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歐美和清朝的情況(十九世紀)

 

1. 十九世紀的歐美情況

    十九世紀是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也是一個革命性的時代。在這段時期,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及宗教思想等各方面都經歷了重大的轉變。其中最著名的一項改革可說是歐洲的工業革命了。

    工業革命是指工業生產方面的改變。十八世紀初,西歐社會流行的是手工業,如︰紡紗,在織布和推動機器上都要借助人力。但在十八世紀的後葉至十九世紀初,工業生產有了進步,從人手生產變成機器生產。

一.     工業革命帶來的好處。工業革命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隨著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口也相繼增加了,於是有些國家便想向其他地方發展。十九世紀,歐美國家的海外拓展事業十分蓬勃,這不但增加了歐美國家對亞洲的認識,也使教會接觸到一個廣大的宣教工場。

二.     工業革命帶來的壞影響。社會上開始出現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也增加了不少社會問題。許多人變成了物質主義的奴隸,為了錢而不擇手段,使社會道德走下坡,人也變得越來越冷酷無情,自私自利。

 

這是工業革命的悲劇,也是教會的一個大挑戰。面對一個物質享受,道德敗壞,充滿各種問題的社會,傳福音是很艱難的。此外,如何使信徒專心愛主而不受世俗的影響,又是另一個要面對的問題。雖然在這時候是十分混亂,但神在教會中卻興起了大規模的復興運動。其實早在十八世紀已有復興運動,但這次牽涉的國家是前所未有的,這次復興有兩個特色,對宣教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一.     教會的復興令信徒注重個人的重生得救,使歐美很多所謂的信徒,在聖靈的感動和復興之下,成為願意為主而死,為主而活的基督徒。

二.     教會的復興是超越了宗派和地域的界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宗派的教會信徒,都經歷了聖靈的復興。教會從此也學會了開放的態度,脫離了宗派之爭。宗派與宗派之間的傳教士,亦願意彼此合作,成立差會,廣傳福音。

   

    十九世紀,福音已傳遍每一個大洲,於是福音也來到了中國。

 

2. 中國清朝的情況

十九世紀的中國,是由滿清統治。自十七世紀中,即主後1644年,滿清就入主中國建立了清朝。清朝的前期,王室成功地使中國國運昌隆,人民生活安定繁榮,這和滿清民族勇武善戰,有政治才能,肯虛心吸收中國文化和人才是有很大的關係。可是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那段時間,由於乾隆繼位,清朝的盛世開始走下坡了。乾隆是一個生活奢侈,沈迷酒色的君王,他浪費了國庫不少貲財。他這種奢侈的作風,對政治和社會風氣,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乾隆在晚年寵信一位叫和坤的奸臣,這奸臣收取大量賄賂,貪官也越來越多,軍隊也受到影響,戰力也逐漸衰弱了。加上同時人口膨脹,比元朝增加了五倍,糧食供不應求,人們生活便日漸困苦。由於貪汙風氣大盛,民間的叛亂也多起來。漢人中有不少秘密組織,如白蓮教和天地會等等。       

十八世紀初,中國對外的關係基本上是國富民安,鄰近部落和國家都向中國進貢。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時,中國日趨腐敗,加上人口迅速膨脹,糧食不敷,漢人反清,搞得清朝內部混亂。但外國人看來,中國還是富強的,滿清也自驕自傲以不平等待遇對待外國商人,當時只開放四個港口,後來還只開廣州一個商業貿易口。不但如此,政府對商人亦諸多限制。例如︰外國商人逗留不得超過一年,不得攜帶家屬,一定要住在“母猴館”給夷人住的地方。清朝當時對外關係表現得驕傲自持,閉關自守。至於對外來傳教士,態度就更加嚴格了。自從康熙禁止傳教以來直到十九世紀初,清朝對傳教士,不論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容許在中國傳教,中國的信徒也不可與傳教士來往。主後1805年,曾有因與傳教士來往,而被抓去治罪的個案。事實上,中國內部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人的心靈是極需要福音。可惜基於清朝的對外政策,使許多宣教士只得徘徊中國門外,望門興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