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里大主教 托馬斯·克蘭麥 (Thomas Cranmer, 1489–1556) 在英國國教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為。他是英國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之一,也是聖公會神學與禮儀的奠基者。
1. 與亨利八世
- 1533 年被任命為 坎特伯里大主教。
- 在 亨利八世離婚案(欲與凱瑟琳解除婚姻)中,支持國王立場,協助完成與羅馬的決裂。
- 因此成為英國宗教改革的首席推手。
2. 教義與禮儀改革
- 雖然在亨利時期改革有限,但他逐漸推動 新教思想(受路德宗與茨溫利、加爾文影響)。
- 在 愛德華六世時代(1547–1553),獲得較大自由,全面推動改革:
- 1549 年《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首次用英文取代拉丁文,讓信徒直接理解禮儀。
- 1552 年修訂版《公禱書》:更接近加爾文主義,否認聖餐實質臨在,簡化禮儀,刪除聖像與天主教色彩。
- 《四十二條信綱》 (Forty-Two Articles, 1553):規範英格蘭教會的信仰,強調聖經權威、因信稱義、預定論影響明顯。
3. 瑪麗一世時期的受難
- 瑪麗一世即位後,恢復天主教,清算新教領袖。
- 克蘭麥被逮捕並以異端罪受審。
- 起初在壓力下簽署悔改書,承認教宗權威,但在處刑前公開收回悔改,重申新教信仰。
- 1556 年被焚於牛津,死時舉起曾簽悔改書的右手,表示先燒這隻手。
4. 歷史地位與影響
- 禮儀貢獻:《公禱書》至今仍是聖公會最核心的敬拜文本。
- 神學影響:《四十二條信綱》成為後來 伊莉莎白一世《三十九條信綱》 的基礎,奠定聖公會教義。
- 殉道象徵:他死於火刑,被視為新教信仰的見證人。
🎯 總結
克蘭麥在英國國教的作為主要有三:
- 協助亨利八世斷絕與羅馬關係 → 國教誕生的政治契機。
- 編纂《公禱書》、制定信綱 → 奠定聖公會的禮儀與神學。
- 以殉道完成見證 → 成為英國新教的象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