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從詩歌的流,來看看親岑多夫在詩歌方面的地位。自宗教改革以後,所產生的三派更正教會--路德宗(在中國稱信義宗)、改革宗及安立甘宗,後兩派因受 慈運理、加爾文及亨利八世的影響,他們根本否定拉丁聖詩,完全摒除教會詩歌。所幸加爾文還留下帶譜的詩篇,尚給這兩個宗派留下了一點點火苗。因此這兩個宗
派所產生的詩歌能蔚為風氣,整整要比宗教改革晚了兩百年。讀者只要稍微注意他們中間詩人的年代便可以發現這一點。
至 於路德宗則不然。日爾曼民族酷愛音樂,而約主護村斯(1369-1415)和馬丁路德(1483-1546)兩位改革者都是詩人。胡斯殉道後,持守他所傳講真理的波希米亞弟兄們,在一五○一年以波語出版了更正教第一本詩集,並在一五三一年發行德文版,這支民族歷經苦難,詩歌的風格重在由十架道路望見榮耀,這是一流;路德宗早期的詩歌則重在國度爭戰,三十年戰爭後,產生一班詩人,抒發在苦難中所經歷上帝的愛;到了十七世紀下半葉,腓力斯賓諾(Philipp J.Spener,1635-1705)則給路德宗注入奧秘敬虔的血液,這又是一個流。當波希米亞的弟兄們遷到德國北部居住時,正意味著兩個流的交會,我們可在親岑多夫的詩歌裏,看出他的詩兼有兩個流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德國聖詩集大成的人,而且他的屬靈經歷與啟示都要超過前人,自然詩境就高超多了。此外衛斯理成為第一位將德文詩歌大量引入英語民族的人,就更促成親岑多夫出英文詩歌的影響。
親岑多夫可說是更正教中,將詩歌敬拜上帝制度化的創始者。弟兄們多年來艱苦的經歷,和從一切經歷中所得豐盛的生命,都成為他們靈感的泉源,而寫出那麼多優美的詩歌來,成為歷代教會的產業。
他說:"我們以詩歌把人們帶入真理裏面,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當時,詩歌音樂在摩爾維亞各地,都被大大的使用。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把詩歌和音樂帶入他們的敬拜中。新生鐸夫也說到聖徒應該背頌詩歌,他說:"聚會的時候,我們在記憶裏面直接唱頌,這是在教導和敬拜中最有能力的 兵器。能夠把裏面的經歷自然發表出來,而成為我們自己的經歷。"
他所寫的詩歌出版以後,供應歐美各處主的工場。一七三五年在紇仁護特(Herrnhut) 出版的"Das Gesangbuch Gemene"是摩爾維亞教會的第一本詩集。一七四二年有一百八十七首譯為英文出版。他一直鼓勵有詩歌恩賜的人寫作,而他自己也寫了兩千多首。第一首是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寫的,最後一首則是在臨終前四天寫的。他詩歌的特點是:站在屬靈的境界中,用簡單平易的話,說到基督的救贖,十字架的道路和教會合一的見證。今天他的詩歌已譯為九十種不同的語文,廣被教會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