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巴特的三一神學論述--存在模式

 

    巴特對三一的詮釋非常重視一致性,而且他認為,上帝啟示中的一致性並未排除其豐富性,乃是包括了「在上帝本質裡的『區別』(distinction)或『次序』(order)」,亦即在上帝裡的三「位格」(persons)。因此,他大膽地使用「在上帝裡的三『存在模式』(modes or ways of being)」來表達位格概念,重點是當藉由「模式」(modes,複數)說明上帝的豐富性時,同時強調上帝「存有」(being,單數)的一致性,因為那些模式僅僅是唯一上帝的存在模式。由於being漢譯為「存有」或「存在」,若採前者,則exist譯為「存在」;若採後者,則exist譯為「生存」。本文把上帝的being譯為「存有」,但把modes of being譯為「存在模式」,兼採上述二種譯法。

 

    巴特的「存在模式」使用德文Seinsweise,意即「存在的方式」,當「方式」被英譯為「模式」(mode,亦即「形相」)時,直接的聯想就是否定「三」而肯定「一」的「形相論」(modalism,或稱「撒伯流主義」Sabellianism),儘管巴特並無意造成任何形相論的聯想,因為他明確地表達反對形相論的立場,然而他亦未迴避Seinsweise裡的「形相」(mode)含意,認為那就是拉丁語modus entitativusmode of being)的直譯。巴特想要在豐富性裡維持一致性的思考方式,甚至不惜使用與形相論相似的語言,以致呈現出對強調「一」的形相論的親和力。形相論明白主張嚴格的一神論,亦即肯定絕對的「一」而否定實質的「三」,認為唯有一位上帝藉由三種面具呈現出三種形相,問題是巴特在三一當中偏重「一」的立場與形相論之嚴格的一神論是否相同呢?

 

    解答關鍵在於巴特所說的「存在模式」究竟是什麼?是否就是「模式」呢?對形相論而言,上帝是以三種「面具」、亦即三種「模式」(形相)而顯現,這種主張強調唯一上帝藉由三種模式而顯現,有如唯一的內涵呈現出表象的三種面貌。會不會形相論的主張如巴特一樣也是在表達上帝的三種「存在模式」呢?難免令人疑惑的是,巴特提出三種「存在模式」雖然是為了描述上帝的豐富性,畢竟還是緊緊扣住其一致性,因為豐富性僅僅在於不同模式而其存有畢竟是唯一的,這可能會造成豐富性只是表象而一致性的內涵才是實質的聯想,畢竟只是「模式」不同,唯一存有則無異,這與形相論大膽地表達表象的豐富差距似乎不大。

 

    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追究巴特使用「存在模式」概念的背景與避免「人格」(personality)的聯想有關。巴特小心翼翼地區分了「位格」(person)與「人格」(personality),認為「人格」概念源自十九世紀而與源自教父與中世紀時期的「位格」概念截然不同,因為「人格」概念加添了「自我意識的屬性」(attribute of self-consciousness)。由於人格概念已經帶有強烈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含意,若是與位格概念混淆,可能會使誤導以為基督教主張的「三位格」就是「三個個體」,亦即誤以為三一神論就是三神論。基於人格概念流行的時代背景,可知,巴特另創新詞的用意是為了避免三神論的誤解,既然要排除過度的「三」,就意味著需要強調「一」,這說明了為何他的「存在模式」概念帶有傾向「一」的聯想。然而,應當繼續追問的是,究竟這是語言表達需要澄清的問題,或者是思想內涵需要澄清的問題呢?當巴特使用帶有形相論聯想的語言時,究竟他的三一論是否也傾向形相論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