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 星期一

荷蘭宗教改革年表(16–17世紀)

 

 

1520s–1540s:改革思想傳入

  • 1520s:馬丁路德與慈運理的著作傳入低地國,開始影響學者與市民。
  • 1540s:加爾文主義透過日內瓦和法國胡格諾派傳播到荷蘭,形成早期的「地下教會」。

1550s–1560s:本土改革者興起

  • 1559:第一批改革宗信徒在安特衛普與其他城市建立「秘密聚會」。
  • 1561圭多布雷(Guido de Brès, 1522–1567 撰寫《比利時信條》(Belgic Confession),表明改革宗的信仰立場。
  • 1567:德布雷因信仰遭西班牙當局處死,成為改革宗殉道者。

1570s–1580s:政治與信仰的結合

  • 1568:八十年戰爭爆發(1568–1648),荷蘭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宗教改革與民族獨立結合。
  • 1579:烏特勒支同盟(Union of Utrecht)成立,為日後荷蘭共和國奠基,同時保障宗教自由。
  • 1580s:加爾文主義成為北方省份的主要信仰。

1590s–1610s:荷蘭改革宗的鞏固與分歧

  • 1590s:荷蘭各地改革宗教會逐漸制度化,使用《比利時信條》與《海德堡要理問答》作為信仰準則。
  • 1603亞各布阿民念(Jacobus Arminius, 1560–1609 成為萊頓大學教授,提出對預定論的挑戰。
  • 1610:阿民念派信徒發表《抗議書》(Remonstrance),引發神學爭議。

1618–1619:多特會議

  • 1618–1619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 舉行,來自荷蘭及國際的神學家參與。
    • 主持人是荷蘭牧師 約翰內斯博古曼(Johannes Bogerman, 1576–1637
    • 會議制定《多特信經》(Canons of Dort),確立加爾文主義「五要點」(TULIP)。
    • 阿民念派(由 西蒙艾皮斯科普斯 Simon Episcopius 領導)被定為異端。

1648:宗教與政治的勝利

  • 1648:《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八十年戰爭結束。
  • 荷蘭共和國獨立,加爾文主義確立為國教,荷蘭宗教改革完成階段性發展。

總結

荷蘭宗教改革不是單一人物推動,而是 信仰、政治與民族獨立運動的結合

  • 初期靠 布雷 等殉道者建立信仰基礎。
  • 中期因 阿民念派與正統加爾文派 爭議而深化神學討論。
  • 後期透過 多特會議共和國獨立,奠定了荷蘭改革宗在歐洲的重要地位。

沒有留言:

加爾文靈修神學

    加爾文神學中靈性的意義-靈性與上帝主權論的關係  ,     加爾文的禱告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