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福音帶到遙遠東方古老中國的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1782年一月五日,生在布勒古林(Buller’s Green),
英國北邊近蘇格蘭的一個村鎮。父母是蘇格蘭長老會的信徒,所以他在基督教信仰熏陶下長大;年十二歲時,即能背誦詩篇第一百十九篇。早年作過鞋匠學徒,在十五歲時,悔改重生,接受了耶穌為救主。他進入奧克斯屯學院(Hoxton
College),學習神學,天文,醫學,並初步學習中文。
1807 年,倫敦宣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按立授馬禮遜牧職,差他往中國宣道。那時候的中國,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嚴禁外人居住,傳福音更不必說。到這樣一個遙遠帶有神秘色彩的地
方,最理想該是至少二人結伴同往;但沒有別人肯去,馬禮遜只得孤身登船。另一個問題,是找不到航海的船肯帶他去那裏。他只得先橫渡大西洋,繞南美洲到美
國,然後轉往中國。航程既長,行船又苦;那年一月八日離岸啟航,到九月七日才抵達廣州,歷時八個月!
到
了廣州,卻不能進行傳教。因為他通曉中國語文,就於1809年,接受東印度公司譯員的身分,才得合法居留。
不過那時的中國政府,不准華人教授洋人華文,違者處死,更嚴禁向華人傳福音;英國當局,也攔阻他傳道。當時,受聘教授他華文的老師,常身懷毒藥,預備被察
覺時,即服毒自盡,免得身受酷刑。在這樣的環境下,馬禮遜不能不認真苦學。同時,他進行翻譯聖經為中文的工作。1811年,首先譯成出版的,是使徒行傳;
想見他是追慕使徒受苦傳福音的腳蹤,更可解決所面對的宣道問題,也可以勉勵自己;華人同工,也必然受到感動。那時,還沒有中文活字版印刷,刊印書籍需刻木
版;在1812年,
清政府再頒禁令:"凡刻印基督教書籍者處死。”因此,馬禮遜的譯經與刊印工作,是冒極大的危險,必須秘密進行。雖然在困難之中,1813年,中文新約聖經
出版。
馬 禮遜在1807年,同瑪麗(Mary
Morton)結婚;但新婚夫人不獲准居住廣州,只得居住澳門;夫婦分居異地,馬禮遜需要往返奔波,甚少家庭之樂。他們第一個兒子夭折,竟然沒有葬身之
地:當地華人不准他埋葬;英國在澳門沒有墓地;經過了許多交涉,才得以在澳門北一個小山上,安葬小小的軀體。1815年,
馬禮遜夫人因為一家水土不服,挈年幼的兒女返回英國;留下了馬禮遜孤身一人,繼續艱苦奮鬥。
1812
年,倫敦差會才派米憐(William Milne,
1785-1822)來華協助馬禮遜。米憐是蘇格蘭人,1813年,到了澳門,因為他是傳更正教,不見容於葡萄牙政府,被逐出境,而繼往廣州。米憐在那
裏,分發福音單張及小冊,也學習中國語文。他幫助馬禮遜譯經。兩年後,在馬來亞的馬六甲,設立了一座印刷所,印行了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
(The Indo-Chinese Gleaner)。馬禮遜和米憐,並於1818年創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宗旨是"教導華人青年英文,並向他們傳播基督教信仰,並教導宣教士等華文”。由米憐擔任校長。可惜,米憐於四年後期逝世。他們二人合作
翻譯成的全部新舊約聖經,則於1824年出版, 成為更正教的第二本中文譯本聖經 (只比馬士曼Joshua Marshman譯本,
1822年在印度出版遲約二年)。
馬禮遜也出版了中文文法及中英字典。成為當時在華洋人學中文必備的書。他也編譯了第一本聖詩集,名為養心神詩,只有27頁,於1818年出版。
宣教士們先後出版了四種同一名字的聖詩, 最晚的為1857年,可見當時對聖詩功能的認識。1820年,
馬禮遜夫人帶著小兒女從英國返澳門,正可重享相聚的快樂;但因染霍亂症,遽然逝世。而他的同工米憐,也於是1822年病故。馬禮遜傷痛的心情,可想而知。
1824
年, 馬禮遜首次回到英國休假,應邀在各地講道,宣揚在華傳教工作,得到故鄉人士熱烈歡迎,聲名大噪。得英王喬治四世(Geprge IV,
1762-1830)召見,他呈贈所譯的中文聖經。二年後,返回中國的時候,帶著新婚的續弦妻子伊莉莎白(Elizabeth
Armstrong)同行。他們又生了四名兒女。1833年馬禮遜夫人留下大的兒子伴同父親,帶著前妻的女兒和自己生的四名幼年兒女,返英國居住;那也是
他們的永別,此生未能在地上再見面。馬禮遜繼續努力事奉,一生為在華宣教工作立下根基,讓後人在上面建造。
馬
禮遜的第一個果子,名叫蔡高,成為首先承認主名的華人基督徒。協助印刷聖經的,有一名刻木版的工人名叫梁發。他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清廷的禁令,成為最早
期信徒之一,後來並作了第一位被按立的華人牧師。馬禮遜在華傳道二十七年,只見到十人受洗歸主,但每一個果子都是誠實堅貞。
1834年八月一日, 馬禮遜病逝於廣州,年僅五十二歲。
三年之後,
1837年,
一位宣教士,手裏拿著梁發所寫的勸世良言,分發給廣州考場的考生。其中一份到了屢次落第的洪秀全手上。後來,到1843年,第四次赴試失敗,他才拿來細讀,加上自己的意見,用來倡導太平天國革命,侵擾及於二十省,延續十五年,幾乎傾覆了滿清皇朝。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馬偕宣教與福音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
✨ 一、什麼是福音本色化( Contextualization )? 福音本色化 = 讓福音「道成肉身」地進入一個文化,使人以本地的語言、符號、習慣理解福音。 其神學根基來自耶穌: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 1:14 ) 這節經文本身...
-
一 . 引 言 「 死 亡 」 , 是 忌 諱 ? 是 悲 哀 ? 是 依 依 ? 是 釋 放 ? 是 戰 慄 ? 還 是 咒 詛 ? 歷 來 死 亡 牽 動 人 至 深 的 情 , 叫 人 不 能 自 己 。 信 仰 下 的 死 亡 觀 又 如 何 ? 本 文 嘗 試...
-
威廉斯的靈修思想,兼具教父神祕傳統、安立甘禮儀敬虔與現代倫理關懷。 他不是抽象的學者,而是一位引導人「在祈禱中思考、在世界中活出上帝臨在」的牧者。 以下是他靈修神學的 五大主題與對應經文表 ,每一主題都包含: 📖 核心經文 | 💡 靈修主旨 | ...
-
荷蘭宗教改革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改革思想的傳入( 1520–1540s ) 路德與慈運理的著作透過印刷與商業網絡傳入低地國。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以人文主義批判教會腐敗,間接為改革運動鋪路。 初期信徒多為城市工匠、商人及部分貴族。天主教...
-
性情優柔寡斷 , 返回加帕多家後,貴格利在不大情願下受按為長老,目的是幫助他作主教的年老父親。 其講道篇( Oration II ),被譽為教牧神學經典作。貴格利後來又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被推為主教。貴格利有辯才深為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346...
-
在教會歷史上, 7 月 22 日 是一個具有 聖徒紀念 意義的重要日子,最著名的事件如下: 🌸 抹大拉的馬利亞紀念日( Feast of Saint Mary Magdalene )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和部分東方教會 於 7 月 22...
-
誰是巴文克? , 認識巴文克 , 巴文克思想中的自然法 , 巴文克思想中的兩國論 , 真的有「兩個巴文克」嗎? , 巴文克的神學精神 , 巴文克的聖經論 ,
-
魯本 · 約翰 · 凱波爾( Rienk Bouke Kuiper, 1886–1966 )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荷裔美籍歸正宗神學家與教育家,他以堅守改革宗傳統、熱心護教和教學熱忱而聞名。 一、生平背景 出生與教育 :凱波爾 1886 年出生于荷蘭,後隨家人...
-
北部台灣宣教之父( 1872–1901 ) 台灣牙醫學與醫療宣教先鋒 本色化宣教典範( Incarnational Mission ) ✨ 一、呼召與背景(出發前) 1844 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 從小感受上帝呼召,要對「遠方的異文化民族...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向上帝求大事,為上帝作大事」是威廉 • 克理的座右銘。這個要求很高,但若是從這目標中減少一些,他的服事就可能變成微不足道了。 1801 年,克理在抵達印度 8 年後,完成了第一版孟加拉語新約聖經,同時成為加爾各答一所學校的語言老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