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塞珥的第二任妻子是薇布蘭狄絲.羅森布拉特(1504-1564)。在嫁給布塞珥之前,她已經結過三次婚。她這一生總共結過四次婚,守了四次寡,她被稱之為「宗教改革的新娘子」(The Bride of the Reformation)。
薇布蘭狄絲首任丈夫是巴塞爾人文主義者路維克.凱勒爾,婚後兩年,丈夫於1526年過世。1528年,24歲的她帶著所生的女兒再嫁巴塞爾聖馬丁教堂牧師,同時也是大學教授的厄科蘭巴迪(1482-1531),當時厄科蘭巴迪已經45歲,兩人年紀雖然懸殊,但是婚姻很美滿。
厄科蘭巴迪開心地寫信給自己的好友,也同是宗教改革者的卡比托(1478-1541),信中提到:「這是我一向夢寐以求的妻子,除她以外沒有更適合的人。她不愛爭論,長舌與閒蕩,只專心持家。她單純到不懂得驕傲,謹慎到不懂得行惡。」
好景不常,三年後厄科蘭巴迪死於瘟疫,而好友卡比托牧師的妻子也在瘟疫蔓延時過世。於是卡比托在1532年娶了薇布蘭狄絲,這場婚姻維持了十年,直到1541年卡比托因病過世。
這時39歲的薇布蘭狄絲已經生養了九個孩子,其中三個死於瘟疫。沒想到不久,布塞珥的師母伊莉莎白病重,在過世前請求薇布蘭狄絲嫁給布塞珥。因為,像薇布蘭狄絲這種師母型的典範,可遇不可求。也難怪,每當薇布蘭狄絲一守寡,總是有牧者等著娶她。
1542年,布塞珥尊重其妻遺願,很快娶了這位早已在牧師圈中富有賢德之名的師母。雖然有才德的婦人也不少,但似乎在一些考慮再婚的牧者心中,薇布蘭狄絲總是超過一切。
布塞珥在寫給他友人的信中提到薇布蘭狄絲:「我的第二任太太實在沒話說,但她太拘謹、過度小心。她不像我第一任太太那麼有自己的想法,我現在才知道,這種思考的自由是有益而且必要的…我希望自己對新妻子的態度能夠好一點,就像她對我那般。啊,但失去第一個太太真的很痛苦。」
已經39歲的薇布蘭狄絲又生了兩個孩子。他們婚姻甜蜜,從史特拉斯堡到英國劍橋,薇布蘭狄絲信守對伊莉莎白的承諾,一路陪伴著布塞珥走過十年的風霜雪雨,直到他後來因病過世為止,49歲的薇布蘭狄絲四度守寡。
那時年至半百,服事過三位牧者丈夫的薇布蘭狄絲終於不再有其他求婚者。她搬回瑞士巴塞爾,安度餘後十幾年歲月,像個女族長一般受人愛戴景仰,直至1564年因病過世。
曾造訪他們家的友人維爾米格利(Vermigli)如此描述他看到布塞珥的家庭見證:「他們家就像是一所旅館,容納許多因基督之故受到逼迫的難民。我待在他們家的那段時間,看到的都不是負面示範,而是富有啟發性的。」
薇布蘭狄絲是宗教改革時期師母界的傳奇,她不止是牧師心中的師母首選,也是師母們心中的典範。有人稱她為「宗教改革的新娘」不無道理,她曾隨不同的夫婿在瑞士巴塞爾、法國史特拉斯堡,以及英國劍橋參與過改革運動。
隨著不同階段的婚姻,她適應了不同的國家與環境,事奉不同特質的夫婿,生養了許多的兒女,在執掌一大家子又要扮演屬靈母親的角色當中,她恰如其分的作好師母的職份。
曾有人嘲笑她是「風流寡婦」,這是極其不合理又輕蔑的誤解。因為不斷有牧者在她守寡後跟她求婚,甚至布塞珥的第一任妻子是在過世前求她嫁給自己的丈夫。她守寡四次也非她所願,在古老的華人傳統觀念中,這種每嫁一個丈夫就過世的女人是有剋夫命,可是改教家們似乎不是這麼想。除了婚後不久就去世的第一任丈夫,薇布蘭狄絲的後三任丈夫,在他們所留下的信件中都讚賞她的質樸、溫柔與體諒。他們都確信,這位師母絕對可以成為他們事奉中的助力與人生旅程的良伴。
對他們而言,只要能讓他們心無旁騖地效忠上帝國,為他們生養兒女;在經濟並不闊綽的生活條件下,依然可以接待訪客,並且平衡家庭收支;與其他師母友善和好,通信關懷,接待遠人毫無怨言;有敬虔愛主的靈性,並讓他們無後顧之憂,那就是才德兼備、舉世無雙的師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