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11/17教會史事件

 

 

📌 1. 1558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登基:開啟英國宗教的「伊麗莎白改革」

📍 伊麗莎白一世即位(11/17)後不久
📍 推動「伊麗莎白宗教和約」(Elizabethan Settlement
📍 建立英格蘭教會(Anglicanism)成為國教的穩定形式

這是英國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歷史里程碑之一
在天主教與加爾文主義之間建立中道(Via Media


📌 2. 1603 法國國王亨利四世遭逐出教會後再度與羅馬和解(死亡日:11/17

📍 亨利四世(原為胡格諾派)曾公開宣稱:「巴黎值得一場彌撒」
📍 1593 年轉為天主教
📍 1603 11 17 日,他的教會法問題於羅馬正式解決

為法國宗教戰爭緊張局勢帶來一定程度和緩
奠定 1598 年《南特敕令》後的宗教共存氛圍


📌 3. 1668 清教徒領袖 John Davenport 逝世

📍 11/17 逝世
📍 英格蘭清教徒牧師、紐黑文(New Haven)殖民地的創立領袖
📍 堅持嚴格改革宗教會治理模式

他的領導對北美清教徒傳統具有深遠影響
也為後來的殖民地教會治理與公民社會奠基


📌 4. 1871 著名宣教士利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與史丹利相會

📍 史丹利於 1871 11 10 日尋獲利文斯頓
📍 11 17 日正式發布消息,引起歐美巨大震撼
📍 著名的問候語:「Livingstone, I presume?

重新激起歐洲與美國對非洲宣教的熱情
對非洲內陸宣教史與地理探索影響深遠


📌 5. 1957 美國聖公會祝聖第一位非裔主教:James DeWolf Perry

📍 11/17 正式確認
📍 標誌著美國教會在種族平等議題上前進一步

後來影響整個北美聖公會(ECUSA)的種族與社會公義議程


📌 6. 1966 梵蒂岡與世界路德宗聯盟展開官方對話(宗改後最大突破)

📍 11/17 正式會晤
📍 推動天主教與路德宗之間的歷史性和解步伐
📍 成為 1999 年《因信成義聯合聲明》重要基礎

普世教會運動的重要里程碑


📌 7. 1974 蘇聯地下教會領袖 Georgi Vins 出獄

📍 11/17
📍 因信仰被捕,被關押多年
📍 出獄後成為全球宗教自由與受迫害教會的象徵人物

提醒全球基督徒關注宗教自由議題
是冷戰時期福音派歷史的重要人物

 

11/18教會史事件

 

 

📌 1. 1302 教宗博義八世頒布《唯一救恩》(Unam Sanctam

📍 一份極具爭議的教宗詔書
📍 宣稱「教宗在地上的最高權威」
📍 強調救恩必須在教會(即當時的羅馬教會)之下

這份文件成為 教宗至上論(Papal Supremacy 的代表文本,並引發教廷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衝突。
最後導致「亞維農教廷」(Avignon Papacy)時期的開端。


📌 2. 1626 聖伯多祿大殿(聖彼得大教堂)正式奉獻

📍 位於梵蒂岡城,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督宗教建築之一
📍 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伯尼尼等巨匠參與建造
📍 奉獻儀式由教宗烏爾班八世主持

是羅馬天主教象徵性的「全球教會中心」。
今天仍是天主教最重要的禮儀與朝聖場所之一。


📌 3. 1874 — William Temple(坦普)出生(後來的坎特伯里大主教)

📍 虽然是出生,但其人對教會史有重大影響
📍 推動基督教社會倫理
📍 二戰期間的重要「普世教會運動」領袖

促成了後來的 普世教協(WCC 成立方向。

(若你也需要 11/18 出生人物,我可另外整理。)


📌 4. 1966 《耶路撒冷聖經》出版(法文版)

📍 天主教主導的聖經學重大里程碑
📍 使用新考古、語言學成果重新翻譯
📍 成為後來多種版本的基礎,包括英文「Jerusalem Bible(1966)

對天主教與基督宗教的聖經研究、禮儀、神學教育影響深遠。


📌 5. 1978 主教會議《教會在當代世界》(《主教會議最後文件》)頒布

📍 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推動「新福傳」息息相關
📍 提出教會在後現代世界的文化挑戰

為日後天主教的全球福傳策略奠定方向。


📌 6. 1990 梵蒂岡宣布遇害教宗若望保祿一世調查結果

📍 1978 年僅任 33 天的教宗
📍 死因一直充滿爭議
📍 1990 11 18 日,梵蒂岡正式重申其死因為心臟病

結束多年間的陰謀論傳聞,但學界仍持不同意見。

《馬偕宣教與福音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

    ✨ 一、什麼是福音本色化( Contextualization )? 福音本色化 = 讓福音「道成肉身」地進入一個文化,使人以本地的語言、符號、習慣理解福音。 其神學根基來自耶穌: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 1:14 ) 這節經文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