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學位,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錢財和當權的朋友。出身貧苦的鞋匠學徒,竟把聖經翻譯成二十多種語文,並成為近代宣道的先鋒。他的名言:"望神行大事,為神作大事”,擴大了基督徒的遠象。
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 1761-1834)於1761年八月十七日生於英國保羅司浦 (Paulerspury,
Northamptonshire),十四歲時,去作鞋匠學徒。十八歲那年,有一天,他在外面商店使用一枚假幣,被人發現,回來後心甚不安。有個同事的青年,看出他心中的不安,把福音介紹給他。他在神面前禱告認罪,悔改重生了。
克里感到把福音真光照進黑暗的負擔。他在寢室的壁上,懸挂一幅世界地圖,天天為了失喪的靈魂禱告。這個小人物的心,擴展到廣大的世界。同時,照著神所給他的異象,積極準備自己。神給他語文恩賜,克里著心研究,精通拉丁文,希臘文,希伯來文,並義大利文和荷蘭文。
他從1783年,就是浸禮會的會友;1787年,被按立為家鄉附近一教會的牧師,仍然兼作製鞋業。但他早已預備好福音的鞋了。
1789年,克里受聘任萊斯特(Leicester)浸信會牧師。三年後,發表基督徒應盡力傳福音使外邦人歸正。那年,教會的年會在North
Hamptonshire舉行,他在會中分發,並向大會提議討論"大使命”。當時的大會主席John C Ryland
當眾教訓他說:"年輕人,坐下!當神要叫外邦人悔改時,祂知道怎樣去作,用不著你我操心。”
不
過,克里並沒有長久安坐不動。他進一步聯合十二位教牧,組成英國浸禮會宣道協會,會員繳納會費,支援國外宣教工作。在那年五月三十日,克里宣講了一篇劃時
代的資訊,經文取自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2至3節: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
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
1793年,新差會派遣克里和多馬(John Thomas)醫生,到印度加爾各答。
次年,克里請求退出宣教士名單,因他受任Mudnabati藍靛製作廠的監督,在經濟上自給。他講道,教導,並開始翻譯聖經成孟加拉文。他的宣教異象,和英國的政策不能合轍,被迫離開英國殖民地地區;克里挈家遷移到近加爾各答的丹麥社區塞蘭坡(Serampur)。
1799
年,馬士曼 (Joshua Marshman,1768-1837), 和華德(William Ward,
1769-1823)等到印度與克里同工。馬士曼出身織布工人,也是語文學者,後來成為更正教第一本中文聖經的翻譯者(1822年出版)。因為英浸宣會支
援的經費有限,馬士曼夫婦創立了三所學校,其中二所教導歐洲人子弟,一所為印度兒童。克里則在威廉堡大學 (Fort William
College)
教授東方語文,繼續三十年;以所得薪資,加上馬士曼收的學費,後來發展了二十六個教會,一百二十六所學校,學生達一萬餘名。華德學過印刷及新聞,後奉獻勤
修神學,參與宣道事工;是傑出的印刷者。三人同心合意,配搭洽當,是最理想的團隊,稱為"塞蘭坡三子”(Serampore Trio),
組成了獨立宣道會,並設有印刷廠,印發聖經及書籍。英國政治家,國會議員兼人權運動者衛博福(William
Wilberforce)稱之為"英國的殊榮”。
克里把聖經譯為孟加拉文(Bengali),北印度文(Hindi),梵文(Sanskrit),阿薩姆文(Assamese),及Oriya,
Marthi語文。並將部分聖經譯成其他二十九種語文及方言,又編訂六種不同語文的文法及字典。加上與馬士曼合譯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種聖經譯本。他們也把印度文學中的史詩,和中國古典文學,譯英文介紹給西方。
1800
年,第一個印度教徒,受浸成為基督徒。
克里不僅自己傳福音,更鼓勵印度信徒作宣教士;這在當時是嶄新的宣教戰略觀念。為了促進文化和社會福利,他首創印度的醫藥宣教事工,儲蓄銀行,並神學院,
女童學校,和孟加拉文報紙。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現代印刷所,造紙廠,和蒸氣火車。他也翻譯西方的農業及園藝書籍介紹到印度,並推廣農業改良試驗;於
1820年,成立了印度農藝學會。
他關心社會問題。印度有個傳統的惡俗,就是把寡婦用火燒死,給亡夫殉葬,稱為"蘇替”(Suttee,
梵文作Sati);克里深深恨惡,以為是極不人道。他得到了印度"大聖人”泰戈爾(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 諾貝爾文學獎詩人泰戈爾的父親)的支援,1829年,正式禁除了這惡俗。
1834年六月九日,維廉克里服事了遠方的人四十二年後,在印度塞蘭坡逝世。
他的宣教行動,激勵後來宣教差會相繼建立。他也編寫了孟加拉文字典及文法書,被尊為"孟加拉文之父”,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印度的大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於1913年,成為第一個得諾貝爾獎的亞洲人;
他的得獎作品是詩祭(Gitanjali),是用孟加拉文寫成,後來自己譯為英文。
這
位印度的使徒維廉克里,為了遵行主的"大使命”,作近代宣教的先鋒,把一生奉獻給遙遠神秘的印度次大陸。環境是那麼困難,成就是那麼大,更喚醒了教會,注
意從事宣教運動,所結累代的果子,無法數計。在他長臥之處的墓碑上,卻寫著:貧窮,可憐,無助的小蟲,我落在主慈愛的臂抱中。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馬偕宣教與福音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
✨ 一、什麼是福音本色化( Contextualization )? 福音本色化 = 讓福音「道成肉身」地進入一個文化,使人以本地的語言、符號、習慣理解福音。 其神學根基來自耶穌: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 1:14 ) 這節經文本身...
-
一 . 引 言 「 死 亡 」 , 是 忌 諱 ? 是 悲 哀 ? 是 依 依 ? 是 釋 放 ? 是 戰 慄 ? 還 是 咒 詛 ? 歷 來 死 亡 牽 動 人 至 深 的 情 , 叫 人 不 能 自 己 。 信 仰 下 的 死 亡 觀 又 如 何 ? 本 文 嘗 試...
-
威廉斯的靈修思想,兼具教父神祕傳統、安立甘禮儀敬虔與現代倫理關懷。 他不是抽象的學者,而是一位引導人「在祈禱中思考、在世界中活出上帝臨在」的牧者。 以下是他靈修神學的 五大主題與對應經文表 ,每一主題都包含: 📖 核心經文 | 💡 靈修主旨 | ...
-
荷蘭宗教改革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改革思想的傳入( 1520–1540s ) 路德與慈運理的著作透過印刷與商業網絡傳入低地國。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以人文主義批判教會腐敗,間接為改革運動鋪路。 初期信徒多為城市工匠、商人及部分貴族。天主教...
-
性情優柔寡斷 , 返回加帕多家後,貴格利在不大情願下受按為長老,目的是幫助他作主教的年老父親。 其講道篇( Oration II ),被譽為教牧神學經典作。貴格利後來又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被推為主教。貴格利有辯才深為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346...
-
在教會歷史上, 7 月 22 日 是一個具有 聖徒紀念 意義的重要日子,最著名的事件如下: 🌸 抹大拉的馬利亞紀念日( Feast of Saint Mary Magdalene )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和部分東方教會 於 7 月 22...
-
誰是巴文克? , 認識巴文克 , 巴文克思想中的自然法 , 巴文克思想中的兩國論 , 真的有「兩個巴文克」嗎? , 巴文克的神學精神 , 巴文克的聖經論 ,
-
魯本 · 約翰 · 凱波爾( Rienk Bouke Kuiper, 1886–1966 )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荷裔美籍歸正宗神學家與教育家,他以堅守改革宗傳統、熱心護教和教學熱忱而聞名。 一、生平背景 出生與教育 :凱波爾 1886 年出生于荷蘭,後隨家人...
-
北部台灣宣教之父( 1872–1901 ) 台灣牙醫學與醫療宣教先鋒 本色化宣教典範( Incarnational Mission ) ✨ 一、呼召與背景(出發前) 1844 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 從小感受上帝呼召,要對「遠方的異文化民族...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向上帝求大事,為上帝作大事」是威廉 • 克理的座右銘。這個要求很高,但若是從這目標中減少一些,他的服事就可能變成微不足道了。 1801 年,克理在抵達印度 8 年後,完成了第一版孟加拉語新約聖經,同時成為加爾各答一所學校的語言老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