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背景
- 地緣背景:16世紀中期,低地國(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仍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宗教上是嚴格的天主教國度。
- 改革運動:馬丁‧路德與約翰‧加爾文的思想傳入後,加爾文主義在低地國逐漸興起。
- 迫害環境: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下令嚴厲鎮壓「異端」,許多改革宗信徒被捕、處決。改革者急需一份文件,清楚說明他們並非無政府的革命黨,而是純粹為了信仰的緣故。
2. 作者與起草過程
- 主要作者:圭多‧德‧布雷(Guido de Brès, 1522–1567)
- 出生於低地國,受加爾文主義影響。
- 成為流亡傳道人,致力於牧養受逼迫的信徒。
- 起草年份:1561年左右完成。
- 靈感來源:部分結構和內容借鑑了 加爾文的《日內瓦信仰問答》 與法國胡格諾派的信條。
3. 信條的目的
- 向西班牙當局澄清立場:信條隨附一封信,獻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表明改革宗信徒並非叛亂分子,而是願意順服合法政權,只求能按照聖經敬拜上帝。
- 教義的統一:幫助散居於低地國的改革宗群體在逼迫中堅守同一信仰。
- 反駁羅馬天主教指控:澄清關於聖經權威、聖禮、教會本質等議題上的誤解。
4. 內容特色
- 共 37條,涵蓋核心教義:
- 聖經的權威與完備性。
- 三一上帝與基督論。
- 教會的本質與標誌(真道的傳講、聖禮的施行、教會紀律)。
- 聖禮(僅承認洗禮與聖餐)。
- 政府的設立與基督徒的順服(強調非革命性)。
- 語氣:溫和而堅定,兼具神學深度與牧養安慰。
5. 傳播與影響
- 1562:在低地國秘密印刷與分發,迅速流傳於改革宗群體中。
- 1567:德‧布雷被捕,殉道前仍堅定維護信條內容。
- 1566–1618:信條逐漸被荷蘭各地教會接納,成為共同信仰告白。
- 1618–1619 多特會議:與《海德堡要理問答》、《多特信經》一起,被正式確認為荷蘭改革宗的「三大信條」(Three Forms of Unity)。
✨ 總結
《比利時信條》的建立,是在迫害環境下的 信仰見證與護教文獻:
- 作者德‧布雷以殉道者的身分,將信條與生命連結起來,賦予它強烈的見證力量。
- 它不僅是教義綱要,更是改革宗群體在苦難中表達忠誠與希望的文獻。
- 直到今日,它仍是荷蘭改革宗及相關教會(如北美基督改革宗教會、加拿大改革宗教會)的核心信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