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6月17日逝世的基督教人物
以下是一些在 6月17日逝世 的基督教歷史人物,他們的生命對教會與信仰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這一天不是許多耳熟能詳的宗教改革者的忌日,但仍有幾位值得紀念與默想的信仰人物:
🕯️ 6月17日逝世的基督教人物
✝️ 1. 聖阿維托(St. Avitus of
Clermont)
- 逝世:~595年6月17日
- 身份:法國克萊蒙(Clermont)主教
- 背景與貢獻:
- 活躍於高盧(今法國)地區;
- 熱心於照顧貧窮、推動修道生活;
- 被尊為聖人,是早期高盧教會中屬靈與牧養的榜樣。
🏹 2. 聖拉努夫(St. Ranulf of
Thélus)
- 逝世:12世紀,慶日為6月17日
- 身份:傳說中的殉道者,在法國蒂魯(Thélus)地區為信仰受難;
- 雖然歷史記錄不多,但在地方教會中被尊為信仰的見證人;
- 彰顯了中世紀平信徒在信仰迫害下的堅忍與忠誠。
📜 3. 卡西安·利加尼亞(Cassiano Liganius)
- 逝世:未知具體年份,但羅馬天主教聖人曆紀念日為6月17日
- 身份:早期基督徒傳道者與殉道者,具體事跡罕見,屬於地方性聖徒。
💡 默想與應用
雖然這些人物不像奧古斯丁、加爾文或慈運理那樣有系統的神學遺產,但他們的生命告訴我們:
信仰的傳承不僅靠著神學家的著作,也靠著那些忠心牧養、服事、甚至為主殉道的無名聖徒。
🙏 靈修建議
可以用今天(6月17日)作為一個反思與紀念的日子:
- 是否願意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信仰的「無名英雄」?
- 當信仰遇到代價與挑戰時,我能否像早期聖徒一樣堅持到底?
6/17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以下是幾位在 6月17日出生、對基督教信仰或教會歷史有貢獻的人物:
🎂 6月17日出生的基督教名人
🧠 1. 約翰·衛斯理的父親 —— 薩繆爾·衛斯理(Samuel
Wesley)
- 出生日期:1662年6月17日
- 身份:英國聖公會牧師、詩人,也是衛斯理家族的重要成員
- 貢獻:
- 是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與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的父親;
- 他自己也是一位博學的聖公會牧師,強調紀律與教育;
- 他對兒女的教育(尤其是妻子蘇珊娜·衛斯理的家庭教育)深深影響了後來衛斯理運動的誕生;
- 他的家庭被稱為「神學溫床」,是英國循道宗誕生的重要背景。
🎼 2. 威廉·克羅夫特(William Croft)
- 出生日期:1678年6月17日
- 身份:英國聖公會音樂家與作曲家
- 貢獻:
- 他是英國教會音樂的重要人物;
- 他的詩篇曲調、讚美詩與聖樂,至今仍在聖公會與其他傳統教會中使用;
- 寫下了許多古典聖樂,如〈安息我主〉(Burial Sentences)等。
📝 附加備註
這兩位雖然不像路德、加爾文那樣耳熟能詳,但他們在信仰的基礎建設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 薩繆爾·衛斯理的家庭塑造,影響了英國復興運動;
- 威廉·克羅夫特的音樂事奉,幫助教會建立更莊嚴敬虔的崇拜氛圍。
🙏 默想建議
雖然這些人物不是「前線」的改革家或布道家,但他們用忠心與敬虔,在家庭、音樂與教育領域為主擺上。我們是否也願意在「看似微小」的崗位上,成為上帝國度中忠心的器皿?
6/17有關教的會史事件
✝️ 1. 656年6月17日 — 阿里成為伊斯蘭教第四任哈里發,導致遜尼與什葉分裂的開端
- 雖然是伊斯蘭歷史事件,但與基督教有密切關聯,因為:
- 伊斯蘭世界的分裂將間接影響中東與歐洲基督教國家的互動與衝突;
- 後來十字軍東征與鄂圖曼帝國的崛起都與這些歷史背景有關;
- 在宣教與宗教對話中,這段歷史對基督教神學與文化應對非常關鍵。
📜 2. 1397年6月17日 — 丹麥瑪格麗特一世建立「卡爾馬聯合王國」(Kalmar Union)
- 卡爾馬聯合結合了丹麥、挪威和瑞典,成為北歐強權。
- 教會意義:
- 當時北歐地區仍屬於羅馬天主教勢力,這個聯盟強化了教會與王權的合作;
- 為後來北歐宗教改革(如瑞典與丹麥成為路德宗國家)奠定政治與文化基礎;
- 它也表現了中世紀晚期教會如何與王國結盟、共享權力。
🔥 3. 1535年6月17日 — 英國改教時期:「十條信綱」頒布(Ten Articles)
- 背景:英王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開始尋求建立自己的教會信仰根基。
- 內容:
- 十條信綱是英國國教會的第一部「信仰宣言」;
- 雖然仍保留了許多天主教教義(如聖餐、洗禮等),但淡化了煉獄和聖品崇拜;
- 它標誌著英國教會改革的漸進式起點,是後來39條信綱(Thirty-Nine Articles, 1563)的前身。
✅ 教會意義:
- 展示了英國改教初期在「不完全脫離羅馬」與「建立新教神學」之間的掙扎;
- 表明政治與宗教改革往往是交織前行的;
- 為後來清教徒運動與安立甘宗神學的發展打下根基。
🕊️ 4. 1745年6月17日 — 美國大覺醒運動的背景時期
- 雖無特定事件發生在這天,但此時(1740年代中期)正值**第一次大覺醒(Great Awakening)**的高峰。
- 傳道人如喬納森·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與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正在美洲各地講道。
- 對教會的影響:
- 強調個人重生、悔改與聖靈的工作;
- 促進福音派的誕生與普及;
- 挑戰了傳統教派的形式主義,帶來靈性復興與社會改革意識。
🧠 思考與應用
這些6月17日的事件幫助我們反思:
- 🕊 教會在歷史中如何面對政治與信仰的張力?
- 📖 教義如何在動盪中被釐清與建立?
- 🌍 今日我們又如何在多元與衝突的文化中持守真理?
6/18教會的歷史事件
📅 歷史上的6月18日 — 教會相關事件紀錄
🛡️ 1815年6月18日 — 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
- 事件內容:拿破崙·波拿巴在比利時滑鐵盧戰敗,結束了他的「百日復辟」。
- 教會意義:
- 結束了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時代對歐洲教會造成的巨大動盪;
- 隨後的歐洲「正統復辟」(Restoration)時期,使許多國家恢復教會在社會與國家制度中的地位;
- 天主教會也進入一段保守整合期,這為日後的「教宗無誤論」(1870年)提供了背景。
🕊️ 1178年6月18日 — 教宗亞歷山大三世重新入城羅馬(After the Treaty of Venice)
- 事件內容:教宗亞歷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達成《威尼斯條約》(Treaty of Venice)後,重新安全返回羅馬。
- 教會意義:
- 長期教宗與皇帝間的衝突暫告一段落;
- 此事件象徵中世紀教會與世俗權力之間的微妙平衡;
- 鞏固了羅馬教廷的獨立性。
🔥 1541年6月18日 — 日內瓦市議會再次邀請加爾文回歸
- 事件內容:改革宗神學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於1538年被逐出日內瓦,但在1541年6月18日市議會正式邀請他回來整頓教會。
- 教會意義:
- 加爾文接受邀請後制定了《教會條例》,奠定改革宗教會組織與治理的根基;
- 他後來在日內瓦建立了「改革宗神權政治」(Theocracy),並發展出強調長老制的教會結構;
- 對全球長老會與改革宗教會有深遠影響。
10/25出生之基督教人物
🕊 ️ 一、約翰 ‧ 歐文( John Owen, 1616–1683 )【部分傳記記載為 10 月 25 日受洗日】 📍 出生地:英格蘭牛津郡 📖 身份:清教徒神學家、牧師、牛津大學副校長 貢獻: 改革宗清教徒中最具學術深度的神學家之一。 ...
-
亞他那修年輕時教會受到逼迫,他在亞歷山太教義學院受教育;因其能力與敬虔,亞歷山大主教( Bishop Alexander )對他另眼相看。他還作執事時就陪亞歷山大主教去參加尼西亞會議;亞歷山大去世後他成為主教共46年,期間被放逐5次(共17年)。 他的作品顯出深博學養和豐...
-
🕊 ️ 一、詹姆斯 ‧ 庫克( James Cook, 1728–1779 ) 📍 出生: 1728 年 10 月 27 日,英格蘭約克郡 📖 身份:英國探險家、航海家 ⚠ ️ 雖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在教會史中,他的航行間接開啟了基督教在太平洋島嶼的宣教...
-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已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十六 26 ) 「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提前六: 7 ) 西元 800 年查理曼 (Charlemagne) 建立法蘭克王國,統治了大半個歐洲,當時各國...
-
亨利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 藉着死 ,
-
十六世紀的歐洲,因著宗教版圖的重整,爆發了多次的戰爭。其中最後、也是最無意義的一場為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範圍從波希米亞、蒙羅維亞,一路擴大至整個歐洲,危害極甚。就德國而言,這次戰爭殺戮了全德2/3的人口,舉目所見田野荒蕪,工商摧毀殆盡,淒涼之...
-
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前1世紀末古羅馬貴族專政的奴隸制國家。羅馬王政時代末期,出現塞維 ‧ 圖里阿改革,隨之羅馬進入階級社會,形成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具有明顯的貴族專政性質。 共和國的最高行政權由執政官掌握,執政官有二名,從貴族中選出,任期一年,平時有行政、司法權,戰...
-
加爾文棄絕慈運理的聖餐看法,他認為慈運理的看法是「不尊敬的」。他也堅決棄絕路德所主張那 “ 基督真正臨在於聖餐之中 ” 的教導。他認為路德的聖餐論還是屬於教皇的 ( 簡單的說,還是屬於天主教的 ) 。他自己的看法是處在路德與慈運理之間。 他相信聖餐的奧秘...
-
在十八世紀,英國興起了若干自由傳道者(evangelists)。他們並非受雇於主流的英國聖公會的體制之內,甚至未曾受過正規的神學訓練。 自由傳道者由於不在聖公會的體制中,便不受任何牧區的約束。在這以前,英國教會有嚴格的牧區觀念,每個牧者都有其隸屬的教堂及牧區,他們的工...
-
墨蘭頓( Philip Melanchthon, 1497-1560 )不是簡單人物。他是馬丁路德的重要同工、親密戰友。更正教陣營的第一本教義學(比加爾文 1536 年初版的《基督教要義》早了十五年)是他寫的;路德將聖經翻成德文是他鼓勵的;信義宗教會最重要的信仰告白奧斯堡信條...
-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