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科爾曼主教(Celtic)與威爾弗里德主教(Roman)之間的對話記錄

 

你想看的這段對話是出自於英國教會歷史的重要文獻:《英吉利教會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作者是8世紀的教會歷史學者貝達(Bede)。

在這部書的第3卷第25章(Book III, Chapter 25)中,貝達詳細記錄了惠特比會議(664年)中凱爾特代表**科爾曼主教(Colman與羅馬代表威爾弗里德主教(Wilfrid**的公開辯論。以下是經過整理與現代語化的版本,讓你能更清楚地了解他們的觀點與神學焦點:


🗣 惠特比會議核心對話記錄(節選與整理)

🎙 主持人:國王奧斯威(Oswiu

「既然你們各自都認為自己的做法合乎使徒的教導,我請你們陳述你們的依據,讓我們可以決定應該跟從誰的傳統。」


🟩 科爾曼主教(代表凱爾特傳統)

「我們所持守的,是我們的先祖,以及最初將福音帶入這片土地的神聖人物,如聖高倫巴(Columba)所傳承的方式。這些傳統也可追溯至聖使徒約翰,他親自教導我們的祖師。」

「我們並不是自行其是,而是忠於一條由聖人與使徒們建立的道路。難道我們該因為與眾不同,而否定先祖們的聖潔與果效嗎?」


🟥 威爾弗里德主教(代表羅馬傳統)

「雖然你們引用的是聖約翰,但我告訴你們,使徒中彼得是首位。他是主耶穌親自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的那一位。」

「彼得被賜予天國鑰匙,擁有捆綁與釋放的權柄。他的繼承人就是羅馬教宗。全世界幾乎所有的教會,包括在義大利、法國、非洲、亞洲——都遵守他所傳的復活節日期,你們卻反其道而行?」

「難道你們要說,這些世界教會的領袖都錯了,而只有你們是對的?」


🟨 科爾曼回應(簡短)

「我們的祖先高倫巴等人是聖潔之人,他們所教導的,也必定是合上帝心意的。我不敢說他們錯了。」


🎙 奧斯威國王的結語(裁決)

「威爾弗里德說彼得擁有天國鑰匙,而我不願在審判的日子站在反對那位持鑰者的一邊。若這真是主的意思,我就順服。」

🔚 結果:會議裁定支持羅馬教會的傳統


📖 神學與靈性觀點的對比

面向

凱爾特教會(Colman

羅馬教會(Wilfrid

傳統依據

聖約翰與高倫巴的教導

聖彼得與普世教會的一致性

權威觀念

修道院與地方聖人傳承

彼得羅馬教宗的權柄線

靈性焦點

敬虔生活與修道榜樣

普世合一與教會正統性

態度特徵

忠誠祖先傳統

強調普遍教會與邏輯推論


🙏 默想與小組討論問題建議

  1. 你認為合一與忠誠傳統之間,哪一個在今日教會更重要?為什麼?
  2. 如果你是國王奧斯威,你會怎麼決定?你會考慮神學?政治?文化?
  3. 在今日多元文化教會中,我們如何學習像科爾曼那樣的忠誠,也學習像威爾弗里德那樣的合一追求?

惠特比會議的意義

 

惠特比會議(Synod of Whitby,公元664年)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它原本要解決的復活節日期爭議。它成為基督教歷史上關於合一、權威、本地文化與普世教會關係的重要轉捩點。


🔍 惠特比會議的深層意義

1️. 教會合一的標誌性時刻

  • 會議結果象徵英格蘭教會正式選擇與普世羅馬教會合流
  • 它讓英格蘭成為西方拉丁教會體系的一部分,加強了基督教在歐洲的大公性(catholicity
  • 雖然表面上是關於復活節的爭議,但實際上是對「教會應該如何面對分歧」的回應。

📖 屬靈反思
在今日教會分裂與流派林立的處境中,惠特比提醒我們,合一不僅是神學問題,更是敬拜、見證與信仰實踐的根基


2️. 地方教會與普世教會之間的張力

  • 凱爾特教會是一種文化高度本地化、靈性多樣性的表現。
  • 羅馬教會則象徵制度化、一致性與使徒傳統的正統性。
  • 惠特比會議的選擇讓地方靈性服從於普世權威,產生了**「合一的代價」**這個歷史議題。

📖 屬靈反思
我們如何在忠於神話語的同時,尊重文化背景與地方教會的靈性特質?「普世合一」是否必須意味著「文化統一」?


3️. 使徒權威的象徵選擇

  • 辯論中,凱爾特教會主張他們繼承約翰使徒的傳統。
  • 羅馬教會則強調彼得的權柄:「我把天國的鑰匙給你……」(馬太福音16:19
  • 最終,國王奧斯威選擇順服彼得象徵的權柄 —— 順服羅馬。

📖 屬靈反思
這讓我們思考:我們的信仰依歸是什麼? 是制度的權柄、還是靈性的真實?而權柄與靈性之間是否必然對立?


4️. 神學實踐與靈性傳統的分水嶺

  • 凱爾特教會強調個人靈修、自然神學、旅途式的宣教生活。
  • 羅馬教會則強調聖禮、禮儀、教會制度的正統。
  • 惠特比之後,西方教會走向結構化、教條化的方向,凱爾特靈修傳統退居邊緣,但沒有消失。

📖 屬靈反思
今日我們是否也面臨相似的選擇?我們的信仰是更多儀式,還是更多內在的敬虔? 是否可能在兩者中找到平衡?


5️. 教會歷史的「必要轉彎」?

有學者認為惠特比是英國教會制度化的起點,是歷史的「必經之路」;也有神學家認為這是一個本地靈性被壓抑的時刻

🧭 因此,惠特比是一個值得反思的「雙面鏡」:

正面意義

潛在張力

教會合一與普世性確立

地方靈性多樣性受限

信仰結構與教義被保留

形式取代內在靈命

與羅馬教會接軌,有助教會發展

教會與政治權力更緊密,增加風險


今日的應用與啟發

現代教會可以思考:

  • 合一是否總是意味著讓步或妥協?
  • 當面對分歧,我們是否願意進入聖潔的對話,而不是立場爭鬥?
  • 我們是否能學習凱爾特教會對神的敬畏與自然的敏銳,同時保持羅馬教會對教義與秩序的尊重?

🙏 靈修默想建議

「我將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19

默想問題:

  1. 我是否更傾向於自主靈修的「凱爾特式信仰」,還是制度化教會的「羅馬式信仰」?
  2. 在我的信仰群體中,有哪些分歧是我們需要以愛與謙卑的辯論來面對的?
  3. 今天,我是否願意為合一而讓步?或為真理而堅持?

 

天主教 vs. 宗教改革(路德、加爾文)因信稱義之分歧

    觀點 天主教(特倫多大公會議 , 1545–63 ) 路德宗 改革宗(加爾文派) 稱義的本質 稱義 = 罪得赦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