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德很早便關注信仰與當代社會和文化關係的種種問題,作為聖公會的一位領袖,他曾出席好些普世教會協會的會議,雖然他不同意那些自由派信徒對宣教的定義,但也認同當前的社會和文化問題是宣教事工所不能回避的。他在1966年參加柏林的世界福音會議時,便確認除傳福音外,福音派信徒應更多投身社會關懷的工作,否則便扭曲了基督的教訓。這個確信逐漸在福音派領袖中取得共識,特別是愈來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福音派教會興起,貧窮和不公義成了他們不能不正視的問題。終於在洛桑會議中,社會關懷成了主要的議題,而日後洛桑運動亦朝著福音與文化整合的方向而努力。
司氏不是從個別的經文,而是從聖經的記述形式來肯定文化的價值的。他指出上帝既然允許聖經作者因應他們所處的環境來傳遞合宜的資訊,那文化和社會便是 上帝使用來啟示他自己的工具;聖經不是在一個真空的狀態下傳播的,沒有人能抽離他所在的處境而瞭解真理的含義。
司氏的一位好朋友侯士教(James Houston)在加拿大協助創辦維真學院,致力推動信仰與學術世界對話的工作,曾多次邀請他到溫哥華主持課程和講座;在後者的啟發下,司氏在1974年 開始即不斷邀請福音派的基督徒學者就每年指定的不同課題進行演講。其後在諸靈堂的支持下,他在1982年成立「倫敦當代基督教研究中心](London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Christianlty),並擔任主任。除主持講座外,中心出版一連串書籍。1984年,出版 了《當代基督教問題》(Issue Facing Christians Today);1992年出版了(當代基督徒》( The Contemporafy Christians),廣泛討論了基督教與當代社會問題,作了很多整合性的研究,包括信仰與政治、經濟、國際環境等關係的課題。他也編過兩本關於信仰與 文化的書:《福音與文化》( Gospel and Culture)(主要是洛桑運動所作過的研究和論述)和《基督教與文化研究》(Down to Earth:Studies in Christianity and Culture) 。
由此可見,司氏是堂會牧者、教會領袖(churchman)、老與學者的奇妙結合。這四重素質涵括了二十世紀福音運動的不同面相,故他堪可成為這個運動的代表性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