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愛德華時代的宗教改革作為

 

 

愛德華六世 (Edward VI, 1547–1553) 時代的宗教改革重點。這段時期雖然短暫(僅 6 年),但卻是英國宗教改革中最「新教化」的階段,也是推動英格蘭由「政治分離」走向「神學改革」的關鍵。

1. 改革推動的背景

  • 愛德華六世繼位時只有 9 歲,由攝政委員會(主要是薩默塞特公爵和後來的諾森伯蘭公爵)實際掌權。
  • 攝政者多受新教思想影響,特別是 加爾文主義和茨溫利派,因此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

2. 禮儀與教義改革

  • 1549 年《公禱書》 (Book of Common Prayer, Cranmer 編纂)
    • 首次將禮拜儀式用英文而非拉丁文。
    • 聖餐理解仍較接近路德宗的「靈性同在」。
  • 1552 年第二版《公禱書》
    • 更加傾向加爾文派,否定基督在聖餐中的任何「實在臨在」。
    • 禮儀更簡化,聖像、祭壇裝飾被清除。

3. 聖經與講道

  • 強調聖經權威:要求公開宣講聖經,用英文閱讀經文。
  • 推廣講道:鼓勵牧師以講道取代繁複禮儀,體現改革宗特色。

4. 教會制度與財產

  • 修道院已在亨利八世時期解散,此時進一步打擊 聖像與傳統儀式
  • 教會財產繼續流入王室或貴族手中。

5. 宗教信條

  • 《四十二條信綱》 (Forty-Two Articles, 1553)
    • 由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蘭麥起草,帶有強烈的加爾文主義色彩(如「預定論」)。
    • 成為後來伊莉莎白一世的 《三十九條信綱》 的前身。

6. 影響與局限

  • 影響:愛德華時代是英國新教化最深入的時刻,將英國教會從「外在分離」推向「內在改革」。
  • 局限:因愛德華早逝(僅 15 歲),其改革未能完全穩固。繼位的瑪麗一世立即恢復天主教,導致許多改革者殉道或流亡歐洲。

🎯 總結

愛德華六世的宗教改革,標誌著 英格蘭宗教從王權驅動神學改革驅動 的轉折點。

  • 如果說 亨利八世的改革是「政治斷絕羅馬」,那麼 愛德華六世的改革就是「教義走向新教」
  • 這為後來伊莉莎白一世的折衷式「聖公會」奠定了神學與禮儀的基礎。

英國宗教改革年表圖表

 

 

時間

君主

事件

宗教走向

1534

亨利八世

《至尊法案》:英王取代教宗成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與羅馬決裂;解散修道院

天主教外形 + 王權主導

1547–1553

愛德華六世

推動新教改革:《公禱書》(1549, 1552) • 簡化禮儀,反對聖像加爾文主義色彩增強

向新教靠攏

1553–1558

瑪麗一世

恢復天主教:重建與羅馬的聯繫迫害新教徒(克蘭麥被燒死)

回歸天主教

1559

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宗教和解」:《至尊法案》 (1559) • 《統一法案》 (1559),強制《公禱書》保留聖職制度,但神學上偏新教

聖公會(中道路線)


🎯 特點

  • 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像馬丁路德或加爾文由神學辯論帶動,而是由君王主導。
  • 政治 + 宗教交織:亨利八世以王權為主因,愛德華六世與瑪麗一世則走向宗教極端,最後由伊莉莎白折衷。
  • 結果:形成了聖公會(Anglicanism),兼具天主教的禮儀莊嚴與新教的神學核心。

 

英國宗教改革的過程

 

 

英國宗教改革的過程並不像德國或瑞士那樣由神學辯論直接推動,而是由政治、宗教與社會多重因素交織而成。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亨利八世的斷絕與羅馬的關係 (1530s)

  • 起初並非出於神學原因,而是因亨利八世想廢除與凱瑟琳的婚姻,但教宗拒絕批准。
  • 1534 年《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 宣告英王為「英格蘭教會唯一的最高首領」,正式脫離羅馬教廷。
  • 宗教改革初期,教義仍接近天主教,但修道院被解散,教會財產歸王室所有。

2. 愛德華六世的清教改革 (1547–1553)

  • 在新教顧問影響下,推行更明顯的路德宗與加爾文主義改革。
  • 推出《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改變禮儀和聖餐觀。
  • 禁止聖像、簡化禮儀,朝向新教化。

3. 瑪麗一世的復天主教 (1553–1558)

  • 瑪麗為堅定的天主教徒,恢復與羅馬的關係。
  • 迫害新教徒(著名如克蘭麥大主教被焚),因此有「血腥瑪麗」之稱。
  • 然而,她的改革時間太短,無法徹底恢復舊秩序。

4. 伊莉莎白一世的「宗教和解」(1559 )

  • 1559 年重新頒布《至尊法案》,確立英王為「英國教會最高統治者」。
  • 《統一法案》(Act of Uniformity) 強制使用修訂版《公禱書》,規定禮拜形式。
  • 在天主教傳統與新教信仰之間取得折衷:保留部分禮儀莊嚴與聖職制度,但神學上傾向新教。
  • 這套「伊莉莎白宗教和解」奠定了聖公會的獨特性——既非全然天主教,也非激進加爾文主義。

5. 之後的發展

  • 17 世紀的清教徒認為改革不夠徹底,要求進一步去除天主教遺留。
  • 這引發內戰與宗教衝突,最後聖公會仍成為英格蘭的國教,而非國際加爾文派或天主教。

📌 總結來說,英國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治與宗教運動:始於亨利八世的王權需求,經歷愛德華六世的新教化與瑪麗一世的復天主教,最終由伊莉莎白一世確立聖公會作為國教,形成了兼具天主教形式與新教信仰的獨特傳統。

 

Rowan Williams 的著作

  Rowan Douglas Williams (羅雲・威廉斯) 不僅是當代安立甘宗最具影響力的大主教之一,更是當代最重要的 靈修神學家、詩人與神秘神學詮釋者 。 他的著作橫跨神學、靈修、文學、社會倫理與詩歌,文字深刻、語言詩意,融合了東方教父的靜觀傳統與西方理性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