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年輕時就當柏林大學的神學教授。他一面教書,一面牧會,一面從事學生運動。當時德國正處在希特拉的極權統治之下,基督教信仰也受到威脅,他公然斥責希特拉的野心和暴行,呼籲教會反抗。一九四二年被補,十八個月後被判死刑,就如他堅持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他呼召他來為他死。」他在監獄中曾寫下多本名著,影響這世代許多信徒。他的神學和屬靈重點可列如下:
一、「廉價的恩典」:當希特拉帶著大軍進攻鄰國顯示強大的軍力時,許多教會已經開始妥協,不敢反對這種侵略的野心。潘氏公然指責教會,呼籲教會要保持她的貞潔,不顧一切付上昂貴的代價,因為廉價的恩典是教會的死敵。潘氏稱那些妥協的教會為「環繞在廉價恩典屍體旁的群鷹。」他要求基督徒作主門徒,爭取和付出重價的恩典。
二、「重價的生活」:重價的恩典就產生重價的門徒生活。這重價的生活就是要進入世界,在世界中作見證,拯救世界,教會不應該在世界最需要基督的時候,關起門來過敬虔的生活。
三、「非宗教的基督教」:潘氏認為「世界已經成長了」,因為如今的世界在道德、政治、科學、哲學,皆不需要神為出發點,為中心了。過去那個講究儀式、禮節、堂皇的教堂的基督教不過是外衣,因此現在人們需要的是一個非宗教的基督信仰。神要人在非宗教的基督教範圍中去尋找他。
四、「順服的信」:潘氏認為傳統對信心的解釋是錯誤的,傳統的解釋認為「信靠的人必順服」(即有信心就有順服),但是潘氏倒轉過來解釋說「順服的人必信靠」(即實行出來的順服才能證明信心)。順服的信就是在世界中作主的門徒。
潘霍華在廿世紀的逼迫處境中表達了他的屬靈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馬偕宣教與福音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
✨ 一、什麼是福音本色化( Contextualization )? 福音本色化 = 讓福音「道成肉身」地進入一個文化,使人以本地的語言、符號、習慣理解福音。 其神學根基來自耶穌: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 1:14 ) 這節經文本身...
-
一 . 引 言 「 死 亡 」 , 是 忌 諱 ? 是 悲 哀 ? 是 依 依 ? 是 釋 放 ? 是 戰 慄 ? 還 是 咒 詛 ? 歷 來 死 亡 牽 動 人 至 深 的 情 , 叫 人 不 能 自 己 。 信 仰 下 的 死 亡 觀 又 如 何 ? 本 文 嘗 試...
-
坡旅甲( POLYCARP ,又譯波 利卡普)是士每拿教會的監督,使徒約翰的門徒,也是安提阿教會監督伊格那丟的好朋友。關於他的生平與殉道,在二世紀著名教父愛任紐的著述,及優西比烏的 《教會歷史》中,都有記載。坡旅甲自己的著作,僅有他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保存下...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性情優柔寡斷 , 返回加帕多家後,貴格利在不大情願下受按為長老,目的是幫助他作主教的年老父親。 其講道篇( Oration II ),被譽為教牧神學經典作。貴格利後來又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被推為主教。貴格利有辯才深為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346...
-
在教會歷史上, 7 月 22 日 是一個具有 聖徒紀念 意義的重要日子,最著名的事件如下: 🌸 抹大拉的馬利亞紀念日( Feast of Saint Mary Magdalene )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和部分東方教會 於 7 月 22...
-
威廉斯的靈修思想,兼具教父神祕傳統、安立甘禮儀敬虔與現代倫理關懷。 他不是抽象的學者,而是一位引導人「在祈禱中思考、在世界中活出上帝臨在」的牧者。 以下是他靈修神學的 五大主題與對應經文表 ,每一主題都包含: 📖 核心經文 | 💡 靈修主旨 | ...
-
荷蘭宗教改革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改革思想的傳入( 1520–1540s ) 路德與慈運理的著作透過印刷與商業網絡傳入低地國。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以人文主義批判教會腐敗,間接為改革運動鋪路。 初期信徒多為城市工匠、商人及部分貴族。天主教...
-
史百克生於倫敦南部,父親活躍於音樂界,少有時間給主;母親是一位敬虔的福音派基督徒,在浸信教會聚會。 十七歲那年,在一次福音聚會中,史百克深深被主得著,當晚便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主。此後,他常邀請朋友來家中研讀聖經,並到附近一些小的教會傳講福音信息。他深知為主作工需要有...
-
亞他那修在埃及沙漠中,寫作反對 「 亞流派 」 的信仰立場,進深解釋 「 尼西亞信經 」 中 「 同本質 」 的真正意義。 他從 350 年起,就致力講述寫作指明 「 亞流派 」 異端危害教會的真相。而巴西流主領的 「 本質相似派 」 ,經過數年鬥爭之後,...
-
(本文摘自 http://www.cclw.net/other/jhgrpx/10/chapter7.html ) 宗教改革基本上是教義的改革,而非生活方式的改革。在宗教改革的兩側,出現四個運動實際影響宗教 改革之落實。十六世紀末的亞仁特(Johann Arnd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