房山等地區,先後發現有景教的遺跡。馬可‧孛羅遊歷中國時,所見的基督教都屬景教信仰。
[元朝的天主教]
當蒙古王朝興起之際,也正當是歐洲的基督徒組織幾次的十字軍對抗回教勢力之時。當時元太祖、及太宗有幾次起兵西征,到處攻滅回教國,因此歐洲的基督徒,以為蒙古人是幫助基督徒撲滅回教徒的,便一心想要和蒙古人結盟。
第一個到中國的天主教教士是十三世紀的孟高維諾(John of Montecorvino),他是一個對天主教在中國傳播極有影響力的人。當他到達中國時(1294年),忽必烈剛去世,由元成宗繼位。雖然他初到中國時,受景教徒的排斥和陷害,但至終他贏得元朝王室的信任和支援,開始傳教。十年內已有六千人受洗,加入教會。汪古族酋長,闊裏吉思,就是在這時改信天主教。另外,他也把新約聖經和詩篇等,譯成汪古族的方言。孟高維諾除了傳福音外,又從事興建教堂的工作,他收養了一百五十名七至十一歲的男孩,給他們施洗,教他們希臘文、拉丁文、唱聖詩及背誦經文。他在中國工作三十多年,在十四世紀初逝世,享年八十多歲,是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士。
除了孟高維諾之外,還有好幾位“法蘭西斯派”(Franciscan)的修道士來到中國,但是在發展教會事工方面沒有太大的果效。最後一位是“馬黎諾裏”傳教士,他是在主後1342年到達中國,逗留了三至四年便回羅馬了。因為他看出當時元朝的元順帝政局險惡,必定維持不久,因而離去。果然在二十多年後元順帝被朱元璋(明朝第一位王帝)趕出中國,天主教在中國的事業,就此停頓了。
元朝的天主教和景教一樣,在中國歷史中曇花一現就消失了,沒有留下長久的影響。天主教在元朝無法施展較大的影響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很少漢人信天主教,大多是蒙古人或邊疆民族。因此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一旦滅亡,天主教也自然隨之消滅。此外,教士過分倚賴元朝王帝的庇護和支援,對元朝的王帝,百般討好。而漢人是受元朝歧視的,自然就對這些傳教士產生了排斥感,不願意接受他們的宗教。元朝時來華的天主教教士,與元朝王室有密切的關係,與一般的大眾平民卻脫節了。
二. 傳教士沒有看到翻譯聖經和其他屬靈書籍的重要性。雖然天主教的傳教士孟高維諾也曾從事一些翻譯工作,但他只是將新約聖經翻譯成汪古族的方言,不是翻譯為中文。可能孟高維諾也受了傳統的天主教思想所影響,以為信徒讀聖經與否,不是最重要的。他認為重要的是信徒守儀式、做彌撒,這是很可惜的事。如果當時能將部份聖經翻譯為中文,那麼即使他們離開了中國,中國人至少也可以從翻譯的聖經中,領悟到真理,不至於完全消滅了。
三. 元朝的天主教傳教士,與景教的傳教士,互相對立,彼此排斥。中國人和蒙古人看天主教和景教沒有分別,都是“也裏可溫教”教徒,但他們卻互相打鬥,漢人為之搖頭嘆息,對他們的信仰也大打折扣。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