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背景
- 16世紀末 – 荷蘭改革宗的正統化
- 荷蘭在西班牙統治下掙扎,宗教改革逐漸鞏固,教會以加爾文主義為主要神學框架。
- 在信仰文件上,荷蘭教會已接納《比利時信條》和《海德堡要理問答》作為準則。
- 神學爭議的溫床:
- 改革宗傳統強調「上帝的絕對主權」與「預定論」。
- 但隨著學術與牧養需求,有人開始質疑「雙重預定論」是否合理(即上帝預定一些人得救,也預定一些人沉淪)。
2. 阿民念的生平與思想
- 亞各布‧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
- 荷蘭人,本名 Jakob Hermanszoon,受過日內瓦神學教育,最初受加爾文影響。
- 在成為萊頓大學教授(1603)後,他開始重新思考預定論。
- 阿民念的核心觀點:
1. 預定是根據上帝預先知道誰會相信,而不是無條件的。
2. 基督為所有人而死,救恩向全人類開放,但唯有信者得益。
3. 聖靈的恩典必要,但人可以拒絕恩典。
4. 信徒可能會失落救恩(並非「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3. 阿民念派(Remonstrants)的形成
- 1609:阿民念去世後,他的門徒繼續推動他的神學。
- 1610:追隨者向荷蘭政府提交《抗議書》(Remonstrance),提出 五項主張(後來稱為「五抗議」):
- 有條件揀選(上帝基於預知的信心而揀選)。
- 普世救贖(基督為所有人而死)。
- 部分敗壞(人無法自救,但仍有回應上帝恩典的自由)。
- 可抗拒恩典(人可以拒絕上帝的救恩)。
- 救恩的不確定性(信徒是否能最終失落救恩需進一步討論)。
4. 爭議與分裂
- 阿民念派(Remonstrants)與正統加爾文主義(Contra-Remonstrants)激烈爭辯。
- 爭議不僅是神學性的,也牽涉 政治與社會:
- 阿民念派多支持荷蘭共和國的「寬容政策」。
- 正統派則傾向嚴格的神學與教會紀律。
5. 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 1618–1619)
- 荷蘭政府召開國際會議,審議阿民念派的「五抗議」。
- 結果:
- 阿民念派被定為異端,許多領袖(如 西蒙‧艾皮斯科普斯 Simon Episcopius)被放逐。
- 會議頒布 《多特信經》(Canons of Dort),提出「加爾文主義五要點」(TULIP),與阿民念派五項形成對照。
✨ 總結
- 阿民念派的緣起源於 阿民念對傳統加爾文預定論的質疑,並由其追隨者在 1610 年透過《抗議書》系統化。
- 爭議的核心是:救恩是否完全取決於上帝的主權,還是包含人的自由回應?
- 雖然在多特會議中被定為異端,但阿民念主義後來影響甚廣,特別在英國衛理宗(約翰‧衛斯理)與美國福音派中發揮了深遠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