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第一師母」伊莉莎白

 

    許多人誤以為,馬丁路德的師母凱蒂波拉是宗教改革時期第一位師母。實際上,真正「拔得頭籌」的應該是史特拉斯堡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布塞爾的師母—伊莉莎白.絲伯瑞森(1495-1541)。

 

    根據學者統計,在1520年代,還俗修女嫁給神職人員成為師母的比例約有百分之十。特別在1523年之前,很少有還俗修女進入婚姻,除了布塞爾的妻子之外。

 

    馬丁布塞爾是在參與路德海德堡論述時,受到路德的改革信念影響。他是早期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領導者之一,也是影響約翰.加爾文的屬靈父親。當年,布塞爾從聖經找不到神職人員必須守獨身的根據,也不認為自己有獨身恩賜,因此他先打了頭陣,娶了曾是修女、受過良好教育的伊莉莎白為妻,成為當時宗教改革陣營親身示範進入婚姻的先驅。在他之後,開始有一些投入改革的還俗神父或修士結婚生子,包括馬丁路德在內。

 

    因此,布塞爾的妻子伊莉莎白可說是宗教改革時期的第一位師母。她不僅是布塞爾的第一任妻子,也是歷史文獻記載,第一位嫁給還俗神父的還俗修女。可惜有關她的記載稀少,最有名的事蹟反而是她過世之前,預先為自己親愛的丈夫物色續弦的對象。

 

    伊莉莎白嫁給布塞爾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因為當時還俗修女揹負著違背守獨身進修院的誓願,一旦決定進入婚姻,都得承擔被人指點,說長道短,甚至是被人咒罵為「淫婦」。故此,許多願意娶還俗修女為妻的,多半是中低階層社會一些教育程度不高的男人,少有知識份子願意娶還俗修女為妻。

 

    如果還俗修女婚嫁的對象還是還俗神父,那麼引來的社會輿論更是令人難以招架,特別像布塞爾與伊莉莎白的結合,開了宗教改革陣營婚娶的先河,承受的精神壓力更大。不過,伊莉莎白還是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布塞爾。

 

    伊莉莎白出生於莫斯巴赫(Mosbach),她出身良好,是市長之女,喜歡閱讀與寫詩。或許幼年失怙,年紀還小時即進入羅恩菲德(Lowenfeld)修道院,直到宗教改革浪潮席捲各地,她決定成為還俗修女,1522年嫁給了還俗神父。

 

    1524年,布塞爾帶著伊莉莎白遷居到史特拉斯堡牧養教會。兩人婚後育有十三個孩子。只是令人遺憾,這是瘟疫橫行,疾病叢生的時代,他們有十二個孩子陸續過世,僅存一個孩子長大成人。

 

    那時,有許多人因選擇宗教改革而遭逼迫,布塞爾與伊莉莎白建立的家庭成了他們的庇護所。不單如此,還成為示範那些進入婚姻的神職人員如何經營家庭的模範先驅。

 

    身為第一位師母,伊莉莎白在當時樹立了一個典範,那就是她不單照顧成群的兒女,也看顧著許多因宗教迫害逃難的屬靈孤兒,成為他們的母親。她還親自寫信給後來陸續嫁給宗教改革者的師母們,鼓勵她們堅守崗位,扶持丈夫。由於她和布塞爾的婚姻幸福美滿,使得當年造訪史特拉斯堡的加爾文心生羡慕,動了想婚念頭。

 

    伊莉莎白與布塞爾結婚二十年後,因感染瘟疫而死亡。死前因為知道自己時候到了,便邀請薇布蘭狄絲.羅森布拉特到她床邊,她的丈夫同樣因瘟疫剛失喪性命。伊莉莎白請求這位當時已經三度進入婚姻,卻三度守寡的師母答應嫁給布塞爾,替她照顧丈夫。當然,這樁婚事也取得了布塞爾的首肯,伊莉莎白便安然地離世了。

 

    這場「托夫事件」後來在教會界為人津津樂道,它除了讓人心疼伊莉莎白愛夫心切,更凸顯出宗教改革初期師母們的呼召之一,就是妥善穩當的服事好丈夫,讓牧師們的事奉無後顧之憂。這種全然犧牲奉獻的精神,成為宗教改革時期婦女非常鮮明的事奉特徵之一。

 

 

布塞爾(Martin Bucer, 1491 - 1551)

 

    布塞爾是施塔斯堡的宗教改革家。他本來是道明會托缽僧,後來脫離該會,在1522年和一個前修女結婚。他1523年去施塔斯堡,接任改教運動領袖。他是改革派人士中一位重要政治家,曾出席改革派的多次會議。

           布塞爾試圖調解慈運理與路德之間的爭執,來促進德國與瑞士改革派教會的聯合。他和墨蘭頓的商談,在威丁堡協定中達致了有關聖禮爭論的和解。他幾次在哈根諾、沃木斯和拉提斯本參加與羅馬天主教和解的會議,但未成功。

           布塞爾反抗皇帝解決宗教爭端的辦法(“奧斯堡暫行法”)。在1549年,他被迫離開施塔斯堡前往劍橋。在英國期間,他曾在《公禱書》上對克藍麥提供意見。他對英格蘭教會具有極大影響力,指明走向清教主義的方向。他於1551年逝世,可是他的遺體卻在瑪麗皇后當政期間天主教復辟時被發掘出來,施以火刑。

           布塞爾寫過不少聖經注釋,有生之年孜孜不倦地致力於不同教派之間的和解。

 

布塞爾思想的特色

 

    有幾件事吸引英國改革者響往布塞爾:

    第一、布塞爾對聖餐採取中庸的看法。這一點英國人民為之所吸引。

    第二、他具有雄才大略之才,善於規定教會實際的事務。例如,他在德國北端的許多城市裡組織了許多復原教的教會。

    第三、他有新的構想,他發表一種教會和國家間關係的觀念。他的觀念很像加爾文的觀念。因此,他就博得英國人民的支持。

    布塞爾主義像慈運理主義一樣,缺乏獨創性的影響力。不過,它卻是踏入加爾文主義的跳扳。從他作為神學家的立場來講,他在基本上是受路德所影響的。然而他與路德仍有幾些互為異同的看法,其互異之處,有聖餐的看法、教會與國家之觀念、雙重預定論等。在相同的看法,有救世論的觀念,其中包括罪、恩典、稱義和成聖等。

    在此我們還要提到兩點:

    第一、將路德的基督教觀念傳授給加爾文的人,主要是布塞爾和墨蘭頓等兩人。

    第二、使德國改革宗教會能生存到今日一乃是出自布塞爾主義和墨蘭頓主義之鋪路工作的後果。

 

布塞爾

      馬丁·布塞爾  ,  馬丁·布塞爾的早年 ,

     布塞爾(Martin Bucer, 1491 - 1551)  , 

      馬丁布塞珥 (1491年11月11日- 1551年2月28日)  , 

      改革者布塞珥在斯特拉斯堡(1523-1525)   ,

      「第一師母」伊莉莎白  ,

      宗教改革的新娘薇布蘭狄絲 ,

     布塞爾思想的特色  ,


** 請繼續閱讀      宗教改革人物 

1099年7月15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攻占耶路撒冷

    1099 年 7 月 15 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1099 )達到高潮,十字軍在長達七週的圍城後攻陷耶路撒冷,這一事件對中世紀歐洲與近東基督教、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歷史背景與攻城經過 背景 :第一次十字軍是在教宗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