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威廉克里小傳

沒有學位,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錢財和當權的朋友。出身貧苦的鞋匠學徒,竟把聖經翻譯成二十多種語文,並成為近代宣道的先鋒。他的名言:"望神行大事,為神作大事”,擴大了基督徒的遠象。
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 1761-1834)於1761年八月十七日生於英國保羅司浦 (Paulerspury, Northamptonshire),十四歲時,去作鞋匠學徒。十八歲那年,有一天,他在外面商店使用一枚假幣,被人發現,回來後心甚不安。有個同事的青年,看出他心中的不安,把福音介紹給他。他在神面前禱告認罪,悔改重生了。
克里感到把福音真光照進黑暗的負擔。他在寢室的壁上,懸挂一幅世界地圖,天天為了失喪的靈魂禱告。這個小人物的心,擴展到廣大的世界。同時,照著神所給他的異象,積極準備自己。神給他語文恩賜,克里著心研究,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並義大利文和荷蘭文。 他從1783年,就是浸禮會的會友;1787年,被按立為家鄉附近一教會的牧師,仍然兼作製鞋業。但他早已預備好福音的鞋了。
1789年,克里受聘任萊斯特(Leicester)浸信會牧師。三年後,發表基督徒應盡力傳福音使外邦人歸正。那年,教會的年會在North Hamptonshire舉行,他在會中分發,並向大會提議討論"大使命”。當時的大會主席John C Ryland 當眾教訓他說:"年輕人,坐下!當神要叫外邦人悔改時,祂知道怎樣去作,用不著你我操心。”
不 過,克里並沒有長久安坐不動。他進一步聯合十二位教牧,組成英國浸禮會宣道協會,會員繳納會費,支援國外宣教工作。在那年五月三十日,克里宣講了一篇劃時 代的資訊,經文取自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2至3節: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 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

1793年,新差會派遣克里和多馬(John Thomas)醫生,到印度加爾各答。
次年,克里請求退出宣教士名單,因他受任Mudnabati藍靛製作廠的監督,在經濟上自給。他講道,教導,並開始翻譯聖經成孟加拉文。他的宣教異象,和英國的政策不能合轍,被迫離開英國殖民地地區;克里挈家遷移到近加爾各答的丹麥社區塞蘭坡(Serampur)。
1799 年,馬士曼 (Joshua Marshman,1768-1837), 和華德(William Ward, 1769-1823)等到印度與克里同工。馬士曼出身織布工人,也是語文學者,後來成為更正教第一本中文聖經的翻譯者(1822年出版)。因為英浸宣會支 援的經費有限,馬士曼夫婦創立了三所學校,其中二所教導歐洲人子弟,一所為印度兒童。克里則在威廉堡大學 (Fort William College) 教授東方語文,繼續三十年;以所得薪資,加上馬士曼收的學費,後來發展了二十六個教會,一百二十六所學校,學生達一萬餘名。華德學過印刷及新聞,後奉獻勤 修神學,參與宣道事工;是傑出的印刷者。三人同心合意,配搭洽當,是最理想的團隊,稱為"塞蘭坡三子”(Serampore Trio), 組成了獨立宣道會,並設有印刷廠,印發聖經及書籍。英國政治家,國會議員兼人權運動者衛博福(William Wilberforce)稱之為"英國的殊榮”。
克里把聖經譯為孟加拉文(Bengali),北印度文(Hindi),梵文(Sanskrit),阿薩姆文(Assamese),及Oriya, Marthi語文。並將部分聖經譯成其他二十九種語文及方言,又編訂六種不同語文的文法及字典。加上與馬士曼合譯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種聖經譯本。他們也把印度文學中的史詩,和中國古典文學,譯英文介紹給西方。
1800 年,第一個印度教徒,受浸成為基督徒。 克里不僅自己傳福音,更鼓勵印度信徒作宣教士;這在當時是嶄新的宣教戰略觀念。為了促進文化和社會福利,他首創印度的醫藥宣教事工,儲蓄銀行,並神學院, 女童學校,和孟加拉文報紙。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所,造紙廠,和蒸氣火車。他也翻譯西方的農業及園藝書籍介紹到印度,並推廣農業改良試驗;於 1820年,成立了印度農藝學會。
他關心社會問題。印度有個傳統的惡俗,就是把寡婦用火燒死,給亡夫殉葬,稱為"蘇替”(Suttee, 梵文作Sati);克里深深恨惡,以為是極不人道。他得到了印度"大聖人”泰戈爾(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 諾貝爾文學獎詩人泰戈爾的父親)的支援,1829年,正式禁除了這惡俗。
1834年六月九日,維廉克里服事了遠方的人四十二年後,在印度塞蘭坡逝世。
他的宣教行動,激勵後來宣教差會相繼建立。他也編寫了孟加拉文字典及文法書,被尊為"孟加拉文之父”,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於1913年,成為第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亞洲人; 他的得獎作品是詩祭(Gitanjali),是用孟加拉文寫成,後來自己譯為英文。
這 位印度的使徒維廉克里,為了遵行主的"大使命”,作近代宣教的先鋒,把一生奉獻給遙遠神秘的印度次大陸。環境是那麼困難,成就是那麼大,更喚醒了教會,注 意從事宣教運動,所結累代的果子,無法數計。在他長臥之處的墓碑上,卻寫著:貧窮,可憐,無助的小蟲,我落在主慈愛的臂抱中。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