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宗教改革前夕

作者:蔡麗貞

一、前言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空中主日學的節目,我是蔡麗貞。我們進行的是教會歷史的專題,我們今天要補上一次,神秘主義沒有講完的最後一段,中世紀的神秘主義,跟馬丁路德的十架福音的比較。

二、神秘主義與馬丁路德十字架福音的比較
馬丁路德的十架神學,跟中世紀神秘主義的理念,有基本的差異。正統的神學強調的是,『受苦的神學』,『人的捨己』,『人的降卑』;我們在苦難中,才會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我們在軟弱中,才會發現我們需要救恩。而十字架的神學強調的是- 『信靠上帝,以 神為中心』。那神祕主義講求的是-『華麗的神學』,主張要把人裡面的潛能,發揮光大,要與 神合一,要跟上帝同等,強調高升的經歷,與 神合一,那這是以自我為中心。其實不是所有的神秘主義,都有這些危險,我們只要把握住,十字架福音的神學重點,我想神秘主義,可以朝修正路線來發展。
A神秘主義的優點
神秘主義最大的優點是在於,他們對上帝專一的愛,對上帝豐富的感情。在中世紀神秘主義的興起,的確對當時冰冷死板的教會,注入了一股熱力,他們對上帝單純的感情,是很值得我們效法的,可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神秘主義有它的缺點。
B神秘主義的缺點
它的缺點也很明顯,有四個缺點。
1.泛神論
第一個缺點是泛神論的危險,認為人跟 神最後可以相通、可以合一,人可以同化在上帝裡面,人可以被上帝完全的吸收。但是聖經竭然的區分,造物主跟受造物,人是受造的,人永遠不能神化成為上帝。
2. 半柏拉鳩的思想
第二個缺點是半柏拉鳩的思想。神秘主義強調,人裡面有星星之火,有靈魂的火花,是有正面的良善,是有墮落的,是潔淨的,人可以靠著它來得救,那麼這個會導致『行為稱義』的異端。
3.自以為義
神秘主義的第三個缺點是『自以為義』。通常有神秘經歷的人,會看不起沒有經歷的人,他們忘記了,這些都是上帝的賞賜,不是自己賺來的。
4. 憑直覺,放棄理性的思維
神秘主義的第四個缺點是,憑直覺,放棄理性的思維。他們強調感覺,要用感情、用直覺來支撐對上帝的信心,輕看理性對聖經的解釋,或者是任何神學的解析。這樣子的走向,其實比較容易落入主觀,斷章取義的危險中。
今天聖靈學校的教導正是典型、比較排斥理性的追求方式。基督教強調的是 - 基督徒一切都是恩典,也都是為了榮耀上帝,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我想這個是追求神秘經歷的人,所需要牢牢記住的。
馬丁路德在一五二零年代,他反對丟尼修派的神秘主義的時候,曾經說過一段名言,或者,我們可以把它作為屬靈人定義補充。我唸給各位聽。這一段話,我常常送給我的學生,作為我們的提醒。馬丁路德說:一個人所以可以成為神學家,是因為他經歷過出死入生,他經歷過生死,他遭世人的唾罵、辱罵,唾棄辱罵,而不是因為他能夠理解深奧的道理,他能夠博覽經書,或者是擅長沉思默想。我 再唸一次,一個人所以能夠成為神學家,是因為他經歷過生死,他遭遇到世人的唾棄辱罵,一個人所以成為神學家,不是因為他能夠理解深奧的道理,或者是曾經博 覽經書,或者是他擅長沉思默想。所提到的理解力、閱讀力,是針對那些食古不化的經驗哲學家,而沉思默想則是衝著天馬行空的神秘大師們,而兩者,就是經驗哲 學,跟神秘主義,都必須要以『惟獨恩典』的福音神學來糾正。
我們神秘主義,中世紀的神秘主義,我們介紹到這裡,接著我們要介紹,宗教改革的前夕,作為我們下次,正式進入馬丁路德改教的一個預備。

三、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教會歷史最精采的階段,雖然它只有二、三十年,但是它在那個階段,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其實在宗教改革之前,上帝已經藉著政治、社會,經濟、教育,乃至文化各層面來預備人心,來培養人才,來孕育大時代的來臨。今天我介紹宗教改革的前夕,有一個問題先讓大家思想 - 宗教改革是不是一個純粹信仰改革的運動呢?或者它是歐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的結果?
A政治層面-教廷權力縮小
我 們首先來看政治的層面,就是在宗教改革的前夕,它的政治背景,那個時代,民族主義興起了;特別是十三世紀的下半期,英國、法國特別明顯。君王跟貴族之間, 產生了共識,他們為了共同的利益,齊心抵抗任何外來的勢力,任何外國勢力的入侵他們都要抵擋,所以他們對於羅馬教廷干涉各國政權,就越來越無法容忍。
十 五世紀末,英國、法國的君權集中,他們成為強有力的君主國,那麼那個時候,英國跟法國的教會都已經是國家的教會,雖然教皇仍然可以得到各國教會的捐稅,但 是對於神職人員的授任權,或者是教會的司法權,都已經漸漸的歸屬到皇帝的手中。我們可以看見在政治上,教廷的權力正在縮小中。接著我們來看經濟、社會的層 面。
B經濟層面-中產階級的出現及印刷術的發明
社 會有新興勢力的興起,那就是中產階級的出現。那麼這些中產階級,他們有知識、有財富,他們也形成了一股政治的勢力,有一些平信徒的律師,漸漸的取代了教會 的領導地位,他們成為皇家的顧問。那麼這些律師們,根據羅馬法的理論,他們企圖發展王權的地位,我們看見教皇在中世紀,在各地都擁有龐大的教產,而且各地 的教會,都必須要向教廷納稅,而且每一個由教廷派到各國的神職人員,他們的薪水都要抽出一個百分比來,向教廷納稅,因此,各國都把它看作是國庫的損失,所 以他們在經濟上,對羅馬教廷就很不滿。
當時歐洲的教育普及,各地都設有大學,平民讀書寫字的能力加強。那麼改教的時候,宗教改革的時候,各地的大學都成為改教的中心。譬如威登堡,譬如海德堡,再加上印刷術的發明,在1450年左右,古藤堡發明了火版印刷術,那麼這個就大大的推進了改教思想傳播。
馬丁路德的作品,每一次一寫好,就印刷成為小冊子,成為當時知識份子,人手一冊的資料。我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統計,在主後1500年以前,一千五百年以前,全歐洲有一千部的印刷機,一共出版了三萬種不同標題的書。而1517年,馬丁路德改教那一年,1517年到1520年四年之間,馬丁路德的三十種作品,一共賣了超過三十萬冊,他成為當時最暢銷的作家,超過了歐洲的大文豪伊拉斯姆。
伊拉斯姆原來是馬丁路德的老師,馬丁路德不會聖經原文,他都是看伊拉斯姆的希臘文聖經的字典,所以當時就流行有一句話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就是指伊拉斯姆,而大衛則是指馬丁路德。
C宗教層面教權低落、改教的失敗
好我們接著來看,當時的宗教層面,宗教的背景。一方面在宗教上是教權低落,當時的天主教國家,法國跟義大利,在爭奪教會的領導權,教廷曾經有幾次被遷到了法國的雅威農Evion,這個是在法國的東南邊,這個歷史上我們稱它叫做『教會被擄到巴比倫』。同時有兩個教皇在位,一個是義大利人,一個是法國人,在鬧雙胞案,各國就隨著自己的政治走向,各尊一位教皇,大分裂非常的嚴重。
後來巴黎大學的教授們,他們提議召開一個大會,來解決兩個教皇的問題,所以在1409年, 他們召開了比薩會議,比薩就是比薩斜塔的那個地方,他們召開了一個大會,那麼兩個教皇都沒有出席,也不承認那個會議的權力,這次的大會,把兩個教皇都撤職 了。他們原來想要,再選出一個新教皇,可是沒有想到,紅衣主教突然推舉米蘭的主教為教皇,隨即就宣佈閉會,所以比薩會議就宣告流會,流產了。所以教會的情 況,就更加的惡劣了,各國仍然是各自承認自己心目中的教皇,等於說當時歐洲同時有三個教皇。
這個一直到1415年,終於召開了一個Consitance會議,康司坦斯會議,才正式的取消了三個教皇的職位,消除了教會的分裂。但是這一次的大會,卻將另外一位教會的改教的,就是改革的領袖胡司先生處死,等一下我們會介紹他。至少這一次的大會,1415年的康司坦斯會議,終止了教會的分裂,也把教皇的權力,受制於一個立法的團體,那就是大公會議。但是仍然不能夠挽救教廷的腐敗,當時神職人員,賣官鬻爵的風氣很盛,很多神職人員私生活不檢點,所以教權相當的低落。
另 一方面,在教會方面,改革也紛紛告失敗。在宗教改革一百多年前,在英國,在波西米亞,都有改革運動的出現,那麼可惜後來都失敗了,可是卻伏下了,後來宗教 改革的思想。有兩位宗教改革的先驅,一位是十四世紀,英國的威克里夫,另外一位是十五世紀,,波西米亞的胡司,波西米亞是今天的捷克。
兩 位都是大學教授,威克里夫曾經將拉丁文聖經伍加大,翻譯成為英文聖經,他使當時的英國,人人都可以讀聖經;威克里夫他也很反對售賣贖罪券。另外十五世紀, 波西米亞的大學教授胡司,他也是起來改革教會的弊病,他曾經被召前往康斯坦司,接受教會的審判,他明明知道那一次去凶多吉少,但是他還是前往了。但是他那 一次,並不能夠說服教廷,接受他的改革的主張,他在那次一去了,就被囚禁起來,不久就被處決。
那麼這兩位改教的先驅,他們的思想跟馬丁路德,其實都很靠近,他們兩個人都反對教會的腐敗,他們兩個人也都提倡『聖經最高權威』,兩個人的改革都失敗了。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社會的情況,還沒有成熟,宗教改革還不成氣候。
我要跟各位觀眾介紹一位作家,他是十世紀的時候,義大利的一位小說家,名字叫做柏伽邱。他曾經寫過一本名著,叫做<十日談>,這本書包含了故事百篇,滑稽而諷刺。其中有一些故事是揭露中世紀教會的腐敗、貪婪、虛偽的面目,以及他們詐欺、愚弄百姓的罪惡,極盡諷刺之能事。
<十日談>,這個是在1348年, 義大利的翡冷翠發生了瘟疫,有一些青年男女,七個女的,三個男的,他們為了逃難,他們到了一個鄉下的別墅去生活,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所以他們每個人,就 輪流講自己最喜歡的故事。我舉其中的一個故事,柏伽邱的十日談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基督徒,他的名字叫做楊諾,他是經營絲綢尼絨的買賣。他有一個商場的朋 友,是猶太人,名字叫亞伯拉罕,楊諾常常向亞伯拉罕傳福音,亞伯拉罕被朋友勸得很煩,終於有一天,他決定要到羅馬去朝聖,他要到羅馬去一趟,要看看教皇, 以及四大主教的作為,再來決定要不要接受基督教?楊諾聽到亞伯拉罕要到羅馬,他嚇壞了,因為羅馬的教士們,素來以生活淫逸出名,亞伯拉罕如果看見這些主 教,可能他永遠也不會信主,但是亞伯拉罕執意非去不可。亞伯拉罕到了羅馬,他果然看見那些主教,各個貪食好色又貪財,亞伯拉罕滿懷失望的回來,楊諾聽見朋 友回來了,他趕忙跑去看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就對楊諾說:依我看來這些教士們,是上帝最該逞罰的惡人。而羅馬正是充斥一切罪惡的大洪爐,楊諾聽了心裡想說! 完了,完了!可是亞伯拉罕繼續說:可是我覺得很奇怪的是,這個早該垮台的天主教,不但沒有垮台,反而屹立不搖,而且光大起來,所以可見這個教會背後,應該 有聖靈作為它的柱石,作為它的基石。這個故事對教會而言,真是諷刺到了極點。

D歷史背景文藝復興
我們現在來看第四個,當時的第四個歷史背景,就是文化上,文化上有所謂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renaissance的意思就是再生,這是在十四、十五世紀,出現在義大利的一個尚古、崇古的運動。所謂崇古就是,重新的研究古代希臘羅馬的熱潮。 古代羅馬文化的熱潮,他們有很濃厚入世的精神,他們重視今世的生活,欣賞人類的文化,藝術的美學,你可以看到米開朗基羅,他把希臘羅馬那種裸體的雕像,搬 進了教會的藝術領域,你會看見大衛王的雕像,他很強調那個肌肉的陽剛之美,這些聖經人物的描繪,不再是面無表情。那麼大衛的雕像,跟希臘的亞波羅神像、雕 像,其實也沒有什麼兩樣,那麼跟宗教改革有直接關係的,就是人文主義Humanism
人文主義是一種根植於崇古精神的屬靈運動。宗教改革時代,各大學都設有人文學科,他包括了文法、辯論、詩學,文學的詩學,歷史還有倫理以及哲學等等的學科,由於人們對於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逐漸的厭倦,他們開始對奧古斯丁的思想,產生興趣。
<<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的共同特色>>
宗教改革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大概可以分三個層面,就是宗教改革跟人文主義者,他們共同的特色,就是第一個,他們都反對經驗哲學。 人文主義其實不反對,經驗哲學形而上的體系,但是他們反對這些經驗哲學,在神學上那種推理式的空論,把上帝或者是信仰,講得不食人間煙火,遠離塵世,馬丁 路德後來批評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亞里斯多德說:行義的人才是義人,做好事才是好人!馬丁路德說:不是的:義人才能夠行義!所以亞里斯多德說:行義的人才 是義人!他強調的是因著行為;馬丁路德說:義人才能夠行義,馬丁路德強調的是信心跟恩典。好這是第一個他們共通的特色,人文主義跟改教運動,都反對經驗哲 學。
他們共通的第二個特色是,兩者都反對中世紀的教育方式。 當時的教育的方式是『三步辯證法』,這是一種呆板、公式的邏輯推理,那其實在訓練年輕人的思考,它基本上是有用的方法,但是它的危險是會鼓勵年輕人詭辯, 就是做學問,沒有任何真正的目的,是為辯論而辯論。所以馬丁路德他說:談論上帝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不是兒戲!辯證法是神學的一個障礙,人文主義者跟改教 家,那些宗教改革的領袖,他們都用雄辯的修辭學來代替辯證法,他們認為,就是這些宗教改革的領袖,或者是人文主義的學者,他們都認為,人跟人之間的溝通, 人跟人之間的傳達,主要的目的,不是在傳達冰冷的知識,而是有更實際的目的,那就是要去說服人。一個演說家,或者是傳道人,不僅是要傳遞信息,也應該要把 生命、情感,注入演講中,為得是要影響人、說服人,所以這個是人文主義,對於宗教改革的第二個影響。
我們來看第三個影響,是這兩股運動共通的地方,那就是都注重語言學的工具。人文主義的學者,提倡古典的語言,包括希臘文、希伯來文。我們都知道聖經最早的語言,新約是希臘文,舊約是希伯來文,好幾位人文學者都是聖經語文專家,所以對馬丁路德,跟改教家的研究聖經,大有幫助。
譬如有一個德國的馬丁路德的,幫助馬丁路德的語言學專家,他是德國人,叫做Rohlin他 是希伯來文專家,曾經出版過一本希伯來文法的書;另外一位是鼎鼎大名的歐洲大文豪伊拉斯姆,他是希臘文專家,他曾經出版過希臘文的新約聖經,這幾位人文主 義者,他們對於馬丁路德,原先都有很大的幫助。路德他原來沒有受過聖經原文的訓練,他都是看這些文法學家的參考書、他們的字典,來進修聖經。那麼這幾個人 文學者,他們早期都不贊成改教運動,他們比較偏向從教會內部,從羅馬天主教的內部改革起,所以後來都跟宗教改革分道揚鑣。
伊 拉斯姆後來還曾經,為了自由意志的問題,跟馬丁路德大打筆戰,這個是十六世紀,歐洲最有名的辯論賽。他們兩個人的辯論文章,一時洛陽紙貴,當時歐洲的知識 份子,幾乎人手一冊他們辯論的文章;那麼伊拉斯姆認為,人當然有自由意志,否則人形同傀儡,哪裡有尊嚴呢?那馬丁路德說:人有自由意志,人在任何事情上都 有自由意志,但是除了一項,就是人在救恩上,人在與上帝的關係上,已經沒有自由意志,人的意志已經受到了罪的綑綁,所以路德當時寫了一本名著,叫做The bondage of the will<意志被罪綑綁>。那麼他們打完了筆仗以後,顯然在神學上,馬丁路德是佔優勢,早期的馬丁路德,很欣賞伊拉斯姆,但是後來他說:我發現伊拉斯姆在聖經的知識上,在基督的知識上,無甚貢獻,伊拉斯姆充其量,只是一位文法學家,他不是神學家。

四、結論
有 學者分析馬丁路德宗教改革,跟伊拉斯姆的人文主義,那個基本的差異,他說人文主義者偏愛的是人間的美學、真理、良善的和諧性,但是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卻面 對人的罪惡、醜陋,人生的苦難、懷疑、掙扎的衝突,以及信心所帶來的勝利。對馬丁路德而言,宗教是關乎罪與恩典,死亡跟生命的事情,這就不是強調樂觀、進 取、自由的人文主義者,所能夠涵蓋。其實人文主義,跟宗教改革的分歧,正式代表著今天世界的學問,跟聖經福音神學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