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爭爆發的背景
- 西班牙的統治:低地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一帶)屬於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國王腓力二世 (Philip II) 實行集權統治。
- 宗教因素:
- 西班牙推行嚴格的天主教改革,建立宗教裁判所。
- 加爾文主義迅速在低地國擴散,與西班牙的天主教政策激烈衝突。
- 經濟與民族意識:
- 荷蘭城市富裕(商業、海運繁榮),反感西班牙的高稅收與壓制。
- 地方貴族和市民逐漸形成「民族獨立」意識。
2. 戰爭的開始(1568)
- 導火線:1566 年的「破壞聖像運動」(Iconoclastic Fury),新教群眾砸毀天主教聖像與祭壇,成為西班牙鎮壓的藉口。
- 1568 年:奧倫治親王 威廉一世(William of Orange, “沈默者”) 發動反抗西班牙的起義,被視為戰爭的開端。
- 西班牙派遣「鐵公爵」阿爾瓦 (Duke of Alba),大肆屠殺與壓制。
3. 關鍵時期
- 起義與反覆(1568–1579)
- 起初反抗勢力分散,北方與南方省份常有分歧。
- 1579 年,北方七省簽署《烏特勒支同盟》(Union of Utrecht),成為荷蘭共和國的基礎;南方(今比利時)仍留在西班牙手中。
- 西班牙艦隊受挫(1588)
- 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削弱西班牙對低地國的控制。
- 荷蘭逐漸掌握海上優勢。
- 持續戰爭與停戰(1609–1621)
- 《十二年停戰協定》簽訂,荷蘭實際上已被承認為獨立國家。
- 但宗教爭議(阿民念派 vs. 加爾文派)激烈,多特會議(1618–1619)就在這背景下召開。
- 歐洲大戰背景(1621–1648)
- 停戰結束後戰火重燃,荷蘭與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衝突。
- 戰爭與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相互交織。
4. 戰爭的結束
- 1648 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
- 西班牙正式承認 荷蘭共和國獨立。
- 荷蘭成為歐洲新興的海上強權,進入「黃金時代」。
5. 戰爭的影響
- 政治:奠定荷蘭共和國的基礎,成為歐洲少數沒有國王的共和體制。
- 宗教:北方荷蘭以加爾文主義為主流;南方(比利時)留在西班牙,維持天主教傳統。
- 經濟:荷蘭成為全球商業與航海中心(阿姆斯特丹銀行、東印度公司 VOC)。
- 文化:帶來藝術與科學繁榮(如林布蘭、斯賓諾莎、格勞秀斯)。
✨ 總結
八十年戰爭不只是民族獨立戰爭,更是 宗教改革 vs. 天主教反宗教改革 的衝突。
- 開始於反抗西班牙壓迫(1568),
- 經歷政治、宗教、經濟的多重交織,
- 最終在 1648 年以 荷蘭共和國獨立 和 宗教版圖重新劃分 而告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