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生平簡述
十八世紀的英國,道德廢弛,社會黑暗。聖公會的神職人員靈性普遍低落,酗酒問題嚴重。在這種光景之下,改革復興的需要與日俱增。1728年,羅威廉(William
Law)寫了一本《敬虔生活的急切呼聲》(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呼籲教會重新建立屬靈秩序。各樣鼓勵人禱告、讀經、培靈的「會社」也紛紛成立。然而福音派真正的復興,還是要到衛斯理兄弟和懷腓特(George
Whitefield)的循道運動,才真正匯集成為一道洪流。
約
翰生於1703年,是家中的第十五個孩子。父親撒母爾衛斯理(Samuel
Wesley)是聖公會愛普渥(Epworth)農村教區的牧師,為人剛直勤奮。母親蘇珊娜是一位敬虔出色的女性,嚴謹的教育她的十九個孩子。1720
年,約翰進入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就讀(Christ Church College, Oxford),畢業後繼續進入林肯學院(Lincoln
College)深造,廿二歲就被按立為聖公會牧師。其弟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家中排行十八),亦於1726年進入牛津基督教會學院就讀,並發起了一個以勉勵學習、追求聖潔為宗旨的同好會。後來約翰回到了牛津,便做了
這個同好會的領袖。他們的生活嚴謹克己,常探望囚犯、病人,並樂意賙濟窮人。同學們戲稱這個小組是「聖潔會」,後來索性稱他們為「循道友」
(Methodists),形容他們對理想教會的追求。
1735
年,衛斯理兄弟應北美新殖民地的宣教呼聲,前往喬治亞(Georgia)傳教。當他們的船在大西洋時,遇上了暴風,約翰對於同船的摩爾維亞信徒,在惡劣的
環境中仍能唱詩讚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們在喬治亞的傳教工作並不如理想中順利,隔年,查理即因健康問題返回英國。約翰在喬治亞期間,與摩爾維亞弟
兄們多有接觸,1738年回到倫敦後,便繼續與他們來往。在摩爾維亞弟兄波勒(Peter
Bohler)的幫助下,約翰發現自己不能憑著聖潔或律法得救。1738年5月24日,約翰不大情願的走到艾德門街(Aldersgate)聚會。聚會
中,約翰聽見了馬丁路德《羅馬書注釋》的序文,恍然大悟,藉著信入耶穌基督,獲得了新生。這可視為他基督徒生活的開始。三星期後,約翰動身前往德國,與新
生鐸夫會面,並參觀主護村。
回 到英國後,約翰應懷腓特(George
Whitefield)之邀,前往布里斯托(Bristol)傳道。懷腓特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傳道人,年幼時家境清貧,在友人的幫助下,進入牛津大學半工半
讀。他在牛津求學期間,認識了衛斯理兄弟,並加入了「聖潔會」。懷腓特的講道感力極強,引起守舊派人士不滿,教會向他關閉。1739年2月,懷腓特開始在
金斯伍德(Kingswood)的曠野,向礦工傳道,成千的人流淚相信耶穌。起初,約翰對於在田野講道一事有些猶豫,但隨後他也放下身段,在野外向上千的
信徒講道。儘管約翰的講道不如懷腓特那樣出色,但是福音卻帶著聖靈的能力傳遍了全英國,成千上萬的人悔改得救。衛斯理兄弟和懷腓特勞苦奔波的四處傳道,走
遍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各地,帶進了英國福音派的大復興。
2. 循道運動的興起
2. 循道運動的興起
約
翰衛斯理極富組織及管理的能力,他留意到信徒得救後,必須進一步的造就。為了要栽培這些復興的信徒,他在1739年,成立了第一個循道會社。「宗教會社」
是當時普遍流行的制度,將信徒分為若干小組,方便彼此造就。約翰輪流探訪這些會社,負責監察及紀律的執行。因著人數的增長,牧養會社的工作日漸加重。
1742年起,約翰開始允許平信徒講道;並隨著會社的發展,增添了管家(管理財物)、教師(照顧學校)、探訪員(探訪病人)等非正式的職務。1744年,
約翰衛斯理在倫敦召開了第一次年度會議,之後將全會社劃分成幾個教區(Circuit),由遊行傳道人(Travelling
Preacher)巡行,並設立教區長(Superintendent),管理教區事務。
儘
管循道會社蓬勃發展,約翰衛斯理卻無意使其脫離聖公會,而將會社視為國家教會的一部份。然而,循道運動已逐漸發展出獨立的體系,又與聖公會神學觀點不一,
終究走上分手一途。此外,約翰與懷腓特在關於揀選與救恩的真理上,亦持不同看法。懷腓特贊成加爾文派的觀點,認為人的得救是神預先的揀選與施恩。約翰衛斯
理則受聖公會的影響,傾向亞米紐斯觀點,認為基督為眾人死,凡相信者都能得救。雖然雙方時有辯論,卻未損及友誼,也未影響兩人傳講因信稱義之道的負擔;然
而,在教義與組織方面,確走向了不同的發展。1748年,懷腓特得到了漢廷頓伯爵夫人的支持,這位有錢的伯爵夫人自創了許多會社,發展出循道會中的「漢廷
頓夫人系」,演變成為循道會中的加爾文派。1770年,循道會的年度議會上,約翰衛斯理堅決為亞米紐斯派辯護,獲得了瑞士神學家傅勒徹爾(John
William
Fletchler)的支持,傅勒徹爾也逐漸成為循道運動的重要神學家之一。1779年,漢廷頓夫人系從英國聖公會中獨立出來,成為威爾斯循道會。
1784年,約翰衛斯理制訂宣言書(Deed of
Declaration),選出百人的議會,在衛氏死後繼續接掌會社事宜。同年,因著北美宣教的需要,衛斯理和聖公會的若干位長老,一同按立了長老和美國
循道會的監督。然而,循道會一直要到衛斯理死後,1795年的「和平計畫」(Plan of Pacification)才真正成為一獨立教會。
約
翰衛斯理作工極為勤奮,五十年內旅行佈道超過廿五萬哩,足跡遍及英、德、荷等地,講道四萬多篇。在他去世之時,循道會在英國已有八萬會眾,美國也有六萬之
多。今日循道會在全球有超過四千萬的信徒,是英、美屬一屬二的福音派團體。約翰衛斯理於1791年逝於倫敦,留下了「一批為數不少的書籍,一件穿舊了的牧
師袍,一個常被咒罵的名字,以及一個循道教會(衛理公會)。」其弟查理衛斯理雖不如約翰那樣出名,但卻與以撒華滋(Issac
Watts)、芬妮克羅斯比(Fanny
Crosby)同被列教會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查理一生創作了七千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其中一些著名的詩歌也收錄在我們所使用的詩歌本中,如《詩歌》
74首「聽阿,天使讚高聲」,135首「哦!願我有千萬舌頭」,144首「我們要從哪裡說起」,209首「耶穌你的全勝的愛」,391首「你這『恬靜』隱
密之源」,729首「耶穌,我人的愛人」等。
十
八世紀循道運動所帶來的新鮮與復興,喚醒了當時腐敗黑暗的英國。他們尋求公義、摒棄惡習,解救困苦,成了一股社會革新的力量。這股力量影響了日後英國的司
法制度,避免了一場流血的改革,也使得英國各個福音派公會,得到了普遍的復興,為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蓬勃發展的海外宣教運動,立定了根基。
3. 屬靈復興
從
十八世紀德國敬虔運動開始,福音派便逐漸從死沉的宗教儀文中覺醒;衛斯理的循道運動,將這股復興的流推上了高峰。不僅英格蘭、蘇格蘭等地的屬靈風氣為之一
振,連其他新開展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也進入了大的復興。在這段時期之中,福音派普遍看重個人的信心與經歷、十字架與復活等教義、以
及福音的傳揚。
英國福音派的復興
在英國方面,除了循道會之外,聖公會福音派在康威爾(Cornwall)的帶領下,也尋求教會的更新。其他中層知識份子,如詹姆斯赫維(James
Hervey)、威廉羅曼尼(William Romaine),也在不同方面致力於福音的傳揚。其他如創立英行差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的亨利韋恩(Henry Venn),對英國文藝界深具影響力的福音派作家摩爾(Hannah
Moore),劍橋三一教會的牧師查理西面(Charles Simeon),以及聖公會牧師約翰牛頓(John
Newton)等人,都為當時福音派注入新鮮的活力。
1769 年,循道會開始了主日學的工作。1786年,英國教會主日學(The
Church of England)成立,將此種免費的宗教教育普及化,並於1803年創立了第一個主日學協會(Sunday School
Union)。福音運動也成了社會改革的動力,1807年,在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的推動下,英國國會立法廢除了境內的奴隸買賣制度。此後舉凡監獄人權、不良風俗、兒童勞工等問題,亦一一獲得改善。循道會也積極
從事社會救助,以實際的行動關心貧民、分派衣食、並設置醫療機構。英國福音派的復興,使許多人悔改相信耶穌,激發出一股鮮活的生命力。
威爾斯與蘇格蘭的復興
復
興的風早在1735年就吹到了威爾斯。在泰加斯(Talgarth)一地,一位名為哈里斯(Howell
Harris)的學校校長,在偶然閱讀一分刊物後深受感動,在主日聚會中受了浸。他受浸之後全然火熱,不僅四處向人見證救恩,還組織信徒小組,該小組就是
後來的威爾斯加爾文循道會(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哈里斯盼望加入聖公會的事奉行列,但遭到拒絕,他便以平信徒的身分四處傳揚福音。他的講到復興了整個南威爾斯,幾乎可媲美衛斯理和
懷腓特在英國的工作。同時,另有一位名叫羅蘭滋(Daniel
Rolands)的信徒,在蘭吉度(Llangeitho)一地講道,並與哈里斯同工,為威爾斯帶進了大復興。蘇格蘭的復興要歸功於懷腓特。1741年,
他應邀到該地作工,當時蘇格蘭的宗教連姓普遍低落,懷腓特的到訪使得此地開始了復興,並進而擴展到加堡斯梁(Cambuslang)和基書
(Kilsyth)等地。
美洲的復興
美 洲的復興最早可以追溯至1720年。德國的敬虔主義者富瑞林浩生(Theodore
J.
Frelinghuysen)在北新澤西開始傳講內裏更新的信息,並設立福音性的禱告聚會。他的傳講至終興起了一股復興,產生了美國的荷蘭更正教會。
1734年,麻州諾坦普頓的公理會牧師約翰愛德華滋(Johnathan
Edwards),因著擔心當地信徒的屬靈情形,開始傳講一系列信息,因而帶進了全鎮人民的悔改。他將諾坦普頓的經歷寫成了一本《神奇妙作為的忠實報導》
(Faithful Narrative of Surprising Works of
God),成了極為暢銷的作品。他的講道和著作,造成了大的復興。三年之內,復興的浪潮遠佈新英格蘭、紐約、新澤西、賓州、維吉尼亞和馬里蘭等地。浸信會
與長老會都在這些地區急速擴展。大復興在1740年懷腓特加入後達到了高潮。他與富瑞林浩生、愛德華滋等人組成聯合團體巡迴佈道,功效卓著。美洲的大復興
不僅改善了信徒的宗教生活,也為本土的宗派紮下根基。各教會紛紛開辦大學,提高教育素質,加強對印地安人和黑人的傳教工作,並萌發了日後民主政治的思想。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