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英國,正值工業革命。鄉村人口大量外流到都巿去。工人生活窮困、工時長、工作環境惡劣,並且因為工人子弟無受教育的機會,所以工人的身份變成世代循環無法翻身。而貴族生活卻是窮奢極侈。英國這種惡劣的環境,卻沒有發生像法國一般的流血革命。有法國歷史學家哈愛理(Elie
Halevy)認為原因是因為英國有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所領導的福音派復興運動,這使得英國社會穩定。而這個論點即為著名的「哈愛理命題」,被認為是解釋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歷史最接近真相的學說。
當時英國也是有基督教信仰「英國國教」,不過那是已經腐爛掉的信仰。教會已成為徒具形式、沒有愛與生命的國家機構。教牧人員良莠不齊,只圖享樂、爭權、營私,別提會去關心窮人。而有一個基督徒,叫做約翰衛斯理,他在英國掀起大規模的奮興運動,復興已經腐化了的英國國教。
約翰衛斯理於西元1703年出生在英國的愛普窩(Epworth)。他的父親是牧師,母親則生了一堆孩子,他排行第十六。有次家裡失火,他被人從窗戶丟出來,而另一個人接住他。這個特殊駭人的場景,他一輩子也忘不了。他認為自己蒙上帝特別保守,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在1738年他在一場聚會中經歷到來自上帝特殊的感動。之後他就開始與他的朋友懷特腓德與兄弟查理,展開一長串的福音佈道運動。他最有名的傳聞就是,他到處講道,坐在馬背上,旅行過好幾千里的路程。講道的次數也超過兩萬多次。
約翰衛斯理到處佈道之外,他也擁有很強的組織能力。他將渴慕上帝的人組成一個個小組(稱為「班會」Class和「小團」
band),再透過小組去關心吸收更多的人。他重視信仰的生活實踐,認為每個基督徒都得「成聖」。而「成聖」之道,就是因著愛上帝而愛人,深入基層群眾去服事他人。
這種「成聖」觀的作用下,一個人接受的主耶穌做救主,就一定會去向他人傳福音,將這個好消息與人分享,也同時會因為關心他人,而造成社會改革。內心火熱的基督徒必然抗議當代習尚的浮華、宗教的冷漠。加上約翰衛斯理擅長組織「團體」,將一群火熱的基督徒聚集一起成關懷互助的團體,這些團體又對外開放,讓社會的基層人士,邊緣人得到歸屬感和認同。於是基督信仰的觸角便深入各種職場的窮人(掘井業、工業、礦區)。」
就這樣一連串的福音行動,也造成了社會改革。約翰衛斯理打開了貴族和統治者的眼睛,叫他們看到窮人處境的悲慘、問題的嚴重。後來,英國國會通過許多保護勞工及為窮苦大眾福利著想的法案,很多是由於衛斯理這種循道會精神所影響。因此他被稱為「平民的良友」。他對自己說:「在上帝面前,我是貧苦者的管家」,「富人或顯貴蒙召是很好的事,希望上帝加增他們的人數!但若合乎上帝的旨意……如果我可以自己選擇的話,我深願繼續(正如我迄今所做的)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另一方面,那些對上帝失去信心的勞工階級因著約翰衛斯理的宣教運動,而掌握到生命的方向,有清晰的委身對象,他們乾涸的生命便又活潑起來。這些勞工階級也彼此戶相關心社會中一些因工業革命受傷害的人、一些在社會的變動中失落的人。
一個對信仰認真的基督徒約翰衛斯理,所推動的福音運動造成了社會改革,使基督信仰成為當時社會的典範和良心指標。而英國也因此而不至於如同法國發生流血革命。如今我們台灣,也正處於社會急遽變遷、政治經濟劇烈變動、人心糜爛的時代。我們基督徒或許可以從約翰衛斯理身上學習不僅重視個人倫理,也得走出來,關注社會倫理。對現有的不道德惡質文化,讓基督信仰為這個社會注入新生命。這正是耶穌呼召我們做光做鹽的使命!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
-
貴格利生在羅馬富貴之家,青年時在羅馬城做一個官長。他父親死後,貴格利承受很多家產;但他不願享受這世界上的快樂,辭了官職,也把家產用作慈善事業,又把衣服和珍珠並各種的東西,分給窮人;並且建了七個修道院, 自己 做其中一個卑微的修道士。 有一天他到羅馬城賣奴僕的市場上...
-
亞他那修年輕時教會受到逼迫,他在亞歷山太教義學院受教育;因其能力與敬虔,亞歷山大主教( Bishop Alexander )對他另眼相看。他還作執事時就陪亞歷山大主教去參加尼西亞會議;亞歷山大去世後他成為主教共46年,期間被放逐5次(共17年)。 他的作品顯出深博學養和豐...
-
衛斯理約翰所推動的復興運動,在英國造成廣泛的影響。但是,福音主義運動卻非完全由衛斯理約翰個人主導,而是在許多奮興佈道者的努力下,配合為數更眾的自發性讀經和祈禱連動而產生的。此時期不少牧者與信徒受福音主義薰陶,成為福音派。 1785年,英國國教一萬六千名教士中,...
-
凱爾特教會 , 凱爾特教會的開始 , 教會如何進入凱爾特地區 , 聖帕特里克的宣教旅程 , 聖哥倫巴宣教旅程 , 凱爾特教會的發展過程 , 凱爾特教會與羅馬教會的融合 , ...
-
1906 年秋天,梅、蘭兩位宣教師回英國度假。梅牧師於 1907 年著《異教徒的心》( The Heathen Heart ),是他的宣教心得之作,受到極大的矚目。他也於 1908 年初與恩師之女瑪格麗特( Margaret Rintoul Findlay...
-
親岑多夫是早期奧國貴族的後裔。西元1700年生在德力斯登,父親是撒克森法庭官員,也是施本爾的密友,因此施本爾也做了親岑多夫的教父。 從小親岑多夫就有很強的宗教意識;一幅那穌釘十架的畫,上面寫著「我為你被釘死,你為我做何事?」給他帶來長遠而強烈的印象。他一生...
-
加爾文在其《基督教要義》中寫道:「凡認洗禮只不過是一種在眾人面前宣告宗教信仰的人,那他還沒有真正摸到洗禮的意義。」 他說,洗禮這恩賜包括有赦罪的應許、治死肉體、賜給屬靈的生命和有分於基督等。加爾文說,在他一生當中,曾有一段時間不懂也不信洗禮所帶來的應許。...
-
🕊 ️ 1️ . 詹姆斯 ‧Ussher ( James Ussher, 1581–1656 ) 📍 出生: 1581 年 10 月 29 日,愛爾蘭都柏林 📖 身分:聖公會主教、神學家、歷史年代學者 簡介: 愛爾蘭都柏林聖公會大主教,著名於他根...
-
愛任紐說這是帕皮亞斯唯一的作品,也是他的見證集,帕皮亞斯是約翰的旁聽者。在帕皮亞斯的序言裏,並沒有任何聲明說他是使徒的見證人。 帕皮亞與坡旅甲同為小亞細亞弗呂家省希拉坡立的主教 (Bishop of Hierapolis) ,他們都是約翰的門...
-
1952 年 7 月 15 日,當亞瑟·沃金頓·賓克( Arthur Walkington Pink )在外赫布理群島的斯多諾威去世的時候,除了一小個朋友圈子和他的月刊雜志《聖經學習》的讀者以外,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逝去。他曾經在四個國家住過,並且講道,然而他死的時候,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