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美國阿米什、門諾會歷史介紹

 

🕊一、起源:16 世紀歐洲的重洗派(Anabaptists

阿米什與門諾會 都起源於再洗禮派(又稱重洗派),其源頭可回到:

📍 1525 年蘇黎世蘇黎世激進改革者(格勒伯爾、曼茲、布勞羅克)
📍 認為:

  • 嬰兒洗不合聖經
  • 受洗應以 成年信仰告白 為前提
  • 教會應由重生信徒組成
  • 教會不應依賴國家或暴力
  • 應按登山寶訓過聖潔生活

這些立場與路德宗、改革宗、天主教都衝突,因此再洗禮派被嚴重迫害:

🔸 被溺殺(稱「第三次洗禮」)
🔸 被監禁
🔸 被逐出(尤其在瑞士、德國)

在這種逼迫下,再洗禮派逐漸形成各群體,其中最重要的是:

  1. 門諾派(Mennonites
  2. 阿米什(Amish
  3. 弟兄會(Brethren

🕊二、門諾會(Mennonites)的形成(1536 年)

門諾會以其領袖 曼諾.西門(Menno Simons 命名:

📍 原本是荷蘭天主教神父
📍 因看見再洗禮派的堅信與殉道者見證而歸信
📍 1536 年脫離羅馬教會
📍 成為再洗禮派最重要的牧者、神學者與團體組織者

他的貢獻

  • 建立具組織的再洗禮派教會
  • 強調「和平主義、非暴力、愛仇敵」
  • 整理出較穩定的神學架構
  • 撫慰並牧養受迫害的信徒

門諾會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再洗禮派群體。


🕊三、阿米什(Amish)的分離(1693 年)

阿米什是 從門諾會分裂出來的

📍 1693 年,瑞士門諾派領袖 雅各.阿曼(Jakob Ammann 認為門諾會:

  • 對罪的處理太寬鬆
  • 教會紀律(Ban / Meidung)不夠嚴格
  • 信徒生活太世俗
  • 應嚴格遵守弟兄相愛與生活簡樸

因此他呼籲:

全面恢復《多特憲章》的嚴格紀律
鼓勵與犯罪者的「社會隔離」
打造更聖潔與純潔的群體

最後導致分裂:

👉 阿米什(保守,嚴格)
👉 門諾會(相對溫和、開放)


🇺🇸 四、移居美國(18–19 世紀)

🕊原因

  • 歐洲宗教迫害
  • 強制軍役
  • 政府干預教育與土地政策

美洲提供:

宗教自由
廣大農地
可以自治的社區空間

🛳時間軸

  • 1683 年第一批門諾派移居賓州(Pennsylvania
  • 1720–1750 年:大量阿米什移民到來
  • 1800s:俄國門諾派被迫遷移(俄國徵兵政策)大量抵達美國中西部

因此,今日美國有:

📍 阿米什賓州、俄亥俄、印地安納
📍 門諾派全美與加拿大、西非、拉丁美洲皆有傳教點


🕊五、美國阿米什的特色

阿米什是 最保守的再洗禮派傳統

🐴 1. 生活方式

  • 拒絕電力(多數地區)
  • 不用汽車(搭馬車 buggy
  • 不買保險
  • 不參與政府、法庭、軍事
  • 穿著傳統服飾

🤝 2. 社群價值

  • Rumspringa(青年探索期)
  • 嚴格的教會紀律與復和過程
  • 強調互助、家庭與農業生活

🔨 3. 信仰強調

  • 門徒生活
  • 愛仇敵
  • 非暴力、不起訴、不報復
  • 謙卑、簡樸

🕊六、門諾會的特色(相對多元)

門諾會更加多樣化,包括:

  1. 保守派(類似阿米什)
  2. 中度保守(使用科技但保持簡樸)
  3. 現代福音派門諾會(使用科技、神學院、宣教機構)

信仰核心仍包括:

  • 和平主義
  • 信徒受洗
  • 教會紀律
  • 社群生活
  • 非暴力與社會正義(不少門諾派參與和平運動)

🕊七、阿米什與門諾會的比較(簡表)

主題

阿米什 Amish

門諾派 Mennonites

起源

1693,自門諾派分裂

1536Menno Simons

文化

極度保守、傳統

多樣:傳統現代化

科技

基本拒絕

可使用,視群體決定

教育

自家學校

有自己的大學、神學院

社會參與

中等~高,參與社會正義

服兵役

完全拒絕

拒絕,但有替代役立場

教會數量

300,000(全球)

2+ 百萬(全球)


🌍 八、今日全球影響

📍 阿米什:

  • 主要在美國、加拿大,總人口約 35
  • 人數因高出生率以每年約 3–4% 增長

📍 門諾會:

  • 超過 60 個國家
  • 非洲增長最快
  • 在教育、和平建設、人道救援上極具影響(如 MCC

 

沒有留言: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宣教過程〉

    北部台灣宣教之父( 1872–1901 ) 台灣牙醫學與醫療宣教先鋒 本色化宣教典範( Incarnational Mission ) ✨ 一、呼召與背景(出發前) 1844 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 從小感受上帝呼召,要對「遠方的異文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