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一生只為主而活



  親岑多夫伯爵(Count Nicholaus Von Zinzendorf)出生沒有多久﹐母親卡洛蒂查士甸男爵夫人在聖經的內頁上這樣記錄﹕

   "1700年 五月二十六日 ﹐星期三黃昏六時﹐全能的上帝在德勒斯登(Dresden)——德勒斯登為昔日中歐國家薩克森(Saxony)的首都﹐今在德國西北部——賜福給我﹐賜給我首生的兒子親岑多夫。但願滿有憐憫的天父管治這孩子的心思意念﹐使他無可指摘地走在正路上。但願邪惡的事無法操縱他﹐使他的腳 步因上帝的話語而堅定。這樣﹐他將一直具有屬天的美德﹐從今生直到永遠。"

  親岑多夫生下來六星期﹐父親喬治洛威(George Ludwing Nicolaus von Zinzendorf) ——一位奧地利貴族﹐曾任薩克森的國務部長——因肺結核而病倒。臨終前﹐他父親抱起親岑多夫﹐對他祝福說﹕
  "我親愛的兒子啊﹗我祝福你﹐但你已經比我更加蒙福。因我即將站立在耶穌的寶座前。"

  1700年七月九日 ﹐辛生道夫的父親病逝﹐當時父親才三十八歲﹐卻留下孤兒辛生道夫和寡婦卡洛蒂﹐當時她才只有二十五歲。卡洛蒂遂帶著辛生道夫回娘家——也在德勒斯登——居住。

   卡洛蒂出身高貴﹐她的父親尼可拉斯格斯杜夫(Nicolaus von Gersdorf)是德國很有名望的世襲貴族。卡洛蒂一直是位敬虔愛主的姐妹﹐家教很好﹐在學問上很肯下工夫﹐她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1702年卡洛蒂的父親尼可拉斯格斯杜夫逝世﹔於是已守寡的卡洛蒂與新寡的母親相依為命﹐一起搬到母親擁有的漢勒斯多(Hennersdorf) 城堡居住。

  1704年十二月﹐卡洛蒂再婚﹐嫁給普魯士(Prussia)的陸軍元帥納士墨(Dubislaw Gneomar von Natzmer)﹔卡洛蒂於是前往柏林﹐與夫君同住。

  親岑多夫的母親卡洛蒂再嫁時﹐親岑多夫只有四歲﹐卡洛蒂就把親岑多夫交給外祖母格斯杜夫男爵夫人照顧。在一起照料他的﹐還有他的姨媽亨莉德(AuntHenrietta)

   親岑多夫的外祖母格斯杜夫男爵夫人是位很有才德的女子。她被公認為拉丁文和德文的女詩人﹐同時她又擅長油畫﹐並且是當地聞名的音樂家。她對主也很有追求﹐常讀原文聖經﹐即讀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和希臘文的新約聖經。此外﹐她又大力支持當代敬虔派(Pietists)﹐常在家中接待敬虔運動 (Pietism)的領袖人物施本爾(PhilipJacob Spenev)和法蘭克(August HermannFrancke)。在《慕勒小傳》裡﹐編者曾題及﹕慕勒曾閱讀法蘭克的傳記﹐並從法蘭克創辦孤兒院的事蹟﹐得到勉勵。

  施本爾也是親岑多夫父親生前的摯友。親岑多夫施行嬰兒滴禮時﹐施本爾牧師本人兼任嬰兒的教父。親岑多夫四歲時﹐施本爾到他家探訪時﹐曾按手在親岑多夫頭上﹐祝福他為耶穌基督的國度有所擺上。這次的按手﹐給親岑多夫終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親岑多夫童年時和外祖母﹑姨媽住於魯沙地亞高地(Upper Lusatia)--離首都德勒斯登六十哩--的漢勒斯多城堡裡。六歲那年﹐辛生道夫被主感動﹐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主﹐底下是他所作的見證﹕

   "當我與敬愛的外祖母一起居住時﹐兩件事發生﹐改變了我的一生。一件事是﹕六歲那年﹐我的家庭教師埃德林(Herr Christian Ludwig Edeling)在我家裡執教鞭三年之後﹐就辭職離家。他臨走時﹐對我說起救主為我所付上的代價﹐並說﹐無論如何﹐我是屬於祂的﹐而且永遠是屬於祂。這些話是那樣有能力﹐刺入我的心﹐使我淚流不止。就在那一剎間﹐我就下決心﹐一生只我為的救主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另一件事是﹕我的姨媽亨莉德很關心我 ﹐常對我傳福音。我很虛心地傾聽她的話﹐並和她一同來到主的面前﹐向主說出我實在的光景。我在她面前毫不覺得畏懼﹐我向她吐露一切的心事﹐好事﹑壞事﹐我都毫不隱瞞地告訴她。我向她這樣敞開地﹑坦率地交通﹐使我得益不少﹐令我永遠無法忘懷。這種在思想上和感受上的溝通﹐推動我多年後建立一些聚會點﹐去開導信徒和啟發信徒。"

親岑多夫

    親岑多夫(Zinzendorf)親岑多夫簡介    ,  認識親岑多夫

     親岑多夫伯爵  ,  一生只為主而活   ,   年幼時加倍親近主    ,

     親岑多夫的恩賜 , 親岑多夫的的背景 , 親岑多夫的奉獻和屬靈之轉機  ,

     到哈勒受教育  ,  成立芥菜種團契   , 上帝為祂偉大的使命製作祂榮耀的器皿  ,

     在威騰堡大學深造   ,  周遊歐洲各地   , 更深的轉機為著更艱巨的使命 ,

     遷居伯色杜夫   ,  一個偉大的復興和一個偉大的領袖安置摩拉維亞弟兄們   ,

     合一後聖靈大澆灌  ,  一個站在基督合一啟示上的偉大使徒  , 教會詩歌的流 ,

親岑多夫簡介



  親岑多夫是教會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差傳工作者。

   在德國﹐主的靈澆灌著莫拉維亞弟兄們(Moravians)﹐給他們看到有關耶穌基督信息的亮光﹐並激勵他們要對外傳揚福音。在莫拉維亞教會領袖親岑多夫伯爵的帶領下﹐他們除了在德國本土上傳福音﹐還在歐洲各地傳福音﹐甚至前往邊遠的地區向外邦人傳福音--包括美洲的印第安人(Indians)和黑人 (Negroes)﹑南非洲的赫敦特茲人(Hottentots)和格陵蘭(Greenland)的愛斯基摩人(Eskimos)等。

  親岑多夫更是以詩歌方式來讚美敬拜上帝的先驅者﹔在他一生中﹐因受聖靈感動﹐寫下了超過二千首很有屬靈份量和經歷的詩歌。親岑多夫一有機會﹐就把音樂和詩歌帶入聚會中﹐用於敬拜上帝﹑讚美上帝﹐並讓榮耀歸給至高的上帝。

摩爾維亞弟兄會

       認識摩拉維亞教會  , 摩爾維亞教會(The Moravian Church)的沿革 ,

      瑪特(Mort)對摩爾維亞教會的評論 , 薛凡尼(Schweinitz)對摩爾維亞教會的評論 ,

      弟兄合一會 ,    摩拉維亞教會的特點   ,  摩爾維亞的復興 , 摩爾維亞教會的避難所 ,

      摩拉維亞教會的起源     ,       摩拉維亞教會的教訓   ,        摩拉維亞教會的受苦 ,

      摩爾維亞教會的新領袖  ,  摩爾維亞教會復興的開始 , 摩爾維亞教會復興的禱告  ,

      摩爾維亞教會復興的高潮  , 摩爾維亞教會復興後的情形 , 摩爾維亞教會的禱告守望台 ,

      摩爾維亞教會的佈道工作摩爾維亞教會的影響, 摩爾維亞教會之相關地理位置 ,

      莫拉維會之復活節早禱文  ,

弟兄合一會


公元1415年胡司死後,波希米亞(今日捷克西部)大逼迫,將胡司派逼到隱藏所,但未將他們完全摧毀。他們脫離國家教會後,躲進森林深處,於公元 1457年成立了弟兄合一會(Unitas Fratrum),以「弟兄」彼此互稱,因此一般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弟兄會。這個弟兄會和公元1530年重洗派在瑞士成立的瑞士弟兄會不同,請勿將它們混淆。

路德時代,弟兄合一會已有二十萬信徒,並建立了四百間教會,他們熱心於傳福音及教育工作。公元1501年,他們最先開始使用聖詩集。他們的領袖與路德及加爾文聯絡的結果,使教義也越來越健全。

反改教運動及三十年戰爭(公元16181648)的洗劫,幾乎將這個教會掃蕩殆盡,只剩下一小部份「餘民」。弟兄合一會最後一位主教柯墨紐烏 (Comenius)(公元15921670)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稱這批「餘民」為「隱藏的種籽」(Hidden Seed),後來歷史的演變果然證實了他的話。

親岑多夫是早期奧國貴族的後裔。公元1700年生在德力斯登,父親是撒克森法庭官員,也是施本爾的密友,因此施本爾也做了親岑多夫的教父。從小親岑多 夫就有很強的宗教意識;一幅那穌釘十架的畫,上面寫著「我為你被釘死,你為我做何事?」給他帶來長遠而強烈的印象。他一生被基督的愛所激勵,懷著一股赤誠 的心願,要拯救靈魂,領人歸主。

十歲時,他被送到富朗開在哈勒的學校。在那兒,他立刻顯出領導的恩賜。他在男同學中組織了一個社團名叫「芥菜種會」(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Mustard Seed)。這個社團的宗旨是:「促進個人敬虔生活及世界宣道工作」。甚至他在九歲時,已經讀過一篇東印度宣教士的報導,後來他說:「從那時起,宣教員擔 就在我心中滋長。」十二歲時,他和一批同學立下嚴肅的誓願說:「無論在什麼環境,都要承認基督,並要帶領各種人歸向基督。」

但是他的家庭反對他成為宣教士,要他在政府工作。他為順從父母,自公元17161719年間,進威登堡大學修習法律。在威登堡時,他雖已決定加入敬 虔派,卻很欣賞路德派的教義。後來他進入撒克遜政府工作,第二年,他用一部份繼承而得的遺產,在距德力斯登七十哩的柏帖多弗(Berthelsdorf) 買下了祖母的大批地產。

一位名叫克利斯丁大衛(christianDavid)的木匠,多年來努力將弟兄合一會餘民聚在一處,同時,自己也成為敬虔派信徒。他請求親岑多夫准許這批「隱藏的種籽」在柏帖多弗避難。親岑多夫並不認識弟兄合一會,只知道他們正為信仰遭受逼迫;因此,出於同情心而答應了。公元1722年,大衛得到准許,帶兩個弟兄會家庭過去。到公元1727年時,已有幾百位弟兄會住進柏帖多弗。這期間,親岑多夫讀了一本柯墨紐烏所寫的書,詳述弟兄會的信仰及實踐;讀完該書後,親岑多夫得到一個信念,就是上帝已經呼召他把古代弟兄會重新組織起來,成為宣教事業的推動力。

他把地產的一部份給弟兄會;他們便在那兒建立了「赫仁護特」,意思是「主的居所」(Lord's Lodge)。親岑多夫辭去政府的職位,定居在赫仁護特。他利用當日「准許新村鎮自行管理」的法律,自行訂立條規,建立基督徒社區,並按施本爾原則,在教會中成立小教會。

因為這些人來自波希米亞的鄰城莫拉維亞(Moravia),又是古代弟兄會的「餘民」,所以被稱為「莫拉維弟兄會」(The Moravians)

公元1727年八月十二日,在赫仁護特的一次聖餐聚會中,全體都感到聖靈強烈的工作,於是訂該日為弟兄會再生之日,而正式成立了莫拉維教會。

親岑多夫和一些莫拉維弟兄們發展出一些特殊的看法;他非常強調基督是信仰的中心,以致講道和聖詩都很重感情。基督的受死佔據了親岑多夫整個思想,尤其是基督肋旁的槍傷,常使他充滿幻想及感情。不過,親岑多夫和莫拉維弟兄們,後來漸漸放棄了這些特殊的看法。

親岑多夫屬於敬虔的路德派,他本希望莫拉維弟兄會能依施本爾的「敬虔小會」及「教會中的小教會」原則,加入路德派;但至終莫拉維弟兄會還是組織了自己的教會,有主教、長老、執事。不過它的行政制度看起來不像主教制,倒像長老制。

親岑多夫喜歡建立純莫拉維村鎮,鎮裡只有莫拉維弟兄會會員可以擁有地產,一切商業、工業大權操在教會手中。美國賓州的伯利恆城、拿撒勒城及利替茲城均 按這種構想建立。今天莫拉維教會分佈在德國、英國及美國。在撒克遜的「赫仁護特」仍為全球事工中心,每十年在此舉行一次大會。

親岑多夫以莫拉維教會為基督的精兵,差往世界各地為主爭戰,使全球歸順基督。莫拉維弟兄會是復原教中最先認真地遵行基督「大使命」的教會。結果他們在 非洲、亞洲、格陵蘭、拉布蘭及美洲印第安人中,展開了宣教工作。其中最偉大的宣教士當屬蔡斯伯革(Zeisberger)。公元1808年,他年屆八十七歲高齡,已經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工作了六十二年,這是宣教紀錄中工作年代最長的一位宣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