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到今天(主後1900年以前)在摩爾維亞的教會中,每五十八個有相交的人中間,就有一個到國外佈道的人;並且在本地每一個信徒,在國外就有兩個以上脫離異教而相信的人。這
樣有果效的國外佈道工作,動機是什麼呢?當摩爾維亞的信徒認識這個大使命的時候,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十一至十二節那番感人的話,就成為他們的動機:就是我
們的主受苦,激勵他們作工。從這預言中,他們喊出這樣佈道的口號:‘為著被殺的羔羊去救人,作他勞苦的功效。……假如我們使人的心對這位受死的救主充滿了愛情,如火焚燒似的受到激勵,基督徒間那種漠不關心的情形就會消失,基督的國度也就要顯現了。’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瑪特(Mort)對摩爾維亞教會的評論
在本地和國外佈道有成就的,最顯著的例子,是摩爾維亞(Moravian)的信徒。按照比例來說,他們比任何基督教群體都作得多。如在英國和美國更正教的信 徒,為著佈道所收集的奉獻,將要超過一千二百萬英鎊(等於他們實際奉獻的四倍),所差遣出去佈道的人,將要有四十萬之多---這數目超過了把福音傳遍全世界所需要的人數。
摩爾維亞教會(The Moravian Church)的沿革
十五世紀初,波希米亞改教領袖約主護村斯遭天主教處決。一部份的跟隨者隨即在波希米亞與鄰邦摩爾維亞一帶爆發革命,而另一部份忠於福音與胡斯教訓的信徒,便
在波希米亞的肯瓦(Kunwald)谷中群居。他們在那裡過了五十年的平安生活,被稱為「合一的弟兄們」(The
united Brethren)。十七世紀時,他們大遭逼迫,輾轉逃往波蘭、德國等地避難。1722年,在大衛基利司新(Christian David)的引介下,這班摩爾維亞的弟兄們,來到了新生鐸夫的莊園避難。他們將這個新的避難所取名為「主護村」(Herrnhut),並在此安居生活。 起初這裏多為摩爾維亞的弟兄們,但是漸漸地,路德派、敬虔派、加爾文派、甚至士文克斐爾等派受逼迫的信徒,都到這裡來尋覓居所。因著人數日益增多,許多關
於主餐、浸禮、宗派等道理上的分歧也愈演愈烈。
1727 年5月12日,新生鐸夫召聚了主護村的弟兄姊妹,依據聖經真理,與他們立定了兩個公約;一面帶領信徒回到基督的十字架,一面勸勉他們將自己奉獻給主。在新
生鐸夫的信心與愛心下,眾人願意靈裏倒空,同心合意遵守協約。兩個月後,新生鐸夫意外的在西里西亞的圖書館中,發現了一分弟兄會的古老的拉丁文章程,內容
竟與之前所締的協約相似。回到主護村後,新生鐸夫將其譯成德文傳閱,眾人都希奇聖靈的印證。
公約實行後,信徒們的禱告與交通增多。1727年8月13日,眾人在前往伯特鐸夫教堂聚會的路上,凡是有間隔的弟兄姊妹,都相互認罪。在那一天的聚會裏,聖
靈大大的澆灌在會眾身上,將他們浸入一個靈裏。爾後,摩爾維亞的教會經歷空前的大復興;人人獻上自己,願意將福音傳揚到世界各地。
1731年,新生鐸夫應邀參加丹麥皇帝的加冠典禮。在那裡,他結識了一位來自西印度群島的黑奴安東尼(Anthony Ulrich),聽見那裡福音的呼聲。新生鐸夫邀請安東尼到主護村交通福音的負擔,立即有兩位弟兄答應呼召,前往聖多馬島。爾後,陸陸續續又有弟兄們前往
格陵蘭、聖克盧斯等地。短短三十年內,他們福音的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亞洲、甚至非洲。新生鐸夫的海外傳教準則為:
一,傳教士不是高高在上,乃是卑微的生
活在他們中間;
二,直接傳揚耶穌為罪人釘在十字架上,使信入他的人得著重生的福音;
三,至終的目的,乃是要全民族、全國家得救。
他們在廿年所差出的海外傳教士,甚至超過基督教兩百年所差出之傳教士的總和。英國的傳道人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曾在一次航行途中遇見大風浪,當全船都驚慌失措之時,卻見摩爾維亞海外傳教的弟兄及其家眷,安然的唱詩讚美,深受感動。另一位被稱為「近代宣教之父」的克里威廉,也是在摩爾維亞弟兄們刊物的激勵下,前往印度傳道。
訂閱:
文章 (Atom)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