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杜嘉德之福建宣教

  

    18553月,25歲的杜嘉德與賓威廉牧師(Rev. William C. Burns)一道,搭乘“挑戰者號”(Challenger)輪船離開英國,前往中國。賓威廉是英國長老會派赴中國宣教的第一位傳教士,當時適逢他回英國休假期滿,再度赴華時得與杜嘉德同行,一路上杜嘉德從這位宣教前輩身上受益匪淺。他先經香港,再轉上海,最後於6月抵達廈門。原駐廈門的英國傳教士仁信牧師(Rev. James Johnson)因病剛剛于幾周前離開,所以,杜嘉德孤身一人,開始了在閩南地區的宣教生涯。

    當時廈門作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已經有相當一批外國傳教士在那裡從事宣教工作。據唐·麥吉利夫雷(Donald MacGillivray)所著《基督教在華宣教一百年:1807-1907》記載:早在18422月,美國歸正宗教會(The Reformed [Dutch] Church in American)的雅裨理牧師(Rev. David Abeel),首先從廣東來到廈門鼓浪嶼宣教;同年,美國聖公會(The American Church Mission)的文惠廉牧師(Rev. William Jones Boone)也來到廈門。此後,美國北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S.A.[North])的赫本博士(Dr. Hepburn, 1843年)、約翰·盧壹牧師(Revs. John Lloyd1844年)和休·布朗(Hugh A. Brown1845年);英國倫敦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施約翰兄弟倆(Rev. A. and J. Stronach1844年);英國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的賓威廉牧師(Rev. W. C. Burns1847年);美部會(A.B.C.F.M.)的史蒂芬·詹森牧師(Rev. Stephen Johnson1847年),以及美國女公會(Woman’s Union Missionary Society of America)的阿德蓮絲小姐(Miss Adriance1863年)等傳教士,先後來到廈門和鼓浪嶼,開展宣教事工。總之,當杜嘉德到達廈門時,廈門及其周邊地區,已有各個差會所設的25個傳教站,信徒總共有二、三百人之眾。

    英國長老會的宣教事工在賓威廉和仁信等牧師的努力下,已經取得一些進展。1851年在廈門建起了一個小禮拜堂;到1854年時,才有兩個中國人加入教會,一個名叫陳泉,原是位算命先生;另一位名叫鐵泉,原是個士兵。

    杜嘉德剛到廈門宣教時,最大的問題是語言障礙。在其1855101日從廈門發出的一封信中,他寫道:“我已經參加過好幾次用華語舉行的崇拜,我現在能聽懂一點點了,雖然也只有一點點。”除了語言外,他還要努力適應在中國的社會環境,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難:愚昧、骯髒、落後的教育和醫療衛生;鴉片、小腳、迷信和偶像崇拜;對女性的壓迫和歧視,來自官府的殘酷鎮壓,以及東西方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等等。但由於他在語言方面頗有天賦,又肯下苦功學習,所以他很快就能流利地講說廈門話。加之他年輕,肯吃苦,很快就可以獨當一面,牧養教會,教導學生,編寫書籍,每天十分忙碌。他經常不畏寒暑外出旅行佈道,有時乘著月夜趕路,動輒數十裡。不久,他把宣教工作拓展到廈門以西20英里外的白沙(今漳州龍海港尾鎮白沙村),期間經歷許多艱辛。在其1856725日寫給母親的信中,他描述了一段遇險經歷:“我親愛的母親:…… 616 清晨,狂風暴雨最猛烈的時候,我們的船正拋錨在白沙下游、南溪上的一個小河灣裡。我把自己蜷成一團,儘量舒服地躺在艙底。福音船被錨牢牢固定,船艙也還算安全,但是風雨卻把大量的水灌進艙內。彼時,狂風肆虐,大雨如注,我只能將我的心託付給掌管著驚濤駭浪的上帝……。”

    杜嘉德的辛勤付出,終於有了收穫。1857年,一座寬敞、明亮的小禮拜堂在白沙建成,教徒遂日漸增多。但挑戰也接踵而至,用杜嘉德的話說:“上帝之手,決定用疾病、死亡和迫害,來考驗白沙本地的信徒”。從185810月起,一名信徒因吸食鴉片而被停職;第二個人因崇拜偶像而受到同樣的處分;而第三個人則乾脆背叛了教會。此外,至少還有9個信徒,因遭受迫害而不得不遷居外地。這些事令杜嘉德既傷心又沮喪。幸好賓威廉牧師從汕頭及時來到廈門,幫助杜嘉德渡過了難關。在其18581217日寫給母親的信中,杜嘉德提及此事:“最親愛的母親:在這個諸事繁忙之年即將過去之時,再次為您祝福。十天后就是我的生日,而我明天就要出發前往漳州。我祈望能得到主的恩賜,指引我前行的步伐……。上周,我有五天時間與賓威廉先生在一起,他仍然在這兒。我不能告訴你我有多傷心,因為沒有其他人來幫助我們。”

    雖然那時杜嘉德還年輕,但僅幾年時間,他的容貌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蒼老得多。他的勤奮、能力和品德,受到傳教士同伴的交口稱讚,公認他是一位“智慧、慷慨、善良和有技巧”的人。有一位傳教士寫道:“他性格中最令人愉快的是他樂於助人,尤其是幫助年輕人的品德。他常常用祝福和鼓勵的話來激勵年輕人,並幫他們解決問題。”

    1856年,杜嘉德看到安海鎮“據興、泉、永出口要津”,“欲入內地非從安海不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遂萌發了去安海宣教的想法,並從廈門親乘“福音船”前往安海佈道。據《安海教會150專刊》記載:“福音初入安海,當地士紳極力抵制。起初禁止民眾租賃房屋給牧師,繼而禁止民眾與之交往,終且揚沙擲石,甚至全鎮二十四境士紳演戲宣示公禁、阻止傳道。儘管阻力重重,杜嘉德牧師還是忍辱負重,鍥而不捨地進行傳播福音,終於在咸德境向黃姓居地租得一房舍作為講堂,後因數次被人縱火搗毀而遷租玄壇宮後蔡宅書塾。至1860年才有鄭爽(安海更夫鴉片仙)、其弟鄭垣及施洗、吳江、陳強(戲班吹手)等貧寒者蒙聖靈感化,相繼受洗,同心歸主。鄭爽後來終身事主,歷任執事、長老及傳道。當時,信徒雖然寥若晨星,但是星星之光,普照他人。福音在安海傳播,雖遭受種種攔阻,但靠著神的大能,終於在安海紮下了根,建立了泉州地區第一個堂會(繼廈門新街堂,為閩南的第二個堂會),並以此為據點,於1866年將福音傳入泉州,後又發展到安溪、永春、南安和德化等地。”此外,杜嘉德還在漳州、龍海等地宣教,為福音在漳州地區的傳播打下了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