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美國教會面對戰爭與和平問題

 

戰爭所帶來的苦難和悲劇,以及新戰爭爆發的危險,使人類在整個歷史中不斷尋求和平的保障。有些團體的宗旨雖然在保守和平,但一旦戰爭不可避免時,他們仍應召出征;但另有些團體視戰爭為罪惡,絕對不肯參戰。

    自殖民地時代,貴格派、莫拉維弟兄會、門諾派及頓克派來到美國後,就有了和平運動。除了這些反戰的宗教團體外,西元1826年,全美國各州有五十多個和平協會。參加的會員大半是牧師及虔誠的平信徒。西元1830至1840年間,教會經常通過一些維護國際和平的決議案。

    西元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之戰後,和平運動更加積極。西元1909年,舉行第一屆海牙會議,有二十六個代表出席。卡內基(Carnegie)捐出數百萬元,促進世界和平,並在海牙建造和平之宮。有許多主張和平的信息在各地發表,使得不少美國人夢想著一個和平公正的新時代即將出現。但是,突然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美夢隨即幻滅。

    在戰爭中,那些提倡和平的人如何持守自己的立場?對極大部份的人而言,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他們認為「戰爭的目的是為終止戰爭」,因此,這些教會的牧師和信徒為了和平,而以全力支持戰爭。

    仍然大膽公然反戰的人,則遭不良待遇。有些教會的牧師在傳講和平的信息時,聽眾當面走出教堂。有很多牧師在壓力之下,被逼辭職。一位牧師因為不肯加入自由借款籌募運動,房子被人漆成黃色。五十五位各宗派牧師被捕,其中一位判刑二十五年。洛杉磯一個反戰基督徒聚會被暴民攻破,三位領導人物被捉,受審,罰款及下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和平運動又變得正面而積極,裁軍成為具體的目標。但是希特勒的興起,以及他對猶太人的屠殺,對民族自由的摧毀,裁軍又變成必須重新檢討的課題。

    兩顆原子彈一下子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為和平運動帶來新的衝擊,因著核子戰爭的可能性,以及使用毀滅性武器的倫理問題,造成多次「禁核示威」和監視核子武器裝設的行動。

 

美國新移民不守清教徒式安息

 

內戰之後,歐洲移民比任何時期更多,從西元1865到1884年,七百餘萬移民進入美國,幾乎一半來自愛爾蘭和德國,愛爾蘭移民全是天主教徒,德國移民則包括天主教徒、信義宗信徒及唯理派信徒。

    在當時,全美國嚴格遵行主日安息的規定。禮拜天所有商店關門,沒有人在禮拜天野餐或旅行,更無所謂「週末」可言。大部份美國人在禮拜天早上到教堂崇拜,晚上再參加晚間崇拜,他們繼承了新英格蘭清教徒或加爾文派奉行主日安息的傳統。

    但信義宗及天主教新移民卻為美國帶來了所謂的「大陸式安息」(Continental  Sabbath),芝加哥是新移民的聚居之地。主日在芝加哥乃被描寫為:「上午是柏林,下午、晚上是巴黎,」意即,在芝加哥的人只有主日上午去教堂,下午、晚上便是休閑玩樂的時間。新移民嘲笑美國人守主日的方式,為「清教徒式安息」(Puritan  Sabbath)。

 

北美教會

      教會在美國的發展 , 北美教會的發展 ,

      加拿大教會  ,  教會面對新問題 ,

       教會努力保守信仰  ,

      美國新移民不守清教徒式安息 ,

      美國教會面對戰爭與和平問題  ,

      廢除奴隸運動與美國內戰  ,

      近代美國教會與宗教教育  ,

      美國教會之近代社區福音工作   ,

      近代美國教會面對之社會問題  ,

      宣教活動  ,

      財富影響教會 ,

      現代主義對美國教會之影響 ,

教會腐化的早期跡象

 

    從約翰書信及啟示錄中基督向小亞細亞七間教會所說的話,已經可以看出教會開始腐化的跡象。使徒時代約止於西元100年,接下來是使徒後時期教父們,從他們的著作中,清楚看到腐化現象已困擾教會;其後四百年,情況日益嚴重。

    第五世紀末期,下列不合聖經的教義及活動已在教會生根:為死人禱告;相信煉獄(即人死以後靈魂須在此處煉淨,才得進天堂〕;四十天大齋期;認為聖餐是一種獻祭,必須由祭司主持;聖品階級及平信徒階級分明;敬拜殉道者及聖徒,尤其是敬拜馬利亞;燒香燭向聖徒致敬;崇拜殉道者及聖徒遺物;迷信遺物有奇異能力;在教會中設置圖片、偶像、祭壇;聖職人員穿著 華麗的法衣;崇拜儀式日趨繁複華麗;講道越來越少;聖地朝拜;修道主義;世俗化;以及逼迫異端及異教徒。

 

教會腐化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基督徒本身。每一個基督徒是聖徒,也是罪人。就算重生了,罪人的本性仍然會使他有犯罪和犯錯的傾向。

    第二個原因,是初期教會對舊約和基督及使徒教導的無知及誤解。聖經固然是一本平易的書,但它也是上帝的話,所以也是深奧的。教會花了數世紀之久才研讀出聖經的真義,而這項工程到現在還沒有完工。

    最後一個原因,是異教的環境。異教早已存在了好幾世紀,其思想已滲透了生活的每個層面,當君士坦丁大帝給與基督徒信仰自由,又多方恩寵教會之後,成千上萬的 異教徒湧進教會,成為掛名的基督徒,世俗潮流吞噬了教會,洶湧的來勢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異教徒們喧囂地要成為基督徒,教會尚無能力充份讓他們瞭解信仰內容,他們便把異教思想和做法帶進了教會。因此,教會全面得勝異教之時,也成為教會受異教影響最危險之時。

    異教信仰有他們的獻祭、祭司和祭壇。過不久,教會也有了獻祭、祭司和祭擅;異教信仰有數不清的神及神像,過不久,殉道者和聖徒成為基督徒敬拜的神,同時基督和馬利亞的像也出現在教會中;異教信仰有許多迷信之事,過不久,這種迷信轉移到十字架的碎片、聖徒和殉道者的遺物上,例如:一些骨頭、一束頭髮或衣服的殘片等,無怪乎羅馬皇帝叛道者猶利安稱基督徒為「拜骨頭的人」;許多異教信仰的地方都有僧侶,過不久,基督徒也開始有修道士及修女。

 

 

九十五條廣被傳閱

 

    當路德公佈九十五條時,他根本沒有意思說:「我要開始宗教改革!」

    沒有一個人比路德本人更驚訝於此舉所帶出來的後果。當時,沒有人出來接受路德的挑戰,直到兩年後,才出現對手。

    到底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這卻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威登堡城屬於撒克森郡,當時的選侯是智者腓勒德力,他是一個非常敬虔的天主教徒。他從世界各地收集了不下五千件遺物。為了放置這些遺物,腓勒德力蓋了這座威登堡教堂。

    路德將九十五條釘在威登堡教堂門上的那一天,正是萬聖節,按照慣例,要將教堂裏的神聖遺物展列出來,給來自遠近各地的人觀賞,並從其中獲得恩助。這些來賓很自然地看到教堂大門上張貼的大紙。他們駐足而讀,回家後,報告給鄰裏四坊的人;這些人又傳給別人,於是這件新聞像野火般地傳開了。

    當時印刷術剛發明不久,這九十五條以拉丁文寫成的條文,立刻被譯成各種語言,付印,傳送,以令人無法置信的速度,傳到西歐各國。不到兩個禮拜,全德國都知道了路德的九十五條。四個禮拜後,全西歐的人都讀到了。這九十五條即時而巨大的影響是:幾乎停止了贖罪券的出售。

    買音慈大主教對這件事非常不悅,因為他可以從帖次勒所賺的錢中,分到一部份。他立刻送了一份九十五條的抄本去羅馬,給教皇利奧十世(Leo X)。教皇起先並不看為嚴重,只是叫威登堡修道院院長勸路德安靜下來。

    帖次勒和他的一些朋友們,另外印了一套為贖罪券辯護的論著。曼受利尼(Mazzolini)是一位道明會修士兼異教裁判所裁判員,他在羅馬寫了一本書,大大批判馬丁路德的結論。神學教授厄克(Eck)也著了一本小冊,回駁路德。路德立刻出版另一本小冊,再反駁他。路德的朋友們並不支持他這一點,因他們認為他對別人的批評,態度太過份;這件事令路德相當不舒服。

    西元1518年四月,所有奧古斯丁派修道院,在海得堡(Heidelberg)召開年會。在會中,路德發現反對的勢力比他預期的要強得多。無論如何,討論還是在坦誠和友善的氣氛中進行,把路德帶到較樂觀的境界。

    在回威登堡的路上,路德向所有反對者,寫了一本書,書名是「剖析」(Resolutions),該書一開頭是以教皇為受書人。在書中,路德很謹慎地,把他的九十五條,逐條解釋分析。

 

中世紀之告解禮與赦罪

 

中世紀教會非常強調罪,以及罪所帶來在地獄和煉獄中的刑罰,當時教會和今日天主教均認為煉獄是在人死後,上天堂以前,靈魂被火煉淨的地方。在世期間,一個信徒越忠心遵守聖禮,將來死後在煉獄所受的苦刑也越短。

    根據羅馬天主教的規定,有四個聖禮是有關赦罪、除罪及免刑的。它們是洗禮(baptism)、聖餐禮(the Eucharist)、告解禮(penance),和抹油禮(anointment of the sick)(原稱臨終膏油禮extreme unction)。

     在路德的時代,告解禮是教會最重要的聖禮。這項聖禮的重點,在於神父的宣赦(包括罪的赦免及永恆罪刑的解脫)。犯罪之人若要得赦罪,必須做三件事:

(1)痛悔(contrition)。

(2)向神父認罪(confession)。

(3)因功補罪(satisfaction)。

    神父在看見悔罪者的痛悔又親聽他的認罪後,就可以宣赦。赦罪文的內容是:向悔罪者宣佈罪得赦免、永刑得解脫及恢復蒙恩的地位。

    然後,神父就要決定悔罪者當行之善功,以期能「因功補罪」。善功的方式很廣,也看所犯之罪的大小而定。大體上善功包括:念誦數遍禱告文、禁食、捐項、朝聖、參加十字軍及苦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