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世 (Charles I, 1600–1649, 在位 1625–1649) 的主要事蹟。他是英國歷史上極具爭議的國王,最終因與議會和人民的矛盾而被處決。
1. 登基與婚姻
- 1625 年繼承父親 詹姆士一世 的王位。
- 娶了法國天主教公主 亨利埃塔·瑪麗亞 (Henrietta Maria),引起英國新教徒的警惕與不滿。
2. 宗教政策
- 偏袒 高教會派 (High Church),由坎特伯里大主教 勞德 (William Laud) 推行接近天主教的禮儀改革。
- 嚴厲打壓清教徒和持不同政見者,導致大量清教徒移民至北美(馬薩諸塞灣殖民地)。
- 被懷疑有「親天主教」傾向,加深國內不滿。
3. 政治作為
- 堅持 君權神授 理念,與議會衝突不斷。
- 因財政需求多次與議會爭執,議會拒絕無限制撥款。
- 1629–1640 年「十一年專政」:查理一世解散議會,試圖不召開議會而獨立統治,依靠徵稅與罰款籌措經費。
- 1640 年因蘇格蘭宗教叛亂需要軍費,被迫召開「長期議會」。
4. 與議會衝突與內戰
- 長期議會限制王權,廢除國王濫用的稅收與特權。
- 國王拒絕讓步,1642 年親自進入國會逮捕反對者,激起公憤。
- 1642–1649 英國內戰 (English Civil War):
- 王黨(保王派,支持國王) vs. 議會派(多為清教徒,後由克倫威爾領導)。
- 1646 年國王戰敗投降,但內戰持續至 1649。
5. 審判與處決
- 1649 年,議會以「叛國罪」審判國王。
- 查理一世拒絕承認法庭權威,但仍被判死刑。
- 1649 年 1 月 30 日,查理一世在倫敦被公開斬首,成為英國歷史上首位被處決的國王。
6. 影響
- 他的死標誌著 君主專制的失敗。
- 英格蘭成為共和國(1649–1660),由 克倫威爾 (Oliver Cromwell) 主導的「護國公時期」取代王政。
- 1660 年,王政復辟(查理二世即位),但君權已受到永久限制。
🎯 總結
查理一世的事蹟可歸納為三點:
- 宗教上 → 偏向高教會派,敵視清教徒,引發宗教分裂。
- 政治上 → 堅持君權神授,與議會激烈對抗,最終導致內戰。
- 歷史地位 → 因處決而成為「殉道者國王」(Martyr King) 的象徵,但同時也是專制失敗的警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