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第一師母」伊莉莎白

 

    許多人誤以為,馬丁路德的師母凱蒂波拉是宗教改革時期第一位師母。實際上,真正「拔得頭籌」的應該是史特拉斯堡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布塞爾的師母—伊莉莎白.絲伯瑞森(1495-1541)。

 

    根據學者統計,在1520年代,還俗修女嫁給神職人員成為師母的比例約有百分之十。特別在1523年之前,很少有還俗修女進入婚姻,除了布塞爾的妻子之外。

 

    馬丁布塞爾是在參與路德海德堡論述時,受到路德的改革信念影響。他是早期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領導者之一,也是影響約翰.加爾文的屬靈父親。當年,布塞爾從聖經找不到神職人員必須守獨身的根據,也不認為自己有獨身恩賜,因此他先打了頭陣,娶了曾是修女、受過良好教育的伊莉莎白為妻,成為當時宗教改革陣營親身示範進入婚姻的先驅。在他之後,開始有一些投入改革的還俗神父或修士結婚生子,包括馬丁路德在內。

 

    因此,布塞爾的妻子伊莉莎白可說是宗教改革時期的第一位師母。她不僅是布塞爾的第一任妻子,也是歷史文獻記載,第一位嫁給還俗神父的還俗修女。可惜有關她的記載稀少,最有名的事蹟反而是她過世之前,預先為自己親愛的丈夫物色續弦的對象。

 

    伊莉莎白嫁給布塞爾需要有極大的勇氣。因為當時還俗修女揹負著違背守獨身進修院的誓願,一旦決定進入婚姻,都得承擔被人指點,說長道短,甚至是被人咒罵為「淫婦」。故此,許多願意娶還俗修女為妻的,多半是中低階層社會一些教育程度不高的男人,少有知識份子願意娶還俗修女為妻。

 

    如果還俗修女婚嫁的對象還是還俗神父,那麼引來的社會輿論更是令人難以招架,特別像布塞爾與伊莉莎白的結合,開了宗教改革陣營婚娶的先河,承受的精神壓力更大。不過,伊莉莎白還是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布塞爾。

 

    伊莉莎白出生於莫斯巴赫(Mosbach),她出身良好,是市長之女,喜歡閱讀與寫詩。或許幼年失怙,年紀還小時即進入羅恩菲德(Lowenfeld)修道院,直到宗教改革浪潮席捲各地,她決定成為還俗修女,1522年嫁給了還俗神父。

 

    1524年,布塞爾帶著伊莉莎白遷居到史特拉斯堡牧養教會。兩人婚後育有十三個孩子。只是令人遺憾,這是瘟疫橫行,疾病叢生的時代,他們有十二個孩子陸續過世,僅存一個孩子長大成人。

 

    那時,有許多人因選擇宗教改革而遭逼迫,布塞爾與伊莉莎白建立的家庭成了他們的庇護所。不單如此,還成為示範那些進入婚姻的神職人員如何經營家庭的模範先驅。

 

    身為第一位師母,伊莉莎白在當時樹立了一個典範,那就是她不單照顧成群的兒女,也看顧著許多因宗教迫害逃難的屬靈孤兒,成為他們的母親。她還親自寫信給後來陸續嫁給宗教改革者的師母們,鼓勵她們堅守崗位,扶持丈夫。由於她和布塞爾的婚姻幸福美滿,使得當年造訪史特拉斯堡的加爾文心生羡慕,動了想婚念頭。

 

    伊莉莎白與布塞爾結婚二十年後,因感染瘟疫而死亡。死前因為知道自己時候到了,便邀請薇布蘭狄絲.羅森布拉特到她床邊,她的丈夫同樣因瘟疫剛失喪性命。伊莉莎白請求這位當時已經三度進入婚姻,卻三度守寡的師母答應嫁給布塞爾,替她照顧丈夫。當然,這樁婚事也取得了布塞爾的首肯,伊莉莎白便安然地離世了。

 

    這場「托夫事件」後來在教會界為人津津樂道,它除了讓人心疼伊莉莎白愛夫心切,更凸顯出宗教改革初期師母們的呼召之一,就是妥善穩當的服事好丈夫,讓牧師們的事奉無後顧之憂。這種全然犧牲奉獻的精神,成為宗教改革時期婦女非常鮮明的事奉特徵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