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多特信經之始末

 

 

1. 歷史背景

  • 荷蘭宗教改革的鞏固
    • 16 世紀末,荷蘭共和國基本擺脫西班牙統治,加爾文主義成為主要信仰。
    • 《比利時信條》(1561)與《海德堡要理問答》(1563)已經成為荷蘭改革宗教會的重要信仰文件。
  • 阿民念爭議的爆發
    • 萊頓大學教授 亞各布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 對預定論提出挑戰,認為預定是基於上帝對人信心的預知。
    • 他去世後,追隨者在 1610 向政府提交《抗議書》(Remonstrance),提出「五抗議」。
    • 對立的一方(Contra-Remonstrants,加爾文正統派)強烈反駁,形成教會與政治上的巨大分裂。

2. 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 1618–1619

  • 召開原因:荷蘭共和國為了維護教會與社會秩序,召集一次全國性並邀請國際代表的會議。
  • 地點:多德雷赫特(Dordrecht,簡稱「多特」)。
  • 參與者
    • 荷蘭本地的牧師與長老。
    • 來自瑞士、英格蘭、德國等改革宗教會的代表。
    • 阿民念派代表(Remonstrants),由 西蒙艾皮斯科普斯(Simon Episcopius 領導。
  • 主持人:荷蘭牧師 約翰內斯博古曼(Johannes Bogerman, 1576–1637

3. 信條的內容

  • 回應阿民念派「五抗議」,逐條審議後制定了 四個部分(對應五抗議的神學焦點,但把後兩點合併):
    1. 揀選與棄絕:強調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
    2. 基督的死與人的救贖:基督的救贖功效僅為蒙揀選者(Limited Atonement)。
      3–4.
      人的敗壞與得救方式: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與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
    3. 聖徒的保守:真正的信徒必然蒙保守到底(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
  • 這五項後來被濃縮為加爾文主義的 TULIP 首字母縮略(雖非會議原文,但便於記憶)。

4. 結果與影響

  • 判決:阿民念派的教導被視為異端,領袖被驅逐、部分被監禁。
  • 信仰文件
    • 《多特信經》與《比利時信條》《海德堡要理問答》共同組成「荷蘭三大信條」(Three Forms of Unity)。
  • 長遠影響
    • 在荷蘭鞏固了正統加爾文主義。
    • 在國際上,使加爾文主義的核心教義系統化,成為改革宗傳統的標誌。
    • 雖然阿民念派在荷蘭被壓制,但後來透過英國的衛理宗(約翰衛斯理)與美國福音派廣泛傳播,對世界基督教史影響深遠。

總結

《多特信經》的制定,是 阿民念爭議的高潮與回應

  • 它不僅是護教文件,也是改革宗神學「五要點」的定型。
  • 在政治上,它幫助荷蘭共和國維護教會統一;在神學上,它標誌著加爾文主義正統與阿民念派的正式分裂。
  • 今天,改革宗教會仍以《多特信經》作為核心信仰文件之一,彰顯「上帝的主權」與「恩典的絕對性」。

 

沒有留言:

加爾文靈修神學

    加爾文神學中靈性的意義-靈性與上帝主權論的關係  ,     加爾文的禱告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