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擁戴教皇的著名教士

 

(一)伯爾納(Bernard,1090~1153):

 

    在教皇權勢高於世俗君王的時期,大部分聖職人員和修道士的屬靈情況,反而日趨下沉。然而,在這段黑暗時代中,也不是沒有真誠的基督徒;從中世紀許多詩歌中,可以看到深度靈命的流露;其中很熟悉的一首是伯爾納所寫的「至聖之首今受創傷」。伯氏曾寫信給教皇說:「誰能讓我在離世之前,看到教會恢復舊日的秩序?當日使徒撒網,是為得人,不為得金銀!」

    伯氏以講道著書博得大名,然而更受大家佩服的,是他活潑的信心,和清潔的行為。他信心和行為的特點,出於他常記念耶穌替世人受苦,因耶穌的愛,他就生出愛耶 穌的心來。他說:「我們越愛上帝,就越知道認識上帝。」

    伯氏在當代宗教界影響力空前偉大,至今都承認他為中世紀聖徒領袖之一。伯氏且是一位殷勤努力致力於將基督徒帶回羅馬大公教會的人士。他口才出眾,精力過人,思想敏捷,並且擁有當時羅馬大公教會中很少有的特性,那就是品格高尚,所以後來路德和加爾文也對他稱許有加。但是他是一個極端不容忍的人,他苦毒地批評攻擊那些不受他們承認的創始人的團體,他說那種團體中的人乃是魔鬼之靈的傳人。

    (二)法蘭西斯(Franciscus,1182~1226):

    法蘭西斯於1182年生在義大利。父親是個富商,自幼過享樂的生活;二十歲時,因一場危險的疾病而歸向基督,從此以後,獻身過貧窮、慈善的生活。與他有同樣看法的人,也加入他的陣營,成立了「方濟會」。

    法氏堅持過貧苦生活,僧侶們必須親手做工,不計酬勞,也不可為明天憂慮,除了當天的必需品以外,其餘全部賙濟窮人。法氏酷愛一切被造之物,他甚至向小鳥講道,並以「貧窮女士」為他的情人,為她歌頌。他的口才極佳,藉講道,他感動了無數人心。

    法氏極為熱心,對主以及完善的品格有一份的狂熱。身體軟弱,但是為了宣教的異象,他遠赴埃及和敘利亞,向穆罕默德的信徒傳講基督。他當初為門徒所訂立的規 條,後來反倒被募捐所取代,原本追求的貧窮反倒成了富足。這些規則一直腐化至成了捆綁人於羅馬大公教會的權威之下。法蘭西斯生前看到這些變化,使他哀痛至深,雖然後悔,可是他依然不改對羅馬大公教會體系的忠貞。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莫拉維弟兄會組織教會

 

    西元1727年八月十二日,在赫仁護特的一次聖餐聚會中,全體都感到聖靈強烈的工作,於是訂該日為弟兄會再生之日,而正式成立了莫拉維教會。

    親岑多夫和一些莫拉維弟兄們發展出一些特殊的看法;他非常強調基督是信仰的中心,以致講道和聖詩都很重感情。基督的受死佔據了親岑多夫整個思想,尤其是基督肋旁的槍傷,常使他充滿幻想及感情。不過,親岑多夫和莫拉維弟兄們,後來漸漸放棄了這些特殊的看法。

    親岑多夫屬於敬虔的路德派,他本希望莫拉維弟兄會能依施本爾的「敬虔小會」及「教會中的小教會」原則,加入路德派;但至終莫拉維弟兄會還是組織了自己的教會,有主教、長老、執事。不過它的行政制度看起來不像主教制,倒像長老制。

    親岑多夫喜歡建立純莫拉維村鎮,鎮裏只有莫拉維弟兄會會員可以擁有地產,一切商業、工業大權操在教會手中。美國賓州的伯利恒城、拿撒勒城及利替茲城均按這種 構想建立。今天莫拉維教會分佈在德國、英國及美國。在撒克遜的「赫仁護特」仍為全球事工中心,每十年在此舉行一次大會。

 

路德派教會中的新運動

   施本爾(Philinn Jacob Spener)是敬虔主義(Pietism)之父,於西元1635年生在德國西部,與本仁約翰及弗克斯同時代,屬於路德派教會。

    施本爾的時代,路德派教會已被「死的道理」充滿,教會所強調的就是如何保守教義的純正及如何防備偏離路德派教義,既不能感動人,也不叫人信主,更不能勉勵信徒過有見證的生活。對信徒的要求是:知道信仰問答、參加聚會、聽教義式講道、參加聖禮。他們不必參與教會事奉,也從來不提基督徒靈命長進或屬靈經歷。有些牧師的生活和他們的職份不相稱,甚至有許多還未真正得救。教會內部則充滿酗酒及不道德的事。

    施本爾就是在這樣的宗教氣氛下長大;但是年輕時,他讀了一本德國神秘主義派神學家亞仁特(Johann  Arndt)的書,書名是「真基督教」(True Christianity)。這本書不但更新了他的個性,而且所留下的印象,後來又因他讀清教徒的著作更加深了;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著作對他影響尤深。有一段時期,他住在日內瓦,和改革宗教會牧師很有接觸,但他一直是忠實的路德派信徒。

    西元1666年,施本爾成為法蘭克福(Frankfort)教會的主任牧師,他立刻改善對信仰問答的教導;在自己家中,他聚集一小批不以做「宗教徒」為滿足的信徒們,他們在一起讀經、禱告,及討論上個主日施本爾的講道。這種小聚會的目的在栽培信徒進入更深的靈命。這種聚會後來被稱為「敬虔小會」(Collegia Pietatis);因此,在路德派教會中所開始的新運動就稱為「敬虔主義」(Pietism)。

 

亞米紐斯神學之影響

   亞米紐斯神學之歷史   , 亞米紐斯主義和貴格派 ,

亞米紐(Jacobus Arminius)

 

    亞米紐斯主義是從一位名叫亞米紐斯的人而來。西元1560年,亞米紐斯生在荷蘭的奧得瓦特(Oudewater)。在他還小的時候,西班牙人來,毀了他的家鄉,也殺害了他的父母和親友。他被一些有愛心的荷蘭人領養,長大後進入萊登大學受教,在校內表現優異。由於他的天資,阿姆斯特丹市長資助他出國深造;在日內瓦,他贏得加爾文繼承人伯撒的好評;他也前往義大利進修。

    回國後,亞米紐漸於西元1588年 成為阿姆斯特丹改革宗教會的牧師。在當時被公認是一位博學能幹的牧師;他講道時,內容清晰、口才流利、善於表達,吸引了無數聽眾。漸漸地,他開始不能完全贊同改革宗教義。當時他已是萊登大學神學教授,雖然他仍然相信三位一體、基督的神性、藉基督十架代贖之工而得救的真理,他的教學卻越來越有脫離傳統加爾文主義的趨勢。

    我們還記得:當伯拉糾強調人的善行之時,奧古斯丁是以人類全然墮落來反駁他。現在亞米紐斯的觀念,使我們又聯想到伯拉糾,因為他也否認人類完全敗壞。

    亞米紐斯沒有完全反對「上帝的揀選」,但他強調:上帝的「預定」是根據他「預見」那些會相信的人。他的領導相當微妙,他間接否認「上帝的揀選」,使「上帝的揀選」基於「人的行動」。因此,在表面上,他持守「上帝的揀選」的教義;事實上,是破壞這教義。他教導說:基督是為全人類而死;人可能從恩典中失落。他否認聖靈的工 作是不可抗拒的。

    他所訓練出來的年輕傳道人,將他的教導帶進教會。當全國引起神學爭論之際,這位肇事的牧師亞米紐斯卻於西元1609年去世了。

 

衛斯理的信仰

 

    衛斯理的神學和正統復原教主義大致一樣:他相信基督的神性、神蹟和宗教的超然性。他與浸禮派不同的地方是,他相信也實行嬰兒洗禮。

    有一點他與傳統的復原教主義完全不同:衛斯理屬於亞米紐斯派,他公開反對加爾文主義。懷特腓德則為強烈的加爾文派,他於西元1770年去世後,衛斯理便在年會中,清楚地表明自己採亞米紐斯主義的立場。

    因著愛靈魂心切,他脫離了英國國教教會而採用新方法;也是出於這份愛靈魂的心,他嚴厲地反對加爾文主義。他深信罪的權勢,以及基督寶血的功能,在講道時,他大膽指責當時鄙下的罪行,尤其是酗酒和賭博。

    他渴切帶領他們歸向基督,可是他認為加爾文的預定論和揀選論會攔阻人悔改歸正;為此,他拒絕加爾文主義,抓住亞米紐斯的自由意志論,因他深信,人的歸正是出於個人的意志和揀選。

 

衛斯理的方法

 

    衛斯理採用的方法,不但新而且具革命性;它們在三方面和當時一般教會所行的截然不同:

    第一,衛斯理在露天講道,這是極不尋常的事。當然,那穌在世時不但在會堂講道,也在山上、海邊、路上講道;但當教會成立後,大部份講道部在教堂中進行。露天講道本來不合衛斯理的原則,只因教堂的門都向他關閉,使他轉向不進教堂的人講道,於是露天佈道變成唯一可行之途。

    第二,衛斯理在任何有需要的地方講道,這一點也不尋常。因為在英國及其他國家,牧師只能在他自己的教會或教區中講道及做牧養工作。衛斯理在英國、蘇格蘭、愛爾蘭各地都侵犯其他牧師的教區;當別人批評他時,他說:「全世界都是我的教區(The world is  my parish)。」

    衛斯理這樣做是為得著那些不進教堂的人;這麼重大的工作卻被教會牧師所忽略,甚至還有牧師忽略牧養自己教區的信徒。衛斯理由於關懷失喪的靈魂,不得不侵入別人的教區,使他經常遭到強烈的批評。

    第三,衛斯理讓未受按立的人講道,這點和當時一般教會制度恰好相反。在一般教會中,只有正式受過聖職的人纔能講道,但為著飢渴心靈的需要,又在缺乏全職傳道人的情況下,衛斯理只得採用這個方法。

    當平信徒麥克腓德開始在倫敦講道時,衛斯理想立刻自布裏斯多趕回去制止這事;但他的母親對他說:「約翰,千萬不要以為我贊成這事,但你必須小心處理這事,尊重這位年輕人,因為他和你一樣蒙召出來講道;你要觀察他講道的果效,同時,你自己也當聽聽他講道。」

    衛斯理遵照母親的話去行後,歡呼說:「這事是出於主, 願主成就他所喜悅的事!」

    就這樣,約翰衛斯理開了平信徒講道之例,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教會採用這種方式。其實,改革宗教會法規第八條早已為有恩賜的平信徒打開受封之路,但這條路一直未經採用,直到衛斯理才將它付諸實行。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