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外宣教運動的興起
英
國福音派大復興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帶進了十九世紀蓬勃的海外宣教運動。其實早在十八世紀初,德國敬虔運動的中心─哈勒大學、摩爾維亞教會、以及貴格會等團
體,已陸續差遣教士前往歐、美、亞、非等地,並設立了幾個相關的宣教組織。然而,真正普遍的海外宣教運動,要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才真正開始。隨著航
海運動的盛行,以及英國海權上的勝利,循道運動為英國所帶來的屬靈復興,至終成了福音化萬民的偉大託付要將國度的福音,傳遍整個居人之地。
1768
年開始,英政府委任庫克船長(James
Cook)航行太平洋,發現了許多新的地區。他回來後,將航行的經歷寫成了一本《庫克船長的最後旅程》。這本書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其中一位就是後來的
「近代宣教之父」克里威廉(William
Carey)。克里威廉於1761年生於英國,原是一名鞋匠,靠著自習而學會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和法文,受到美國大佈道家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及其所編寫的《大衛布萊納生平》(The life of David
Brainerd)一書的影響,對海外宣教一事有極大的負擔。1792年,他出版了一本名為《宣教義務暨實務諮議》(Enquiry into the
Obligation of Christians to Use Mea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Heathens)專文,實際的針對海外佈道的責任、歷史、現況與前景提出詳盡的討論。同年十月,十四位信徒在克里和《摩爾維亞差會期刊》的鼓勵之下,成
立了一個差傳團體,並於隔年舉家遷往印度。克里威廉初到印度時環境極為艱難,他的妻子無法忍受導致精神失常,然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克里卻排除萬難,將
聖經譯成了二十幾種不同的印度方言和小冊。克里於1834年逝於印度,他在印度四十年裏,始終沒有回英國一次,然而他所傳回英國的報告,卻刺激許多差會的
成立,使海外宣教的運動普遍展開。
2. 差傳團體與聖經公會的成立
在克里威廉的激勵下,倫敦差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於1795年成立。隔年,他們差遣了廿九位宣教士前往大溪地傳道。1807年,第一位來華的更正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以及1840年到南非傳道的李文斯頓醫生,均是在倫敦差會的派遣下外出傳道的。倫敦差會初成立時,是一個跨宗派的聯合差會,後來卻漸漸演變成為公理會的附屬組織。英國聖公會也於1799年成立了自己的差會(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也就是後來的安立甘會,當年和受恩教士(M. E.
Barber)就是在此差會的派遣下來到中國。此外,循道會於1818年也組織了循道差會(Mrthodist Missionart
Society),擴大活動範圍,也就是後來的美以美會。類似的差傳組織相繼在美、德、法、荷等地出現,幾乎各宗派都有其獨立的差會,以專注發展某一地區的福音工作。
這
些差傳組織中最大的一個國際差會,是戴德生(J. Hudson Taylor)所創的中國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戴德生於1832年生於英國約克郡,1853年在中國福音會(China Evangelication
Society)的差派下來到中國,後獨立成為自由傳道人。當時大多的傳教士都在沿海一帶作工,戴德生看見了內地的廣大需要,遂於1865年成立了中國內
地會。戴德生的幾個傳教原則,如:不對外尋求經濟支援,以信心仰望神的祝福;在衣著習慣上入境隨俗;以及直接將總部設在中國等,都成了宣教工作的新典範。
1885年,七位劍橋的畢業生加入內地會來到中國,他們的奉獻,大大激勵了其他的英國人,以至於短短五年之內,內地會的傳教士人數就從原有的163人,增
加到800人,佔了整個福音派傳教士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除
了各式各樣的差傳組織外,聖經公會也大量興起,與傳教工作相輔相成。1802年,1804年,英國及外地聖經公會在倫敦成立,其主要的宗旨是「鼓勵經文本
聖經廣泛通行」。此組織很快的協助各地,如俄國、荷蘭、德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成立聖經公會。1816年,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也在紐約成立,派發聖經給前線的拓荒者、印地安部落、和大量湧進的歐洲移民。舉凡宣教士所到之處,立即成立聖經公會,將聖經翻譯成當地語
言。1946年,全球主要的聖經公會在英國聚集,成立了聯合聖經公會(United Bible
Societies),加強翻譯、出版、以及發行聖經的工作。宣教事業的蓬勃發展,不僅使得福音所到之處教育普及、醫療提昇,亦為歐洲的基督教帶進了一股
新的活力,更多青年人受激勵奉獻自己,帶進了一地一地的復興。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Rowan Williams 的著作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
德國及瑞士的人物 , 英國人物 , 美洲人物 , 荷蘭人物 , 丹麥人物 , ...
-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1950–)的生平 , Rowan Williams 的 靈修思想五大主題與經文對應表 , Rowan Williams 與其他安立甘靈修導師思想比較表 , Rowan Williams 靈修神學五大主題經文...
-
伊拉斯謨( Desiderius Erasmus )與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宗教改革早期最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他們的互動關係 既是合作的起點,也走向深刻的分歧 。兩人都渴望教會改革、反對迷信與濫權,但在神學核心 —— 特別是「人的自由意志與上...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序言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一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二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三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四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五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六段 , 馬丁路德論...
-
📅 寫作時間與背景 成文於 1560 年 ,在蘇格蘭宗教改革的高潮時期。 在約翰 ‧ 諾克斯( John Knox )與其他五位改革者(合稱 “ 六位約翰 ” )的帶領下完成,於 蘇格蘭議會( Parliament of Scotland ...
-
一、分辨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 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意思並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遠離世俗負累,專注於某個宗教目標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始於四世紀,多在群體中以固定形式進行。後者則指著某種對付罪惡與獲得善行的特殊操練方法,例如長時間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
-
( 靈命高深的聖經批判學始祖 ) 第二世紀末,當教會遭受極大的外來逼迫,而內部異端橫生時,在北非埃及的亞歷山大城,有一位偉大的教會領袖誕生了。他有深邃的屬靈經歷、嚴謹的生活操守、分析慎密的頭腦、多才多藝;他就是經文批判學的始祖——俄利根。 俄利根生於主後一八五年的一個...
-
他 為 使徒後時期 ( Post-Apostolic Age )的 基督教會 領袖之一,相傳曾接受使徒約翰直接的教導,是 安提阿教會 ( Patriarch of Antioch )第三位 主教 (前兩位分別是使徒彼得與 Evodius )。最終被 羅馬帝國 皇帝投入野獸的...
-
開西原位於英國的湖區,教會自 1875 年起,每年的七、八月時在此舉辦培靈會,起初是一個星期,後來變成兩個星期。大會每年仍然持續進行著,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每年約五、六千人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屬靈的筵席。 1. 推動者 美國貴...
-
先前恩典就是上帝賜給所有人的一種「預備的」恩典,讓人能回應并接受福音。先前恩典可以定義為:「人的靈魂進入救恩大門之前的第一步,或預備的救恩 (preparatory grace) 。這是聖靈向在罪中無助的人所施的恩典。對有罪的人,這可稱為恩慈﹔對無能力的人,這可稱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