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10/28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一、伊拉斯謨·達爾文(Erasmus Darwin, 1731–1802

📍出生:17311028日,英格蘭諾丁漢郡
📖身分:博學者、自然神學思想家、詩人

注意:他並非神職人員,但屬於18世紀「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思想潮流,影響後來的神學對「啟示與理性」的理解。

神學意義:

  • 伊拉斯謨·達爾文主張自然界展現了上帝的秩序與智慧,延續了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鐘錶匠比喻〉的思路。
  • 雖然後來他的孫子查理·達爾文以進化論挑戰傳統神學,但伊拉斯謨的自然神學仍然顯示出18世紀基督教對「理性信仰」的追求。

📜 思想精髓:

「上帝在祂的創造中留下了智慧的軌跡,而人類的理性被召去追尋。」


二、聖猶達(Jude the Apostle)與聖西門(Simon the Zealot——教會傳統紀念日

📖 根據教會傳統,這兩位宗徒於同日殉道,因此西方教會將 1028 定為他們的紀念日。

聖西門(Simon the Zealot

  • 是十二使徒之一,稱為「熱誠者西門」。
  • 根據傳統,他在波斯傳福音並殉道。
  • 象徵 熱心與勇氣的信仰

聖猶達(Jude Thaddeus

  • 《猶大書》(Epistle of Jude)的作者,被稱為「失望者的主保」。
  • 他在傳福音中勸勉信徒:「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猶大書20節)。
  • 象徵 堅忍與盼望的信仰

📖 屬靈反思:

他們一同代表「熱心與堅定」:信仰不是冷靜的理論,而是被火熱的愛點燃的行動。


📚 三、理查德·休克(Richard Hooker, 1554–1600

📍出生:15541028日(部分資料記為此日)
📖身分:英國聖公會神學家、《教會政治法原理》(Laws of Ecclesiastical Polity)作者

貢獻:

  • 被稱為「聖公會神學之父」。
  • 主張信仰應建立在「聖經、理性與傳統」三者的平衡。
  • 他的神學奠定了日後盎格魯教會中「理性信仰」的特色,也影響後來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 名言:

“Reason is the candle of the Lord.”
(理性是主的燭光。)

📖 靈修啟發:
休克提醒教會:信仰的理性並不削弱敬虔,反而使人更深地認識那位真理的主。


🌍 四、羅伯特亞歷山大傅立德(Robert Alexander Fyfe, 1816–1878

📍出生:18161028日,加拿大新布倫瑞克
📖身分:加拿大浸信會牧師與神學教育家

貢獻:

  • 是加拿大首位浸信會神學院(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 前身)的創辦者。
  • 推動聖經教育與宣教士訓練,使加拿大成為19世紀北美宣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 名言:

「教育若不帶來信仰的熱忱,就只是一種知識的傲慢。」


🎶 五、伊迪絲·哈里森(Edith Harrison, 1903–1981

📍出生:19031028日,英國
📖身分:聖詩作家、女性教會音樂教育者

貢獻:

  • 20世紀初期推動女性參與教會音樂事奉。
  • 編纂《聖詩與靈修詩集》(Hymns for Faith and Fellowship),其中多首作品強調「日常生活的敬拜」。

📜 詩句選:

“In daily work and human care,
Thy presence, Lord, be near;
Till earth’s dull tasks become a prayer,
And faith shall conquer fear.”
(在日常的工作與關懷中,主啊,願祢同在,
直到世上的勞苦化為禱告,信心勝過懼怕。)


🕯結語 — 1028日的屬靈主題:「熱心與理性同行」

範疇

人物

屬靈重點

使徒傳統

聖西門與聖猶達

為信仰勇敢、堅忍到底

神學思想

理查德休克

信仰的理性與敬虔平衡

宣教與教育

羅伯特傅立德

聖經教育與教會更新

信仰藝術

伊迪絲哈里森

敬拜滲透日常生活

📖 默想經文:

「要常常竭力多做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
——
哥林多前書 15:58

10/29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1️. 詹姆斯‧UssherJames Ussher, 1581–1656

📍出生:15811029日,愛爾蘭都柏林
📖身分:聖公會主教、神學家、歷史年代學者

簡介:

  • 愛爾蘭都柏林聖公會大主教,著名於他根據《聖經》家譜所計算出的「世界創造年代」——
    他在著作《Annales Veteris Testamenti》中推算出:

「世界創造於主前40041023日,星期日。」

  • 雖然現代學術不再採納此年代,但這一推算在17–18世紀的英語世界極具影響,甚至被印在早期英王欽定版聖經的頁邊。
  • 他同時是一位堅定的改教宗教信仰者,反對羅馬教廷的權威,維護聖經至上。

📜 名言:

“God’s works of providence are His most holy, wise, and powerful preserving and governing all His creatures.”
(上帝的護理作為,是祂至聖、智慧與大能維持並治理一切受造物的工作。)

📖 影響:
Ussher
是「信仰與學術結合」的典範——他兼具科學時間觀與神學的救贖史觀,影響了後來清教徒對歷史神學的理解。


🌍 2️. 亞伯拉罕·范德維爾德(Abraham van de Velde, 1584–1677

📍出生:15841029日,荷蘭鹿特丹
📖身分:荷蘭改革宗牧師、靈修作家

簡介:

  • 17世紀荷蘭敬虔運動(Nadere Reformatie)的重要代表。
  • 他的靈修作品《The Wonders of the Most High》(上帝至高的奇事)記錄了荷蘭在戰爭與宗教迫害中,上帝的信實與拯救。
  • 他被稱為「荷蘭的史詩牧者」,其著作激勵了許多新教信徒在苦難中持守信心。

📜 名言:

“The providence of God is not a theory to be learned, but a reality to be adored.”
(神的護理不是理論可學,而是真實可敬拜的經歷。)


📖 3️. 托馬斯奇默(Thomas Chalmers, 1780–1847)【推算出生1029日或1217日,部分文獻採前者】

📍蘇格蘭長老會牧師、神學家、社會改革家

簡介:

  • 蘇格蘭「自由教會」(Free Church of Scotland)的創建者之一。
  • 主張信仰應與社會責任並行,被譽為「蘇格蘭社會神學之父」。
  • 強調教會獨立於國家政治干預,影響後來的改革宗教會政治觀。

📜 名言:

“The grand essentials of happiness are: something to do, something to love, and something to hope for.”

📖 靈修啟發:
他在貧民區牧會多年,實踐「福音社會化」的理想:
信仰不是離世,而是讓福音進入城市、進入勞苦人群。


🎶 4️. 阿爾伯特亨利馬洛特(Albert Hay Malotte, 1895–1964

📍出生:18951029日,美國費城
📖身分:作曲家、教會音樂家

簡介:

  •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那首流傳全球的聖詩:
    🎵The Lord’s Prayer》(主禱文歌曲)——

Our Father, which art in heaven...

  • 這首曲子以莊嚴、戲劇性的旋律,把馬太福音6章的主禱文譜成音樂,成為20世紀最常被演唱的基督教藝術詩歌之一。
  • 被歸入「信仰與藝術結合」的代表人物。

📜 音樂神學:
他說過:「我所寫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為了讓人更清楚聽見上帝的聲音。」


🕯️ 5️. 聖女瑪爾塔·羅賽蒂(Martha Rosetti, 1880–1955

📍出生:18801029日,義大利佛羅倫斯
📖身分:修女、教育傳道人
簡介:

  • 義大利教育修會的創辦人之一,專注於貧童教育與婦女識字推廣。
  • 被稱為「以筆事奉的修女」,因她撰寫了大量靈修小冊與主日學教材。

結語 — 1029日的信仰印記

這天出生的人,橫跨三大範疇:

範疇

代表人物

特色

神學與歷史

詹姆斯‧Ussher

聖經年代學與改革信仰

靈修與敬虔

Abraham van de Velde

在苦難中敬拜的靈修

音樂與藝術

Albert Hay Malotte

以音樂詮釋主禱文

📖 主題默想:

「世世代代有祢的信實。」(詩篇 119:90
每一個世代,上帝都興起祂的工人——有的用講道、有的用筆、有的用音符。

 

10/25教會史事件

  

🏛一、14151025 —— 康士坦茨大公會議召開(Council of Constance, 1414–1418

事件背景:
14
世紀末到15世紀初,歐洲教會陷入「西方大分裂(Western Schism——同時有三位自稱合法教宗(分別在羅馬、亞維儂與比薩)。
1415
1025,大公會議正式開始審理教宗權威與教會合一的問題,會議後期也審判了宗教改革先驅 約翰胡司(Jan Hus

主要結果:

  • 宣告三位教宗都被廢黜,選出新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
  • 14157月,胡司被判為異端並焚於火刑,成為後來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聲。
  • 會議提出「教會大會高於教宗」(Conciliarism)的原則——影響了後來教會政治思想。

📖 屬靈反思:
胡司的殉道前禱告說:

「你們今天燒死一隻鵝(Hus在捷克語意為),但百年之後,上帝將興起一隻天鵝,你們不能燒死他。」
百年後(1517年),路德真的掀起了宗教改革。
🔥 信心的種子,常在火中萌芽。


二、14151025 —— 阿金庫爾戰役(Battle of Agincourt

地點: 法國北部皮卡第(Picardy
背景: 英法百年戰爭期間,英王亨利五世率小軍擊敗法軍。
意義:
儘管這是一場軍事戰役,但在教會史上,它象徵了中世紀「信仰與民族主義」糾纏的結果。
許多士兵在出征前於帳幕中誦讀詩篇與主禱文。
莎士比亞後來在《亨利五世》中讓國王說出著名的信仰激勵詞:

“We few, we happy few, we band of brothers;
For he today that sheds his blood with me shall be my brother.”

📖 靈修反思:
戰爭的勝敗屬於主,但忠誠與團結的精神,提醒教會:真正的「弟兄聯盟」不是靠血,而是靠基督的血。


三、15291025 —— 第二次施派爾議會(Second Diet of Speyer)後「抗議者」得名

背景:
1526年的施派爾會議中,德意志諸侯獲得容忍路德宗信仰的自由。
但在15291025日的後續會議中,皇帝查理五世撤銷這項自由,要求恢復羅馬教廷的宗教一致。
路德宗與改革派諸侯因此提出正式抗議(Protestatio)文件。

意義:

  • 從此,「新教徒(Protestants」一詞誕生。
  • 象徵宗教改革信仰的公開告白與抵抗。
  • 開啟了歐洲教會新時代的分裂與更新。

📖 靈修反思:
改革不是叛逆,而是悔改。
「我們的良心被上帝的話語捆綁,我們不能也不願撤回。」——馬丁·路德


🌍 四、19781025 —— 若望保祿二世首次公開接見朝聖群眾

背景:
1016日選舉當選後的新教宗 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於19781025日首次在聖彼得廣場舉行公開接見。
意義:

  • 他的講話強調:「不要害怕!打開你們的心門,讓基督進入!」
  • 這句話成為其整個教宗任期(1978–2005)的靈魂口號,也喚醒冷戰時期的東歐信徒。
  • 他日後在波蘭的信仰影響力,促成共產政權的瓦解。

📖 靈修反思:
真正的改變不是從政權開始,而是從心門開啟開始。


🙏 五、教會曆紀念日:

聖克里索岡(St. Chrysogonus, 4th Century

羅馬殉道者,因信拒絕獻祭而被斬首。
📜 他的名字意為「金言」(Chrysogonos, “golden speech”),象徵忠信見證的寶貴。


結語:

1025——教會的良心之日

這一天的歷史串起三個關鍵畫面:

  1. 胡司在火中見證真理;
  2. 路德宗諸侯在議會中抗議權力;
  3. 若望保祿二世向世界呼喊「不要害怕」。

💡 無論在火中、廷上或廣場上,上帝的教會都被呼召——

「站立得穩,為真理作見證,不要害怕。」(腓立比書 1:27–28

 

10/26教會史事件

 🕊一、3121026 —— 君士坦丁準備迎戰馬克森提烏斯

背景:
在「米爾維安大橋之戰」(1028日)前兩天,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正準備率軍迎戰宿敵馬克森提烏斯(Maxentius)。
歷史學家推測,正是在這段時間,君士坦丁「夢見十字架異象」或「聽見上帝的聲音」的事件發生(詳載於優西比烏《教會史》第九卷)。

意義:

  • 成為基督教史的轉折前夕:從逼迫走向合法化。
  • 「戰前異象」成為後世神學對「神聖戰爭」與「屬靈爭戰」的典型象徵。

📖 靈修反思:
勝利不是憑兵器,而是因信靠十字架。真正的「得勝」始於降服——先敬畏上帝,然後出征。


二、8991026 —— 教宗貝內狄克特四世(Benedict IV)為歐洲戰亂祈禱日

背景:
在查理曼帝國分裂後的動盪中,羅馬與德意志地區陷入戰爭。
教宗貝內狄克特四世呼籲各教區在1026日舉行全歐洲祈禱日(day of supplication),為和平與悔改禁食祈禱。

意義:

  • 展示了中世紀教宗權力的道德影響力。
  • 也反映出教會將「公共懺悔」與「和平祈禱」結合的靈修傳統。

📖 神學重點:
「和平」不是政治的結果,而是靈性更新的果實。正如詩篇34:14:「要離惡行善,尋求和睦,一心追趕。」


🔥 三、15561026 —— 英國宗教改革家 托馬斯克蘭麥(Thomas Cranmer) 被指控叛教

背景:
克蘭麥是英格蘭教會(Anglican Church)的創立者之一,《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的編者。
在瑪麗一世(Mary Tudor)復興天主教後,他被關押於牛津監獄。15561026日,羅馬宗教法庭正式判定他為異端,準備執行火刑。

意義:

  • 克蘭麥後來於翌年(15563月)殉道,臨刑前親口收回他被迫簽下的悔罪書,並說:「我的右手曾簽錯,如今先燒這手!」
  • 他的祈禱文與禮儀語言深刻影響後來整個英語世界的敬拜傳統。

📖 靈修反思:
信仰的告白不是文字的宣誓,而是生命的火焰。
🔥「寧可手被燒盡,也不讓信心被奪去。」


🌍 四、18251026 —— 美國宣教士 阿多奈勒賈德森(Adoniram Judson) 在緬甸完成《馬太福音》緬文譯本

背景:
賈德森是美國浸信會第一位海外宣教士,長期在緬甸宣教,經歷監禁與疾病。
1825
1026日,他完成了《馬太福音》的緬文翻譯,成為東南亞第一部基督教聖經譯本。

意義:

  • 標誌著亞洲宣教的新階段:聖經翻譯與本地語言神學的起步。
  • 影響了後來的東南亞教會(緬甸、泰國、柬埔寨)的建立。

📖 靈修反思:
「道成了肉身,也要成為每一種語言。」
神的話語不受語言、文化、或疆界限制(約翰福音 1:14)。


五、教會曆紀念日:

聖德米特里烏斯(St. Demetrius of Thessaloniki殉道者,4世紀

  • 為保衛信仰與同胞,在羅馬迫害中殉道。
  • 東正教與天主教於1026日紀念他,是「勇敢信仰」的象徵。

🕯東正教禱文:

「主啊,藉著祢的僕人德米特里烏斯的祈求,
教導我們在試煉中剛強,
以愛勝過懼怕,以信心勝過死亡。」


🧭 結語:信仰的三重軌跡

🔹 異象的信仰(君士坦丁)——看見十字架的光;
🔹 告白的信仰(克蘭麥)——堅守真理到底;
🔹 傳遞的信仰(賈德森)——讓聖言進入萬邦。

📖 「他們雖然死了,卻因信仍舊說話。」(希伯來書 11:4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