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約之間的四百多年,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地,孕育了世界上兩大宗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猶太教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民族的宗教,而基督教卻是個普世的信仰。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佔今日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耶穌,這位旋乾轉坤,影響西方文化,帶動世界文明至鉅的宗教領袖,除了新約全書以外,為何沒有當時任何記載他事蹟的文字材料保存下來呢?
耶穌的一生在塵世間沒有留下什麼物質痕跡,他既無凱旋征討的紀念碑,也無皇宮神廟可提供考古研究。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大眾傳播遠不及今天這樣普遍。百姓認字的不多,會書寫的更少。無論蘆葦草紙或羊皮,都非常昂貴。一般人也就沒有閒錢閒情來出版一些馬路消息。像目前書報攤販賣的花邊新聞小報,在耶穌那時代簡直是匪夷所思。也因此,唯有真實可靠的歷史古籍,才值得代代相承地抄謄流傳下來。
至於治理巴勒斯坦的羅馬人呢?他們遠在天邊,原就對猶太地的事物興趣泛泛,不會有人去注意在猶太地一個名不經傳的小民,更不會留意到他們的巡撫處死了一名暴亂分子。對當代羅馬
史官的心態,馬丁諾特(Martin Noth)教授在他的重要著作《以色列史》(The History of
Israel)中解釋得最貼切:“當耶穌在世時,世界歷史根本沒有把這位拿撒勒人當一回事。他的出現在耶路撒冷人的心中只是曇花一現,隨後即成了歷史上的小插曲。看來人們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操心。然而耶穌的出現,卻是以色列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大事。及至耶穌的信徒與日遽增,教會蓬勃地成長,已成為世界歷史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力量,這時候耶穌的名字才開始真正地受到重視。”
耶穌的事蹟,各國歷史皆有記載!只是一般歷史教科書,為了保持宗教中立性,沒有把耶穌的神性敘述出來。新約全書的記載,由於作者是耶穌的門徒,惟恐又有偏見。那麼,是否有“聖經以外”的記載呢?答案是肯定的!大都在耶穌復活昇天,教會建立以後。羅馬人治事的精神是重法重理,一絲不苟。且看部分當時羅馬歷史,官方與民間的記載:
泰西塔斯(Tacitus,
AD55-117):被認為是第一世紀羅馬最著名最可靠的歷史家。就是在他的記錄中,後人才得知羅馬城大火是尼祿所縱。關於對耶穌的記載,他說耶穌在提庇留(Tiberius)任內,死於彼拉多手下。他的門徒說他復活了,並且將他的話由猶太地傳到全羅馬(《羅馬年鑑》Annals
15.44)。
斯維都留斯(Suetonius
AD69-140):羅馬傳記作家及歷史家,哈德連皇帝(Emperor Hadrian)的機要秘書。在他的記載《革老丟生平》(Claudius,
25)及《尼祿生平》(Nero, 16)中,敘述耶穌是第一世紀的人,他的門徒將他的福音在猶太地傳揚,結果被革老丟驅逐出城。
約瑟法斯(Josephus
AD37-95):與耶穌同時代的猶太歷史家。在他的作品《猶太人的歷史》(Antiquities of the
Jews)中,記敘耶穌是雅各的哥哥,被稱為基督。他行了許多神蹟,後來被彼拉多釘死。他的門徒說他三天復活,因此他必定是彌賽亞。
塞納斯(Thallus):是耶穌釘死時在場的目擊者,可惜他的記載(AD
52)已失傳,目前能找到的有關資料是歷史家阿非卡南(Julius
Africanus)的轉記:“在基督被釘後,不明何故,發生了從未有的大黑暗及地震。黑暗像是日蝕,地震則全城飛沙走石,地裂開,房屋倒塌。”這個記載
和聖經《馬太福音》的記載頗為雷同。
羅馬政府官員的記載:如比林(Pliny the Younyer)給皇帝托亞(Emperor Trajan AD53-117)寫的信,記載耶穌被彼拉多釘死,及門徒事後的反應。
猶太人公會(Talmud
in Sanhedrin
43a):連審問耶穌的猶太人公會都記錄了耶穌的釘死:“逾越節的晚上,耶穌被釘。在這以前,民眾就喧嚷,說這個人行很多奇怪的事,又煽動百姓,並行邪
術……”由他們偏激的角度看耶穌,有這樣的記載,已算是很誠實了。
總之,除了四福音,當代非基督徒的歷史家,官方記錄,民間記載,大致可
歸納如下:耶穌是拿撒勒人,他的行為無懈可擊,在該撒提庇留任內被彼拉多釘死於逾越節晚上。他被稱為猶太人的王。他的門徒傳揚他的話,不怕逼迫。這些和聖經的記載不是完全符合嗎?只是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無論如何,耶穌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耶穌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Rowan Williams 的著作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
伊拉斯謨( Desiderius Erasmus )與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宗教改革早期最重要的兩位人物之一,他們的互動關係 既是合作的起點,也走向深刻的分歧 。兩人都渴望教會改革、反對迷信與濫權,但在神學核心 —— 特別是「人的自由意志與上...
-
德國及瑞士的人物 , 英國人物 , 美洲人物 , 荷蘭人物 , 丹麥人物 , ...
-
羅雲‧威廉斯(Rowan Williams, 1950–)的生平 , Rowan Williams 的 靈修思想五大主題與經文對應表 , Rowan Williams 與其他安立甘靈修導師思想比較表 , Rowan Williams 靈修神學五大主題經文...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序言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一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二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三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四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五段 ,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六段 , 馬丁路德論...
-
一、分辨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 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意思並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遠離世俗負累,專注於某個宗教目標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義始於四世紀,多在群體中以固定形式進行。後者則指著某種對付罪惡與獲得善行的特殊操練方法,例如長時間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
-
📅 寫作時間與背景 成文於 1560 年 ,在蘇格蘭宗教改革的高潮時期。 在約翰 ‧ 諾克斯( John Knox )與其他五位改革者(合稱 “ 六位約翰 ” )的帶領下完成,於 蘇格蘭議會( Parliament of Scotland ...
-
他 為 使徒後時期 ( Post-Apostolic Age )的 基督教會 領袖之一,相傳曾接受使徒約翰直接的教導,是 安提阿教會 ( Patriarch of Antioch )第三位 主教 (前兩位分別是使徒彼得與 Evodius )。最終被 羅馬帝國 皇帝投入野獸的...
-
開西原位於英國的湖區,教會自 1875 年起,每年的七、八月時在此舉辦培靈會,起初是一個星期,後來變成兩個星期。大會每年仍然持續進行著,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每年約五、六千人從世界各地來參加這屬靈的筵席。 1. 推動者 美國貴...
-
先前恩典就是上帝賜給所有人的一種「預備的」恩典,讓人能回應并接受福音。先前恩典可以定義為:「人的靈魂進入救恩大門之前的第一步,或預備的救恩 (preparatory grace) 。這是聖靈向在罪中無助的人所施的恩典。對有罪的人,這可稱為恩慈﹔對無能力的人,這可稱為...
-
羅雲 ‧ 威廉斯( Rowan Williams, 1950– ) 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深度與影響力的神學家與靈修導師之一。他的生命整合了 學術、牧養、禮儀、祈禱與社會公義 ,可說是現代安立甘靈修神學的高峰表達。 以下是他生平與靈修神學的詳細介紹: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