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威廉‧丁道爾翻譯英文聖經

譯本特色

拉丁語的《通俗譯本》往往使人難於瞭解聖經的含義。15261536年十年間,丁道爾首次根據希臘原文,將新約聖經及舊約的大部分譯為英國人可以明白的現代英語。1534年, 丁道爾修正了其新約譯本。丁道爾的新約聖經是伊拉斯謨(Erasmus)的希臘文版新約聖經,同時又比對拉丁文通俗版聖經。舊約則譯自希伯來文聖經,並參考馬丁路德的德文版聖經及拉丁文通俗版聖經。

以哥林多前書13章為例,丁道爾將希臘詞語「agape」譯為「love」(愛)而非「charity」(慈惠);將希臘語的教會(ekklesia)譯為「congregation」(會眾),因為常用的「church」不只是信徒的聚會,而也意味著建築物「教堂」。此外,英文「施恩座」一詞(「mercy seat」)並非翻譯自馬所拉本中的希伯來語詞彙kapporeth,也不是翻譯自七十士譯本中的希臘語詞彙hilasterion,而是由丁道爾翻譯自馬丁路德的德語譯本中使用的德語詞彙gnadenstuhl,其字面意義為「嗯典的座位」,「嗯典的地方」。 丁道爾也是第一個在希伯來語聖經英文譯本裡使用上帝名字耶和華的人,這個字在他的譯本出現了20多次。

丁道爾譯本採用「長老」代替「神父」,又用「悔改」代替「告解」,此舉剝奪了教士向來持有的神職權力。戴維丹尼爾說:「既沒有煉獄,又沒有聽罪和告解,這兩個曾為教會帶來財富和權力的教義立時就失去效用了。」

雖然丁道爾的譯本提出這些不同譯法,後世學者卻大都贊同他的見解,認為他的譯法正確無誤,並且承認他的聖經翻譯具有相當水平。後來的欽定版聖經有百分之九十採用了丁道爾原來的翻譯。

著名的英國文人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曾於1528年反對丁道爾的翻譯,評丁道爾的新約聖經翻譯得錯誤百出,丁道爾承認個人能力有限,要求讀者如果發現任何與原文不符的錯誤,均應加以改正。不過對於莫爾反對他譯經這點, 丁道爾答辯道:耶羅米(Jerome)能,我們為何不能?

約翰弗裡思(John Frith)是丁道爾的工作夥伴,他後來在倫敦也被斯托克斯利燒死。丁道爾在給弗裡思的信中曾說:「我從沒有違背良心,竄改上帝話語的一個音節。今日即使有人把世上一切享樂、尊榮和財富給我,我也決不會這樣行。」

距今百多年前,傳記作家羅伯特德莫斯說:「丁道爾向以披肝瀝膽,敢作敢為而著稱。」

影響深遠的譯本

在一封「致讀者」的短信中,丁道爾這樣評論他所譯的新約: 「親愛的讀者,我勸你們要努力,存清潔方心,並如聖經所言,專心一致來研讀上帝的話,因那是美善和關乎永生的真道。如果我們願意悔改相信它,就能藉著它得著新生命,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享受基督寶血結出的果子。」他承認自己的翻譯還有未臻完善之處,並誓言再出新版時,將會加以修訂.

丁道爾曾被指控故意歪曲聖經,丁道爾聲稱: 「我從未違背自己對良心,刪改上帝話語中的任何一個字母,即使把全世界丶並其中的福樂和榮耀或是財富都給了我,也永不能動搖我的良心。」近代一位研究聖經的權威學者西斯葛B. F. Westcott,曾把這丁道爾所譯的聖經與早期的和後來的版本作比較,他保證丁道爾的譯本保持著學術上的完整性,他說: 「他處理經文,如同學者審慎地丶細緻地審查工作中的每一項細節,絕不受前人的左右。」

丁道爾致力把聖經譯成「山野村夫」也能明白的英文:因而引進了一連串新的聖經詞彙。丁道爾譯本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英皇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吸納了丁道爾譯本的百分之九十,標準修訂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吸納了其中百分之七十五。丁道爾譯經時所創造的字和句子,已融會在英語文法的結構中。他翻譯的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已成了古典,其後所有的譯本,包括近代出版的,只是重覆或模仿他的譯法。

丁道爾的著作在英國被禁制和充公,且公開在聖保羅大教堂前焚燒。主持這一切的,正是湯士哥主教本人!然而丁道爾的新約聖經仍在歐洲秘密地印刷,並透過各種方法偷運回英國。一五三零年,丁道爾譯畢摩西五經後,不斷修訂他的譯本,寫經文筆記,同時,也寫了一些釋經書和解經書。

英皇享利八世被丁道爾某些神學著作所感動,答應讓他平安地回到英國,並允許在宮中留一個辯士職位給他。英皇的目的是要丁道爾協助他處理與第一任妻子離婚的申請,另一心意是助他擴大自己在英國的影響,壓倒教皇的勢力。但丁道爾拒絕了,他要求英皇授權他把聖經譯成英文,並作出適當的譯經安排後才肯回國。英皇沒有答應丁道爾的條件,他的身份依然是一個逃犯,經常在歐洲大陸四處流亡,為的是完成上帝呼召他完成的工作。

後世影響

丁道爾殉道兩年前(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決心脫離羅馬天主教,英文聖經不再受天主教控制。1535年,第一本的英文新舊約聖經印刷出版,大部分是根據丁道爾的版本。1538年,英國宣佈在每一個教堂裡都放置英文聖經,想要讀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去讀。

丁道爾逝世後,譯經工作由他人繼續完成。1560年在日內瓦出版。日內瓦聖經出版後,成為最有影響力的聖經。

 

威廉‧丁道爾-英國改教的開始者

威廉‧丁道爾(William Tyndale,1494-1536)是英國改教的開始者,被認為是第一位清教徒。丁道爾頗具語言天賦,除了母語英語之外,還能操流利法語、希臘語、希伯來語、德語、義大利語、拉丁語和西班牙語。15157月,不到21歲便取得牛津大學文學碩士的學位。1521年,他獲授聖職,成為羅馬天主教的神父。丁道爾是第一個把原文聖經譯為現代英語的聖經學者。後來著名的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有百分之九十採用了他的翻譯。

 

當時代,羅馬天主教教廷只允許閱讀拉丁文聖經,不容許私自翻譯,並且只有神職人員才可以擁有和詮釋聖經。丁道爾卻主張應該讓普通老百姓都可透過讀聖經來認識上帝,因此他把聖經譯成英文,也因此被誣陷為異端,後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被羅馬教廷處死。

 

十六世紀初期,德國天主教因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改革運動而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當時英國教會仍為羅馬教廷所管轄,儘管英語日常用語,但制式教育卻採用拉丁語傳授。教堂禮拜也是以拉丁語進行,聖經也僅用拉丁文譯本。直到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King Henry VIII)與羅馬教廷決裂之後,情況才有所改變。

 

當時,除非受過良好教育,否則就無法閲讀拉丁文聖經。丁道爾在與貴族和神職人員的交談中,發現許多神職人員對聖經的無知和不重視,到了非常驚人的程度。因此,丁道爾決定要將聖經翻譯成英語,好讓一般農夫都能有讀聖經的自由,能夠直接領受上帝的話語。

 

藉著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的希臘語及拉丁語行間對照新聖經文本之助,丁道爾無疑有機會學會翻譯的技巧。伊拉斯謨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也有重大影響,但是後來二人對羅馬教廷的觀點相異而交惡。

 

因為牛津教會憲章載明,除非獲主教批准,否則不可以將聖經譯成通俗的語文,也不准人閲讀這些聖經譯本。學識豐富的倫敦主教滕斯托爾曾大力支持伊拉斯謨的翻譯工作。因此,丁道爾認為時機成熟,於1523年前往倫敦,向倫敦主教滕斯托爾(Cuthbert Tunstall)提出請求,准許他將聖經譯成英語。不料卻失望而歸。

 

滕斯托爾故意冷待丁道爾,其原與羅馬教廷的取向有關。一方面,伊拉斯謨與馬丁‧路德後來交惡;另一方面,馬丁‧路德在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使羅馬教廷深感不安,於是也嚴令英國禁止任何「反動」的改革。1521年,英王亨利八世為了與羅馬教廷修好,甚至頒下了一篇措辭凌厲的專文,抨擊馬丁‧路德。而羅馬教宗也投桃報李,將「保教功臣」的尊號授予英王亨利八世。與英王交好的樞機主教沃爾西(Cardinal Wolsey)更把馬丁‧路德運進英國的書籍通通燒毀。倫敦主教滕斯托爾為表效忠羅馬教宗、英國國王和樞機主教,當然就冷待丁道爾。

 

在倫敦待了一年之後,丁道爾在1524年春天橫渡英吉利海峽,逃往德國漢堡(Hamburg)繼續翻譯聖經,從此再也沒有回到英國。丁道爾攜帶珍貴書籍逃往德國,埋頭苦幹翻譯新約希臘語聖經。1525年於科隆(Cologne),在Peter Quentell的協助下出版工作,因遇到反路德派而受阻。直到1526年,完整版的英語新約聖經在屬於路德教派所管轄的城市伏姆斯(Worms)順利發行。

 

翻譯和印製聖經雖是艱巨的工作,但將這些聖經運返英國就更加困難。在羅馬教會和世俗權柄的嚴禁之下,丁道爾的聖經被嚴厲查禁。然而,丁道爾的友好商人協助下,他們將大批聖經藏在一捆捆的布料和其他貨物當中,偷偷運到遠至蘇格蘭沿岸。於是倫敦主教發佈命令,禁止任何人持有英文新約聖經,甚至,有運經者被捕喪生。1526211日,樞機主教沃爾西在36名主教和其他教會要員陪同下,齊集在倫敦東區的聖保羅大教堂附近,觀看查獲一簍簍的禁書被燒毀,其中也包括《丁道爾的聖經譯本》在內。

 

丁道爾繼續推出他的譯本聖經,英國天主教會則繼續查禁與燒毀。滕斯托爾主教後來改變策略,他接洽商人奧古斯丁‧帕金頓出面收購丁道爾的書,包括《新約聖經》在內,然後送去燒掉。可是帕金頓卻跟丁道爾談妥,讓丁道爾收取這些錢去印製更多的聖經。

 

後來,英國人亨利‧菲利普(Henry Phillips)斯騙取丁道爾的信任,並在1535年出賣了他。丁道爾被以異端的罪名被捕,押到比利時布魯塞爾(Brussels)以北10公里的維爾福德堡(Vilvoorde),並在那裏遭監禁達16個月之久。儘管托馬斯克倫威爾伯爵(Sir Thomas Cromwell)為他求情,153610月丁道爾仍被羅馬教廷以私譯聖經的罪名判為異端並免去神職,他們將丁道爾處以吊刑,並公開焚燒他的屍首。丁道爾在臨死前說了一句很響亮的話:「主啊!打開英國國王的眼睛。」(Lord! Open the King of England's eyes.)

 

丁道爾死時年約42歲。 1538年,英國國王宣布在每一個教堂裡都必須放置英文聖經,讓想讀聖經的人都可以隨時去讀。丁道爾殉道四年後1540年,在亨利八世國王任內,英國有四個聖經英譯本出版,其中包括官方版的亨利大聖經(Henry's official Great Bible) 。這些譯本都是根據丁道爾的聖經譯本為底本。

 

丁道爾

        丁道爾廷德爾小傳 ,

        威廉‧丁道爾-英國改教的開始者 ,

        威廉‧丁道爾翻譯英文聖經  , 

       丁道爾(Tyndale)翻譯聖經    ,

丁道爾


威廉·丁道爾 (William Tyndale, 14941536),生於英格蘭的告士打郡(Gloucestershire),牛津大學的莫德林學院(Magdalen Hall,後來成了赫特福德學院 Hertford College)畢業。1521年,他獲授聖職,成為羅馬大公教會的教士。

1522年,馬丁路德以德語翻譯的新約出版,觸動了母語為英語的丁道爾,期望聖經也可以翻譯成英語,讓他的同胞可用母語理解聖經內容。當年英格蘭規定,翻譯聖經成英文必需主教批准,但當年腐敗的教會,當然不會批准他這樣做。

1524年,丁道爾逃到歐洲大陸,開始他的翻譯工作。他在科隆(Cologne)完成新約全書的翻譯,但舊約只完成了一部份,便以「私譯聖經」的罪名被捕,最後於1536年在布魯塞爾(Brussels)被處死。

丁道爾的英文新約譯本,最初1525年末在科隆印刷,但印刷了十張紙(四開紙的80)後便被當局禁止;之後轉到禾木斯(Worms)印刷,15262月完工。在禾木斯印製的八開紙本,目錄頁已遺失,但在科隆印刷的64頁四開紙本尚存一份在大英博物館,其目錄頁的新約書卷次序如下:

聖馬太福音
聖馬可福音
聖路加福音
聖約翰福音
由聖路加所寫的使徒行傳
聖保羅的羅馬書
聖保羅的哥林多前書
聖保羅的哥林多後書
聖保羅的加拉太書
聖保羅的以弗所書
聖保羅的腓立比書
聖保羅的哥羅西書
聖保羅的帖撒羅尼迦前書
聖保羅的帖撒羅尼迦後書
聖保羅的提摩太前書
聖保羅的提摩太後書
聖保羅的提多書
聖保羅的腓利門書
聖彼得前書
聖彼得後書
聖約翰一書
聖約翰二書
聖約翰三書
希伯來書
聖雅各書
猶大書
約翰啟示錄

正如馬丁路德翻譯的新約一樣,丁道爾的目錄把新約的其中23卷書列出並順序編號,但之後卻有4卷書沒有編號,而且前面有編號的23卷書和後面的四卷書之間有空格分開。但丁道爾沒有像馬丁路德一樣在每卷書前都加插了簡介,所以我們不能肯定丁道爾對〈希伯來書〉、〈雅各書〉、〈猶大書〉、〈啟示錄〉看法,是否屬於次等的書卷。

丁道爾的譯文影響深遠,他的後輩都有參考甚至挪用他的譯文,包括 The Coverdale Bible, The Matthew Bible, Taverners Bible, The Great Bible,甚至King James Bible。他的譯文所創的字詞和短句,有不少在King James Bible沿用,之後成為了日常英語常用詞句,例如 scapegoat (代罪羊〈利未記〉16:8,不過多數中譯本只作音譯), let there be light (要有光〈創世記〉1:3), judge not that ye be not judged (不要論斷[],免得你們被論斷〈馬太福音〉7:1), ask and it shall be given you (祈求就給你們〈馬太福音〉7:7), the power that be (掌權的〈羅馬書〉13:1)



2020年5月19日 星期二

加爾文論拯救及與基督合一

    和中世紀教會的〈功德拯救說〉對照起來,加爾文的〈拯救論〉顯然十分傳統,主張人唯有藉著基督的恩典才有得救的盼望;得救這件事,人沒有任何功勞可說。加爾文認為上帝將「救贖者」的職分交付給基督,只有藉著基督,才能除去人與上帝之間因罪而生的仇恨和隔閡,使人能與上帝完全聯合。因此,加爾文建立了基督擁有人和上帝之間的「中介者」或「中保」 身分的神學。

    人必須藉著基督得救,人若和基督無關,就得不到上帝的拯救;要獲得拯救就須與基督聯合(union with Christ)。加爾文認為不是我們和基督合一,而是基督和我們合一。他說:「基督藉聖靈有效地使人與他自己聯合。」

    換言之,是基督主動和人聯合,不是人 努力掙得的。而且,「我們之所以與基督聯合,是靠著聖靈隱密的大能,」聖靈和祂的能力是我們和基督聯合或合一的關鍵因素。

    聖靈是上帝的靈,也是基督的靈,聖靈使基督和人聯合,也使基督的救贖恩典和人產生關係,但人必須以信心回應,才能使救贖恩典有效。聖靈的工作與人的信心存著一種奇妙的辯證關係:聖靈的作工來自上帝與基督的主動,但對人而言,唯有藉著信心才能使聖靈的工作在人身上成就;信心也是聖靈作工而產生的。因此,信心是聖靈作工的結果,卻也是聖靈工作有效的原因。

    論及聖靈和信心的關係,加爾文主張「信心是聖靈主要的事工。……唯有藉著信心,聖靈才能帶領我 們進入福音的光明中。」

    聖靈作工讓人生出信心,也藉著信心帶領並教導人明白福音、認識救恩的真理。

    「聖靈是人心的教師,使我們明白救恩的應許,免得我們聽 卻聽不見。……信心唯一的源頭就是聖靈。」

    這個基礎建立加爾文重要的聖靈神學。

    如上所述,基督藉著聖靈和信徒聯合。這樣的聯合是持續、長期的,也帶有某種無法言說的神祕性質。

    加爾文主張基督藉著聖靈常住在我們裡面,使我們的生命與祂的生命合而為一。他說:「基督並不在我們之外,而 是居住在我們心中。他以某種無法分離的交通使我們專靠他,也以這奇妙的交通使我們日復一日更與他成為一體,直到他完全與我們合而為一。」

    加爾文維持「與基督的神祕聯合或合一」的主張。然而,與基督的神祕聯合或合一並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可以實際體驗的,特別是藉著聖餐禮來體驗。

 

    加爾文認為 基督徒的生命與基督聯合是聖餐所帶來的最大福分:「聖餐見證我們與基督彼此聯合,甚至基督所擁有的一切能被說成屬於我們的。」

    他特別強調人必須依靠屬靈的「信心」吃聖餐,才能領受這福分。聖餐禮所用的餅與酒(或葡萄汁)象徵著基督的肉體和血,也就是基督的生命,若以信心領受之,則實際上信徒是「靠著聖靈測不透的大能領受基督的肉和血。」

    因此,藉著信心領受聖餐,人的靈魂必得到基督的肉與血的滋養,而與基督的生命緊密聯合。

 

加爾文之基督論內容

【永遠的道】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一卷十三章第七至八節中指出,耶穌基督是那永遠的道,他指出「基督是上帝永恆的智慧;神諭和一切的預言,都是由道而出」。

    約翰福音指出,道太初就和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與父為一體,道乃萬有的根源。「道」是在世界開始以前為上帝所生的,並且參與創造世界。

    加爾文把道與舊約中上帝的話連結在一起,根據創記的記載,上帝是以說話的方式來創造世界。上帝以口中的話創造世界,所有上帝的啟示,都稱為上帝的道。

【上帝與人的中保 】

    加爾文不同意傳統教會過分將討論焦點放在基督的本體的做法,認為這已偏離了福音書的重點,使教義擺脫了聖經神學的約制。按照福音書的說法,基督的作為是更被關注的,對我們而言,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衪為我們做了甚麼?

    在第二卷第十二章中,加爾文指出,「基督為完成中保的任務,不得不降世為人」。基督是中保,祂是真正的上帝,也是真正的人。中保的任務就是復和,在復和前必須先解決公義的問題,耶穌的死是付出代價的死,是補償公義的死。

【先知、祭司和君王】

    加爾文強調耶穌基督身兼先知、祭司和君王等三重職事。

    「基督」就是受膏者的意思。舊約聖經有三種人要受膏立:先知、祭司和君王,耶穌基督乃兼具這三重職事。

    祂是先知,向世人宣告上帝的心意;祂是祭司,以自己的生命作為祭牲,為人類獻上贖罪祭;祂是君王,統攝萬有,掌管一切,並為再來的主。

    由於耶穌基督是人的典範,所以基督徒也該履行這三重職事。我們是先知,向世人宣告世界的罪惡和上帝的救恩;我們是祭司,為人們的過犯向上帝代求;我們是君王,參與治理世界,並在將來與耶穌基督一起治理萬有,分享祂的治權。

 

 【拯救者】

    加爾文在第二卷十六章中指出,耶穌基督是拯救者。為了平息上帝的忿怒,以及滿足上帝的公義,基督透過犧牲自己付上了代價。祂降在陰間是指反映祂忍受了無形和不可思議的報應。祂的復活反映出祂「勝過死亡」。祂的升天祂實際統治的開始。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