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欲知道十九世紀初葉德國一位大神學家士來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思想,不可不先明了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十七、八世紀歐洲是西洋史上有名的所謂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 Aufkärugh);其中,特別是對基督教的中世紀信仰,從理性的立場,加以無保留的批判。這個時代的一員壓陣大將乃是德國的康德。但康德也少少開了十九世紀那波瀾壯闊的浪漫主義的先河。哲學史上所稱為「從康德派」(Post-Kantianists),標榜「超越康德」(「Beyond Kant」),如菲希特(I. G. Fichte, 1765—1814)謝林(F. W. Schelling, 1775—1854)黑格爾(G. W. F. Hegel,1770—1831)等人,都是浪漫學派的鉅子。士來馬赫最初雖亦不免受康德的影響,但其時在文壇與哲壇兩方面,浪漫主義的大潮流已經湧到,士來馬赫後半生所處之地的柏林,適為此大波浪之中心。他與大詩人哥德(Gethe, 1749—1832)同時,又與青年文藝思想家士列格兒兄弟(August W. von Schlegel, 1797—1845; Friedrich von Schlegel, 1771—1829)為摯友,相互鼓掖。他在哲學思想上漸由康德 轉而接近於菲希特及謝林。菲希特為當時一位火熱的愛國哲學家。法國拿破崙的鐵騎已踏入了柏林,菲希特有名的《告德意志人民書》問世之時,正逢士來馬赫把路德派與改革派聯合而成全普魯士教會,在宗教界推進全國性的反拿破崙運動。這時日耳曼民族主義情緒達於高潮,士來馬赫自不能滿足於冷靜理智觀點 的宗教思想了。
啟蒙時代的德國教會裡本早有重情感的敬虔主義(Pietismus)存在。康德即自敬虔派的家庭出身;他把宗教自科學壓力下救出來,而庇護之於道德感之內。
他的名言:「頭上的天空眾星,心中的道德法則,兩者令人充滿畏敬之忱。」
然而感受浪漫思潮的士來馬赫覺得普遍道德法則的「無上命令」(kategorischer Imrperativ)仍嫌枯燥峻嚴,不夠美,不夠熱情,不夠個人親切。他是要把宗教從一切形式主義裡解放出來,而使它透過各個人的敬虔動念,與大自然發生直接的親切關係。詩、音樂,最能表現宗教。科學知識則距宗教如風馬牛之不相及。
但那時德國的高級知識分子,因不滿於傳統教會的作風,對宗教一般大大加以輕蔑,而教會內一部分的學人則走著聖經高級批評之路,並無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