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保羅(希臘名)的希伯來名叫掃羅,原屬便雅憫支派的一個猶太人,生而為羅馬公民,出生地是基利家(Cilicia)的大數。幼年受教於耶路撒冷著名拉比迦瑪列,精通猶太人的律法及傳統(加1:14)。原為嚴守教規的猶太教徒,早年堅決反對基督教並持大祭司的文書追捕基督徒﹐從耶路撒冷直到北方大馬色(即大馬士革)。在大馬色經歷耶穌的顯現後,改信基督教(約公元34年)。此後大發熱心,猶如欠福音的債,四處旅行佈道,結果成為猶太人逼迫的對象。保羅一生多苦多難,他的主張激烈,但性情謙沖柔和,他也有堅毅剛強、急進的一面。他不但把福音傳遍歐亞二洲,也勤於寫作勉勵信徒,留下不少著作,他的書信﹐為新約的主要組成部分。
主說:「保羅是我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 和 君王,並以色列人面前宣揚我的名。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徒9:15-16
A、掃羅逼迫信主之人:徒22:4-5;7:55-60;9:1-2。
1. 熱心事奉上帝,卻逼迫信主之人,他進入凡信主之人家,拉著入監 (8:3;9:1-2:;26:10-11;29:6;林前15:9;加1:13;腓3:6)。
2. 司提反殉道時,掃羅也在場並贊同他被殺 (7:60)。
3. 求見大祭司,手拿文書,綑綁信徒(9:1-2)。
B、掃羅悔改信主:(9:3-30;22:6-16;26:12-18;林前9:1;15:8)。
1. 大馬色路上遇見光(9:3)。
2. 主呼召掃羅並指示他(9:4-7)。
3. 亞拿尼亞蒙主指示去找掃羅並給掃羅洗禮(9:10-19;22:10-16)。
4. 離開大馬色回大數(9:30)。參見(加1-2章)。
5. 淺談加拉太書中的年日:保羅的生涯裡,大概是這樣:受到基督的感召(1:15~16)→往阿拉伯後又回大馬色(1:17)→在大馬色待三年(1:18a )→上耶路撒冷與彼得住十五天(1:18b~19)→往敘利亞、基利家一帶十四年(1:21;2:1a )→上耶路撒冷會議(2:1b~10)。
C、保羅傳道宣教旅程(安提阿出發,回到安提阿)。
1. 第一次傳道宣教旅程:居比路(賽普魯斯)小亞細亞的旁非利亞: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加拉太:特庇(13:1-14:28)。
2. 耶路撒冷會議:15:1-35。
3. 第二次傳道宣教旅程: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弗呂家,加拉太,每西亞,特羅雅,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庇哩亞,雅典,哥林多,以弗所,該撒利亞,耶路撒冷,回安提阿(6:36-18:22)。
4. 第次傳道宣教旅程:安提阿,弗呂家,以弗所,馬其頓,米推尼,撒摩,米利都,哥士,羅底,帕大喇,推羅,多利買,該撒利亞,耶路撒冷(18:23-21:16)。
D、保羅在巡撫腓非利斯和亞基帕王面前的申訴(23-25章)
E、保羅的上訴與殉道(27-28章)
F、保羅著作:
傳統以為羅馬書到腓利門書等13封書信都是保羅所寫。現在一些學者認為:羅馬,林前,林後,加,腓,帖前,門,無疑是保羅所寫。對於其他各書作者,意見紛紜。Deutero Pauline:弗,西,帖後。Probably pseudonymous:提前,提後和提多。
三、保羅對基督教的影響
1. 將福音傳至小亞細亞和歐洲。
2. 廣傳福音給外邦人。
3. 是新約最重要的作者,27本書中13本(48%)為其所著。
4. 闡明新約神學、教義與教會真理。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使徒教父期間之代表性著作
使徒教父的作品,有點像保羅書信的題目,如寫給哥林多教會的《革利免一書》(1 Clement);士每拿監督坡旅甲致腓立比書 (Polycrap of Smyrna Letter
to the Philippians);安提阿監督伊格那丟的七封書信 (The Letter of Ignatius of
Anioch to the Ephesians, To the Magnesians, To the Philadelphians, To the
Rome,To the Smyrnaeans, To the Trallians, The Letter of Ignatius to the Bishop
of Smyrna Polycrap) 較具個人味道;信徒的行為手冊;《十二使徒遺訓》(Didache);講道性質的《革利免二書》(2 Clement);論述體的《巴拿巴書信》(Epistle of Barnabas);預言性的《黑馬牧人書》(Shepherd of Hermas);《坡旅甲殉道記》(Martyrdom
of Polycarp);帕皮亞殘篇集(The Fragments of Papias);有時也包括《致丟格那妥書》〔Epistle to Diognetus;此信應歸入護教學(Apologetics),算作使徒教父作品不大妥當〕。
在此範圍內,有三卷作品是託名發表的,即《革利免二書》、《巴拿巴書信》,和《十二使徒遺訓》。
而作者群中,有四個屬早期的主教,即羅馬的革利免(約活躍於96年);安提阿的伊格那丟(c35-107);士每拿的坡旅甲(c69-155),及希拉波立的帕皮亞(c60-130)。
他們不知自己會被選為使徒教父,作品亦不是很有系統。絕大部分作品都像新約書信一樣,是因應當時實際的需要而寫成,因此以實用為原則。當他們為教義而著作時,目的是要使教會免因教義分歧而分裂,或喚醒教會注意生活和見證,並且叫教會注意接納正統教義的權威,而不是為發揚教義。
使徒教父認為要解決他們面對的問題,教會一定要忠心守著由使徒傳下來的教導;正是為了這個原因,他們的首務不是另創新境域,而是忠心地執行新約教牧書信的命令,使教會不受流行風俗的影響。
使徒教父介紹
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是指使徒以後大約從主後95-150年間的教會作家。稱作Apostolic只是說他們的教導與使徒(Apostle)的教導吻合,換言之,他們是教會公認能承繼使徒教訓的人。
除了這個共通點外,他們個人以至他們的作品,都沒有什麼相同的特點。第二世紀中葉以後的教父稱為護教士(Apologists),是指針對不同反對與批判的聲音而為基督教辯護的人。 護教士之後,有前尼西亞教父、尼西亞教父(包括四、五世紀的希臘教父,451年的迦克墩會議是教義豐收期)、後尼西亞教父(多為拉丁教父),後尼西亞是教父的顛峰期, 大約到八世紀結束教父年代。之後就是早期教會的最後一個會議,787年尼西亞第二次會議(Council),但是在17世紀以後才稱之為使徒教父。
初代教會的神學著作稱為教父作品,但其作品又不被採納入新約正典(Canon)。教父是闡揚教義、信仰倫理的護教者、教會領袖、主教的尊稱。其重要性在於他們連接使徒時代與大公時代(基督教於9世紀分裂為羅馬教會和希臘教會以前的教會時期)。教父時期到底有多長?是以哪個時期為終結?都沒有定案,其發展階段約略是:門徒
→
使徒
→
使徒教父
→
護教士
→
尼西亞教父
→
神學家。
新約聖經27卷內,除了一卷腓利門書外,其餘26卷 都提到要防備假先知、假師傅,要棄絕各種偏離真理之道的錯誤。在使徒時期的異端只是潛伏的階段,隨著使徒們相繼在逼迫中殉道離世,情形開始轉變,教會一方面要面對外在的逼迫,另一方面要面對內部的分裂。教會內部所面臨的挑戰多屬於順服權柄的問題,以及對耶穌基督恩典真義的誤解,而造成道德與行為上缺乏儆醒的態度。加上教會的領導人物也不及使徒的分量,於是偏離的情形加劇。從當時的一些著作,突顯出兩方面的教導:對教會領袖(主教)的順服;及律法主義式的信仰要求(包括教會禮儀的聖化現象)。
《革利免第一書》第三章
(1)你們既得了上述一切尊榮和豐盛的福氣,正是應了經上的話:“我所愛的,有得吃,有得喝,肥胖,粗壯,光潤,而踢跳不馴”(申三十二15)。
(2)遂由此而生出好勝的心,嫉妒,紛爭,分派,迫害,擾亂,鬥毆,擄掠。
(3)這樣,“卑賤人”起而反對“尊貴的人”(賽三5),無名的人反抗聞名的人,愚蠢的人反抗有智慧的人,“少年人反抗老年人。”(同上)
(4)由此之故,公義與和平就離開你們,人人都不敬畏上帝,對於信德,變成了朦朧,大家都不遵守上帝誡命的規定,也不奉行那值得基督教籍的身份,卻是各人依照自己喪心病狂的情欲而行,又興起了那使“死亡竄入了世界”(所智二24)的邪惡和不潔的妒忌心。
《革利免第一書》第二章
(1)你們從前純乎謙卑,未嘗自驕自矜,願受委屈,而不強人就己,能從“施比受更為有福”(徒廿35)的教訓,只以基督所供給的為足,專心聽受祂的言語,把它們牢記在你們心中,又把祂受難的情狀放在你們的眼前。
(2)所以你們都得了一種深刻而豐富的平安,你們不曾以你們的善行而自滿,於是聖靈充滿澆灌了你們全體。
(3)你們所計畫的,統是聖潔的,並且具有虔篤的自信心,以良善的熱誠,來伸張雙手禱告全能的上帝。求祂施恩赦免你們無意中所犯的罪。
(4)你們日夜以全會的眾弟兄為念,希望神所揀選的人都蒙仁慈憐憫而得救。
(5)你們很誠實而無瑕垢,在彼此之間各不念舊惡。
(6)那時你們看一切結黨與所有分裂教會的事認為可憎,你們又為鄰人的過失而擔憂,看他們的虧德如同你們自己的一樣。
(7)你們不厭在一切行為上仁愛待人,“豫備行各樣的善事。”(多三1)
(8)你們因得榮為天國的良民而受羨拜,而你們亦確在萬事上敬畏上帝。主的誡命和訓令都“刻在你們的心版上。”(箴七3)。
訂閱:
意見 (Atom)
Rowan Williams 的著作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
1952 年 7 月 15 日,當亞瑟·沃金頓·賓克( Arthur Walkington Pink )在外赫布理群島的斯多諾威去世的時候,除了一小個朋友圈子和他的月刊雜志《聖經學習》的讀者以外,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他的逝去。他曾經在四個國家住過,並且講道,然而他死的時候,他...
-
他 為 使徒後時期 ( Post-Apostolic Age )的 基督教會 領袖之一,相傳曾接受使徒約翰直接的教導,是 安提阿教會 ( Patriarch of Antioch )第三位 主教 (前兩位分別是使徒彼得與 Evodius )。最終被 羅馬帝國 皇帝投入野獸的...
-
伯爾拿(逝世於主後一一五三年)根據宗教體驗,創立一種以基督為中心的救恩體系。該體系以神秘的神歡為終點。 十字軍為西方世界重新發現這位為人的耶穌。伯爾拿對這位為人的耶穌頗感興趣,而對形而上學的,羅戈斯的、聖禮上的基督不感興趣。他根據雅歌寫了八十六篇講...
-
衛斯理約翰所推動的復興運動,在英國造成廣泛的影響。但是,福音主義運動卻非完全由衛斯理約翰個人主導,而是在許多奮興佈道者的努力下,配合為數更眾的自發性讀經和祈禱連動而產生的。此時期不少牧者與信徒受福音主義薰陶,成為福音派。 1785年,英國國教一萬六千名教士中,...
-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
-
《基督榮耀的身體》( The Glorious Body of Christ )是 R. B. Kuiper (魯本 · 約翰 · 凱波爾)於 20 世紀中葉撰寫的教會論經典之作,是改革宗傳統中 最具代表性的通俗神學著作之一 ,也被譽為「面向平信徒與牧者的改革宗教...
-
加爾文在其《基督教要義》中寫道:「凡認洗禮只不過是一種在眾人面前宣告宗教信仰的人,那他還沒有真正摸到洗禮的意義。」 他說,洗禮這恩賜包括有赦罪的應許、治死肉體、賜給屬靈的生命和有分於基督等。加爾文說,在他一生當中,曾有一段時間不懂也不信洗禮所帶來的應許。...
-
德國及瑞士的人物 , 英國人物 , 美洲人物 , 荷蘭人物 , 丹麥人物 , ...
-
馬丁路德講過一句話:『勇敢地犯罪吧!』 這句話會讓人誤解,以為馬丁路德鼓勵人放縱情慾去犯罪。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並非如此,是因為路德之個性強烈,語不驚人誓不休。這句話之意思是要人勇敢的接受我是個罪人之事實,並且也接受上帝願意接納我這個罪人。 ...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