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路德宗與改革宗在「稱義與成聖」上的分歧與爭論

 

 

一、背景

  • 中世紀天主教:稱義包含「內在義」的注入(infused righteousness),人需要與恩典合作(透過聖禮、善工、補贖)。
  • 路德與加爾文:共同拒絕這種「合作模式」,主張稱義完全是上帝的作為。
  • 但在後續發展中,兩大宗派對 稱義與成聖的關係 有不同強調。

二、路德宗的立場

  1. 稱義與成聖分清
    • 路德宗強調「稱義」是上帝在法庭上的宣告(forensic justification)。
    • 「成聖」是稱義之後的果子,但兩者必須清楚區分,否則會混淆救恩的根基。
  2. 唯獨信心
    • 信心單單抓住基督的義,與善行無關。
    • 善行是信心自然的結果,但不屬於稱義的基礎。
  3. 爭論焦點
    • 路德宗擔心如果強調稱義與成聖的不可分割,會把善行偷偷引入救恩的根基,落入「因行為稱義」。
    • 因此他們寧可保持強烈的「區分」,即使造成信徒對「聖潔生活」的關注不足。

三、改革宗(加爾文派)的立場

  1. 稱義與成聖不可分
    • 加爾文強調「與基督聯合」(union with Christ):信徒因信與基督聯合,就同時得著祂的稱義與成聖。
    • 這兩者不同,但永遠不可分割。
  2. 信心與善行的連結
    • 信心是真實的時,就必然結出善行。
    • 因此,善行不是稱義的原因,但卻是稱義的必要結果(evidence)。
  3. 爭論焦點
    • 改革宗擔心,如果只強調「外在的宣告」,卻不談生命的更新,會讓信徒誤以為可以「因信得救」卻繼續放縱犯罪(所謂的「廉價恩典」)。
    • 所以改革宗更重視成聖的必然性。

四、歷史爭論的代表

  • 路德宗:《協同書》(Formula of Concord, 1577)清楚宣告:「善行完全不屬於稱義的基礎。」
  • 改革宗:威斯敏斯德信條(1647)指出:「稱義的信心從不孤單存在,而是必然結出善行。」

五、神學總結

  • 路德宗:強調救恩的確據(免得信徒因善行不足而失去平安)。
  • 改革宗:強調救恩的完整(免得信徒誤解恩典為縱容)。
  • 平衡觀點:稱義完全是「唯獨恩典」,但這恩典必然帶來生命的更新,否則信心就是假信心(參《雅各書》2:17)。

換句話說,路德宗比較關注「信心的純粹」改革宗比較關注「信心的真實性」
兩者的分歧,正好構成了一個張力:信心是「不靠善行的信心」,卻必然「產生善行的信心」。

 

沒有留言:

天主教 vs. 宗教改革(路德、加爾文)因信稱義之分歧

    觀點 天主教(特倫多大公會議 , 1545–63 ) 路德宗 改革宗(加爾文派) 稱義的本質 稱義 = 罪得赦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