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教徒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挑筋教徒,因為他們不食獸類腿下筋,中國人這樣稱呼他們。猶太教徒的一些習俗(如不吃豬肉)與回教徒類似,時常被中國人誤會認為是回民。他們所建的會堂,都面向耶路撒冷,有如中東早期的回教寺。古時的中國人也有稱猶太人的會堂為「清真寺」,但是猶太教徒總喜歡稱自己的教門為「一賜樂業教」,並稱自己為「一賜樂業人」。按「一賜樂業」,就是「以色列」(Israel)的音譯。以色列本名雅各(Jacob),其後裔被稱為以色列民、或猶太人。
1. 猶太人入華
猶太人究竟是何時到中國來?根據歷史學家的意見,很難有一致的說法:有主張說是在周朝、有說在漢朝、有說在宋朝有猶太人到中國來的。但根據歷史資料判斷,猶太人真正到中國住下來是在唐朝僖宗乾年間已相當多。那時應該是在唐末以前。根據一亞拉伯人的遊記,到西元879年(即唐朝僖宗的乾符六年),黃巢破廣州時,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猶太人、波斯人等等被殺戮者,幾達十二萬人,這可想見猶太人在當時已相當多了。根據法國著名漢學者哥地爾(H. Cordier)的意見,以為猶太人到中國,應當在後漢明帝時代,他們是路經波斯到中國。這項推定,是假定西元70年(即漢朝明帝永平十三年)當猶太京城耶路撒冷淪陷時,流離的猶太人遂轉輾到中國來。按照中國正史,提及猶太人的記載,是「元史」的「文宗紀」所記載:「天曆二年詔僧道,也裏可溫、朮忽、合失變為商者,仍舊制納。朮忽即猶太族也」這一則為最早的記錄。
2. 研究中國猶太教的學者
近年研究在中國猶太教之學者甚多,其中傳教士竟佔一大半。最先著手研究的為耶穌會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他首先發現在河南的開封,有猶太遺民和猶太教堂的遺存。西元1605年,利瑪竇在北京曾接見一來訪的河南人艾田。艾田說他的先人為猶太人,而他本人仍信奉猶太教。利瑪竇從艾田得知:在河南開封有他們的會堂一所,並有猶太教徒十餘家。根據歷史,在開封有猶太會堂,存放著摩西五經,在那裡有五、六百年之久。明朝神宗萬曆四十一年(西元1613年),另一耶穌會教士艾侕略(Julio Alenio),也到開封調查猶太教的遺跡。康熙四十三年(西元1704年),耶穌會教士駱保祿(Gozani),和蘇霖(Suarez)就有關開封猶太教的會堂構造,及其所保存的經典,提出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教士孟正氣(Dominage)亦在開封從事這項研究達八個月之久。清朝高宗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年),教士韓國英(Petrus Martial Cibot)亦到開封研究猶太人的會堂。到了十九世紀,清朝宣宗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倫敦一個基督教向猶太人傳福音的猶太人佈道會(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ity among the Jews)又派研究員到開封調查猶太教的遺跡。香港的斯密司(G. Smith)將其研究成果,於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在上海發表,而在開封所存猶太教的經典,也在上海影印出版。另外,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倫敦的猶太商人曾用希伯來文和開封的猶太人通信。後來,在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奧大利的商人利伯曼(J. L. Lieberman)曾親自訪問開封的猶太教堂。鹹豐七年(1857年),流寇之亂,使開封猶太人向四方逃難,猶太人多數在此變故中離散。同治六年(1867年),著名基督教學者丁韙良(William Martin)到開封訪問猶太教遺跡時,會堂已遭破壞,所有遺物蕩然無存。
3. 會堂的規模
明朝末期崇禎十五年毀於黃河犯濫的猶太教會堂,曾由趙姓的族人出資重建。根據早期調查者的報告,該會堂長六十呎,寬四十呎;連附屬的建築物和土地,也不過長三、四十呎,寬十五呎。在門的東側有牌樓,從牌樓望進去,有廣場豎有三面碑記。會堂有一鐵香爐、二座大銅盤、二隻大花瓶。會堂的至聖所,原陳列有十三部舊約的聖經。會堂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在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及毅宗之崇禎十五年(1472年)曾二度被水災所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