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空中主日學的節目,我是蔡麗貞。我們進行的是教會歷史的專題,今天要繼續介紹馬丁路德,以及宗教改革。
二、中世紀的贖罪觀: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導火線,是針對中世紀的贖罪券,所以我們現在先來看看,中世紀天主教的贖罪觀。
1.贖罪觀—-道德可彌補罪行
天主教的經驗哲學認為:人在受洗以前所犯的罪,可以藉著洗禮而得到赦免,但是受洗以後如果你還犯罪,那麼就需要懺悔禮。當然天主教也沒有否認,人的功德、人的努力,完全是由上帝的恩典而來。那麼神學家阿奎納,他將積功德贖罪的觀念,加以解釋。阿奎納說:『基督和眾聖徒無限量的功德,積成了一個功德庫,教會的神職人員,可以隨時來提取,分給那些有需要的罪人,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是真實痛悔的人』。這種理論發展到後來,居然說這種功德,能夠消除全部,或者是部份今生與來世,煉獄中的刑罰,即使今生補
償不清,將來在煉獄裡面,也要繼續的補償清楚。
天主教今天他們其實還是有一些補充說明,他們說補贖的行為,沒有辦法贖罪,不能夠得到上帝的赦罪,但是可以彌補因為我們所犯的錯誤、所造成的罪果,罪的結果或者是虧欠。譬如說:我們可以捐一些錢,去幫助窮人,去彌補所造成的傷害。就好像夫妻吵架,那麼先生要跟太太道歉的時候,他會去買一束花,來補償他的過失。
2.練獄觀
因為贖罪券主要是講,在煉獄裡面替那些亡魂來贖罪,所以我們也來看看,中世紀對於煉獄的說法,有關於煉獄的說法。
A、來自次經的觀念:
其實聖經並沒有很清楚的講,它只能根據模糊的經文,譬如說次經,講得比較清楚的是次經。次經是天主教的經典,基督教其實並沒有接受次經。次經的馬克比二書,就是猶太人的一位英雄人物,他們的民族英雄人物馬克比,馬克比曾經為那些死掉的人,贖罪,使他們的罪可以蒙赦免。
B、路加福音—財主與拉撒路衍生的觀念:
另外在聖經的路加福音十六章,財主在陰間受苦,而討飯的拉撒路,躺在亞伯拉罕的懷中,財主說:我在這裡火焰裡面極其痛苦,那麼亞伯拉喊就對他說: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已至於你沒有辦法到我這裡來,我也不能夠到你們那邊去。
C練獄的用意
煉獄的說法,其實就是要交代說:人死了以後去哪裡?有人說:煉獄可能是在天上和地獄之間,那麼初代的教父,初代的教會領袖,其實已經有人主張煉獄的說法。
D練獄的支持者
譬如奧古斯丁他就主張,人靈魂的命運,在死後就立刻決定,那麼在來生有煉淨罪的刑罰;到了阿奎那的時候,就更加詳細的擴充解說。可能各位都曾經聽過但丁神曲,但丁是十三、十四世紀的時候,義大利的詩人,他的一部作品就是神曲。
那神曲就是描述他在夢裡,在夢中分別去遊歷了地獄,然後是煉獄,然後是天堂。那麼地獄,他先去遊地獄,地獄主要是逞罰那一些不肯接受福音的人,或者是那一些蓄意作惡的人。接著但丁在夢境裡面,他也去遊歷了煉獄,他在遊歷煉獄的時候,腳步越走越輕,那是因為他的罪孽,漸漸的煉淨了。但丁把那些凡是生前認識上帝,但是因為軟弱跌倒,或者是驕傲嫉妒,或者是貪吃懶做的人,就被置於煉獄。譬如說以色列王掃羅,譬如改教時期的英國皇帝亨利八世,娶了很多老婆的亨利八世,以及昏庸的教皇啦、修道院院長啦…,他們的生前因為有一些罪,來不及補償,所以就先進入煉獄裡,煉淨了以後再進入天堂。
那麼煉獄的說法,基督教並沒有接受,這是天主教他們的教義。煉獄的說法,多半是為了安慰那一些基督徒軟弱的良心,為的是替那一些還沒有悔改、還沒有聽見福音就去世的親友,尋求一個可能得救的機會,或者是藉口。
三、針對贖罪卷的濫用 – 路德的95條條款: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是針對贖罪券的濫用。1517年,馬丁路德在寫了九十五條條款,就是針對贖罪券的濫用。那個九十五條條款之前,前幾個禮拜,馬丁路德曾經針對經驗哲學的救恩論,他寫了一篇文章攻擊經驗哲學。這篇文章其實非常重要,因為他針對的是神學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理論的錯誤才是教會腐敗的最根本原因。
那馬丁路德把那篇文章,叫做九十七條。他把這篇文章的副本,就是去了個大學,譬如說愛爾弗大學,紐倫堡大學等等,然後很緊張的,等待有人來向他挑戰,跟他辯論,這是那個時代做學問的方式。然而九十七條那篇文章寄去很久,都石沉大海,經過幾個禮拜以後,馬丁路德為了針對贖罪券的濫用,他寫了九十五條條款,釘在教堂的門口,卻引來意想不到的回應。很多人就響應他的說法,實在是人算不如天算,我就想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戰役,那個原來是籌備很久,可是那一次失敗了,反而武昌之役卻意外成功了,各地紛紛的響應。馬丁路德也是這樣,九十七條條款,在理論上比較重要,可是卻沒有人回應他;反而九十五條條款貼出去以後,各地紛紛的響應,或許空中樓閣的神學,有時候比較不能夠安慰人,只有真正的與百姓的痛苦認同,真正解除百姓的重擔,才能夠打動人心。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條款,其實並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思想,他只是針對贖罪券的濫用提出反對。至於馬丁路德他的悔改的觀念,多半還是屬於中世紀的思想,我讀幾條九十五條條款,必較傑出的思想的條款。
第六條
九十五條條款的第六條,馬丁路德說:教皇不能夠赦免任何的罪債,教皇只能夠宣佈並且肯定,罪債已經得到上帝的赦免,就是他只能宣佈,真正的赦免權是在上帝。
第十條
好,第十條,九十五條條款的第十條,神父將贖罪機會留到煉獄,乃是無知邪惡的。
第二十七條
其實每一條都非常的簡短,第二十七條,那一些說購買贖罪券的錢幣,叮噹一聲落入錢筒,而靈魂就超脫煉獄的人,乃是在傳人的捏造。
第二十八條
第二十八條,錢幣叮噹一聲落入錢筒,只能夠使貪婪增多,卻不能夠使教會代求產生任何結果,因為這個結果是操之於上帝手中。
第三十一條
第三十一條,誠實購買贖罪券的人,跟誠實悔改的人一樣的稀少。
第三十六條
第三十六條,每一個真實悔改的基督徒,即使沒有贖罪券,也完全脫離了罪債跟逞罰。
第三十七條
第三十七條,任何活著或死了的真基督徒,即使沒有贖罪券,也都分享基督和教會的一切恩惠,這些恩惠是上帝所賜的。
第四十五條
第四十五條,基督徒必須要知道,人若看見弟兄生活很困苦,而不去援助,反而用他的錢去購買贖罪券,那麼他所得到的,並不是教皇的赦免,而是上帝的憤怒。
第四十六條
第四十六條,基督徒需要知道,他們除非有很多的餘款,很多剩餘的錢,那麼就應該把這個錢,留做家庭開支所需,絕對不可以浪費在購買贖罪券上。
第五十四條
第五十四條,九十五條條款的第五十四條,在同一次的講道中,如果傳講贖罪券,比傳講神的道花相同或者是更長的時間,那便是虧負了神的道。
第六十二條
第六十二條,教會的真寶藏,乃是上帝榮耀和恩典的神聖福音。
第六十八條
第六十八條,其實贖罪券如果跟上帝的恩典,和人對十字架的敬虔相比,那就微不足道了。
這是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條款裡面,所提出的一些糾正。這是在1517年,他所提出的九十五條條款。
四、路德教改的二、三事:
過了一年1518年,馬丁路德被天主教的教廷傳訊,要他前往海德堡,又前往奧斯堡,跟天主教的神學家辯論。過了一年1519年,馬丁路德再與天主教最有口才的神學家,在萊比錫碰面,他們辯論,那麼天主教都是派出口才最好的神學家,來跟馬丁路德辯論。
1. 與中世紀的權威系統分裂
那麼那一次的辯論,在1519年的萊比錫辯論,馬丁路德被迫承認,他自己的立場,跟一百年前波西米亞的改教先驅-『胡斯』的立場相同。還記得胡斯嗎?他是在1415年的康司坦斯會議,被燒死的那位改教的先驅,那路德就被迫承認說,他的思想、他的立場,跟胡斯是一樣的;也就是說:聖經的權威高過於教會。所以他進一步又被迫承認,當年定胡斯罪的康斯坦斯會議,也是錯誤的。那麼至此,天主教的神學家就宣告說:教會的會議,絕對不會有錯誤,否認會議權威的人,就是異端。所以至此,馬丁路德他跟整個中世紀的權威系統,就分裂了。
2.開除教籍
中世紀的天主教認為,教會的權威是高過聖經,可是馬丁路德他只能夠承認,聖經是最高的權威,所以路德在那一次的會議裡面,講了他那一句最有名的話Here I stand這是我的立場,我絕對不能夠撤回,我必須站在上帝的立場上。
那麼紅衣主教神學家,天主教的神學家都非常憤怒,他們要把馬丁路德開除教籍,那麼跟馬丁路德辯論的那位神學家,他也是紅衣主教,他曾經邀請馬丁路德的老師史道夫?皮斯,還記得嗎?路德屬靈的導師,希望這個老師能夠去說服他的學生路德,可是史道夫?皮斯說:我一直都嘗試著說服他。其實史道夫?皮斯他也不希望跟教會分開,他是希望從天主教廷的內部來改革,他說:我一直都嘗試著要說服馬丁路德,但是我的才能,我的聖經,都不如我的學生馬丁路德。史道夫?皮斯對那位紅衣主教說:你是教皇的代表,責任在你。那紅衣主教說:我已經不打算再跟馬丁路德談了,他口才那麼厲害,他的眼神深似湖水,他腦子的思想令人驚愕。
3.致力於改教的文章—改變教會生態
好的,再過了一年1520年,馬丁路德寫了三篇很有名的改教文章,那麼這三篇裡面,其中有兩篇,第一篇是寫給德國基督徒貴族的書,另外一篇是教會被擄到巴比倫。在這兩篇文章裡,馬丁路德的文章每次一寫就印成小冊子,就流傳在歐洲當時很多的知識份子。這兩篇文章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口號,就是『人人皆祭司』。這個是宗教改革四大口號之一,另外三個口號是,『惟獨恩典』、『惟獨信心』,還有『聖經最高權威』。
那麼人人皆祭司,意思就是說:我們每一位信徒,可以直接來到上帝的面前,平信徒不需要再假借神職人員,我們可以直接來到 神的面前禱告,我們也可以直接來到上帝的面前,領受聖經的啟示。那麼這個口號,人人皆祭司的口號,就大大的改變了基督教會的生態。
4.路德的弔詭真理
三篇文章裡面,還有一篇是我個人很喜愛的一篇文章是,論基督徒的自由 - ” The liberty of Christian ”,或者是” The freedom of Christian “。這篇文章寫得蠻精采的。我最初攻讀馬丁路德的時候很辛苦,我很不喜歡馬丁路德,因為我覺得他很喜歡罵人。他早期的文章,不是在罵天主教,就是在罵改教圈子中的領袖,所以讀他讀得很辛苦,而且他很多神學思想,是屬於中世紀的神學思想,很八股的,所以我最初其實不是那麼欣賞馬丁路德。那1520年,馬丁路德所寫的這篇文章,他沒有路德一慣爭辯的意氣,這篇文章表現了平靜,深度的屬靈氣氛。這一篇文章是路德成熟的福音思想,;『論基督徒的自由』。路德充分的發揮了他吊詭的思想paradox,吊詭的思想就是表面的矛盾,反合?福音的反合性?路德說:基督徒一方面是世界最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束縛,那麼他根據加拉太書第五章第一節,加拉太書是基督徒的自由大憲章,第五章第一節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所以馬丁路德說:基督徒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我們已經從奴役中得到釋放,得到自由;但是另一方面,路德用他的吊詭的思想,他說另一方面,基督徒又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人。我們因為愛的緣故,我們為眾人的僕人,受眾人的管轄,我們在自由中做奴僕,我們在愛中常以為虧欠。
在論基督徒的自由這篇文章裡面,路德也談論到『因信稱義』的那個信心,他還是用慣用的那個吊詭的手法。路德說:因信稱義的人,雖然不靠著行為得救,卻要從信心中,自由的,自然的流露出愛上帝,愛人的行為來。信心是上帝的恩典,不是我們的功勞,不是我們的行為,可是信心又是基督徒首要的善工The first good work,是基督徒首要的好行為。他說:信心不是好行為,是上帝的恩典;可是一方面,信心又是基督徒最重要的善工,沒有信心就不mso-可能有善工,就不可能有好行為。我們就想到登山寶訓耶穌說:「你們若不饒恕人,天父也不饒恕你們。」我們蒙上帝的赦罪,並不是因為我們有好行為,並不是因為我們去饒恕人;但是一個蒙恩得救的基督徒,如果他沒有好行為,如果他不肯去饒恕別人,那麼他得救的真實性,也會受到懷疑。那麼這個就是馬丁路德,他用吊詭式的方式,來講解信心的道理,這是他在 1520年,所寫的三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很精采。如果你要深刻的了解馬丁路德的思想,必須直接去讀他的原典文章。
5.內憂與外患
好的,馬丁路德在初期,他主要的敵人是天主教的教皇,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是他的外患,但是在1520年代的中期,特別是1525年以後,馬丁路德他開始面對改教圈子裡面的領袖,就是他們在內部有了內憂。這個內憂得到的衝擊,其實也不亞於外患,這些內憂就導致了更正教,就是基督教內部的分裂。這些內憂包括『重洗派』,包括『農民戰爭』,包括『自由意志的爭辯』,也包括了『聖餐論』。
A重洗派
我們先介紹重洗派,重洗派在1520年代初期已經出現了,這是一批狂熱的改教家,他們有一個首領,他名字叫做Tomas.Munser。這些激烈的改教家,認為馬丁路德的改教還不夠徹底,他們認為教堂裡面的裝飾啦,或者是彩色玻璃啦,或者是聖像啦,或者是樂器,都應該拆毀,都應該毀棄,而且他們反對嬰孩洗,嬰孩洗,他們認為教會的會員,應該是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組成的。
小時候受過嬰孩洗的人,他重生得救以後,還應該再受洗一次。那這一派激烈派的改教家,我們稱為重洗派。重洗派原來是有很高的理念的人,他們強調重生得救的經歷,他們強調基督徒應該過聖潔的生活。但是由於這些早期的領袖,採取了比較激烈的改革手段,譬如流血暴力的行為,那麼又介入了農民的暴動,暴民的活動,所以以至於被改教家,被這些改教的領袖所壓抑。
我記得我在英國,攻讀馬丁路德的時候,我有一次跟團契的一位醫學生,後來當醫生,當時他是醫學生,我是神學生,我們正在討論重洗派的歷史事件。我討論到重洗派,重洗派他們是要求人家,信主以後還要再洗一次,那麼後來的改教的領袖,他們抓到了重洗派的人呢?都把他們趕到了河邊去淹死,說:你們要重洗,就讓你們洗得痛快,洗得過癮。我講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我就搖搖頭說:唉呀,這段歷史實在是我們基督教黑暗的一面,是我們的悲劇tragedy,但是這位一學生他很聰明,他笑一笑他說:我不覺得是悲劇,我不覺得是tragedy。他說:我覺得這是一個triumph是一個勝利。
我後來想一想也覺得很有意思,重洗派因為在十六世紀的時候,到處被人家追殺,因為這些改教的領袖都不欣賞他們,他們到處被人家逼迫,所以他們就比較同情弱勢,他們就比較去尊重別人信仰的自由,所以他們後來也就努力的爭取,基督徒信仰的自由,甚至那些異端的信仰自由,他們都也會尊重。那麼在美國,美國第一個通過,信仰寬容,或者是信仰自由的,就是浸信會。而『浸信會』就是重洗派後代的子孫,所以他們自己曾經受過苦,他們就比較能夠去同情那些受苦的人。
那麼重洗派認為,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用武力來推翻不公義的祭司,那這就導致了1525年的,農民暴動。
B、農民暴動:
那麼農民暴動,我剛才一開始,我上一次一開始就講到,馬丁路德被很多人欣賞,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但是有些人對他很不諒解,因為他在農民暴動這個事件上,臨陣倒戈,這個可能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敗筆。這個是英雄人物,偉大的神學家,也可能有他們比較軟弱的一面。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原來是宗教性的,可是後來也變成了社會性。馬丁路德曾經寫文章,攻擊高利貸,所以那些農民,那些窮苦的農民,都把馬丁路德看作是好朋友。路德確實也努力的協調了貴族跟地主之間的衝突,但是後來因為有激烈改教家的煽動,所以農民要求地主權益,越來越肆無忌憚,四處都有修道院被搶劫,修道士被殺的事件發生,那麼馬丁路,他也進入了農民中間,要去協調,可是後來協調失敗,所以他就開始寫文章來斥責農民。他說:農民如果公開叛變的話,那麼他們就在上帝律法的庇護之外。因為反叛就好像謀殺,使很多人成為孤兒寡婦,那路德在對付農民暴動的時候,他講了一句話,他說:一切的革命都是背叛上帝!為了這個態度,馬丁路德跟他的宗教改革,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馬丁路德自己的宗教改革,也是一種革命。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