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布特曼

               布特曼的神學   ,

               布特曼的成就  , 

               將新約聖經「非神話化」  ,

               布特曼的基督論 , 信心與歷史  ,

                新約聖經與神話之世界圖像  ,

               存在主義角度的「信心」  ,

               「上帝的話」(Word)與「信心」 ,

               布特曼的方法論之批評 ,

              布特曼之生平與著述   ,

布特曼的神學

* 布特曼神學的歷史發展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18841976年)的父親是路德會福音信仰的牧師。布特曼先後在杜平根、柏林及馬堡修讀神學;自1921年起,他在馬堡擔 任新約 教授,直至1951年。

他在馬堡期間,開始對辯證神學產生興趣。他曾先後受學於自由派人士如袞克爾(Hermann Gunkel)及哈內(Adolph Harnack),但布特曼與巴特一樣,受祁克果辯證神學的影響甚深,同時亦受到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影響。海德格在19221928年於馬堡工作,布特曼乃將海德格的哲學,應用在新約聖經的研究上,對經文作出激進的批判。

布特曼所建立的方法,稱為「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這種批判是企圖去找出文體形式(literary forms)及聖經作者所運用的資料來源。後來他總結說,福音書所記載的是神話的結集,「只是刻劃出人存在的真理,而不是講論真實的歷史事件」。若要研究新約書卷,必須先要把聖經中的神話去除,那就是說,要去除初期教會加在福音書上的神話外衣。


*
布特曼神學的教義觀點


 
布特曼的神學核心是形式批判學。布特曼否定新約作品的完整性,及個別作者的權威性。他認為,福音書只是初期教會的產品,是將基督生平的原始記錄,加以裝飾和美化,所以,布特曼、達比流士(Martin Debelius)及其他作家,均認為福音書的作者,只是零碎作品的收集人和編纂者。有一名形式批判者就下了這樣的結論︰「我們現有的,不是耶穌的故事,而是有關耶穌的故事。」批判者的工作,就是要找出新約作品的原本形式。聖經並不是一本超然的書,它與其他書籍沒有什麼分別。

 
若想找出耶穌真正的事蹟,首先要把聖經中的神話除去,那就是說,先將初期教會加諸聖經之上的編纂功夫去掉。舉例說,初期教會把宇宙分為三層︰天堂、地上及地獄。在這些層面上,有各種不同的超然存在物︰上帝、天使、撒但及鬼魔。但這些全是神話的陳述——文字是含有像徵意義的,需要加以詮釋。

 
布特曼認為新約聖經中充滿了神話,然而「福音信息」——福音的宣講——能表達出聖經作者隱藏在神話背後的思想,所以他採用新正統派的方式,他認為上帝透過宣講的信息,與個別的人相遇。布特曼的方法學所引致的結果是懷疑主義。他的結論是︰「我們無法知道關於耶穌生平及人格的資料,因為初期基督徒對這些資料都不感興趣;而現存的資料都是零碎及很傳奇;也沒有其他關於耶穌的資料。」


*
布特曼神學的評價


 
布特曼的形式批判學是一種主觀的方法學,他說聖經為一本普通的書。首先,他否定了聖經的默示。形式批判者,視聖經如同一本文藝作品,從純粹主觀的立場,將聖經加以剖解。若要去除神話,須建基於形式批判學,並且要擴展主觀的研經方法。基本的前提是,聖經充滿神話,而這些是必須去除的,因為這些與現代科學的思維不能吻合。

 
有人會提出︰根據布特曼的觀點,宣講一個沒有歷史有效性的福音,有什麼益處?如布特曼所說的,如果耶穌沒有真實的被人瞭解,那麼宣講福音有什麼用?基督徒的真實信心,是建立於歷史上,是具有歷史價值的。而布特曼所講的福音,是一些只提供少許盼望的神話。


尼布爾

                 尼布爾的神學           ,

尼布爾的神學

尼布爾神學的歷史發展


 
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年)生於密蘇里州,父親是從德國移民來到此地的路德會牧師。尼布爾曾在路德會的神學院攻讀,又在耶魯神學院研究。他厭棄學術的繁瑣,轉而追求生命的真實。這種渴求,奠定了他在神學上的新路向。

  1915
1928年尼布爾在底特律牧會,這經歷初步塑造了他的神學觀念。牧會期間,尼布爾看到勞工階級,在社會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於是捲進了勞工和管理階層的鬥爭。尼布爾看到工人的貧困及惡劣的工作環境,就公開抨擊福特(Henry Ford)的政策,他以福特為資本主義制度中壓迫者的代表。

 
尼布爾與巴特在瑞士的經驗相似。他就反對自由主義神學。自由派教導說,人是天生善良的,最後有烏托邦的世界,這些與尼布爾觀察的並不一致。雖然人在科技上有很大的進步,但人也亦受到科技的摧殘。尼布爾的解決方法,是採取「社會主義、和平主義,及一種新的神學上的基督教現實主義。第二次大戰爆發後,尼布爾放棄了和平主義及社會性主義,儘管他仍在社會問題上表現活躍。

  1928
1960年,尼布爾在紐約協和神學院教授基督徒倫理學,著重政治及社會上的問題。
尼布爾神學的教義觀點

 
尼布爾的神學觀,是他在底特律牧會時所塑造的。他主要關心的是社會公義和人的問題,其他教義需要在與人的需要,和社會公義的問題上有關係才被重視。那就是說︰「尼布爾認為,罪是社會性多於靈性的問題,所以傳福音的方法應是致力改革社會,而不是改變個人;登山寶訓是今天商業社會的憲法和經典。」

 
尼布爾稱創造的記載,及人類的墮落為「神話」。儘管他重視罪惡,及將聖經應用在社會及不平等問題上,尼布爾看創造的記載是一幅人性的圖畫。罪是真實的,罪是始於人的恐懼改變、腐敗及死亡;為了消除恐懼,人就企圖從科學及科技中尋求安全。罪就是人錯誤地使用了破壞他人的力量。

  尼布爾反對歷史性的罪觀。他認為原罪是每一項人類行為中的偏歪傾向。
尼布爾神學的評價


 
雖然尼布爾各對自由派的樂觀主義,但沒有如巴特,或卜仁納那麼保守和聖經化。而且聲稱,社會的不公平是植根於罪,但他也為罪重下定義。他沒有從聖經中尋找罪的概念,他反對原罪,反對亞當的墮落及其歷史性。


卜仁納

               卜仁納的生平   ,

               Emil Brunner (1889–1966)   , 

               甚麼是卜仁納(Emil Burnner 1889-1966)的神學思想  ,

               卜仁納的神學(新正統神學)          ,

中華人物

      和受恩教士(Margret E. Barber)  , 

      倪柝聲 , 宋尚節  , 王明道  , 趙君影 ,

     焦源濂   ,

台灣人物

       康德牧師 ,

       寧為燒盡不願銹壞的人生─偕叡理牧師(馬偕博士)   ,

      巴克禮牧師甘為霖 , 李庥  , 蘭大衛 ,

       一生疼惜咱台灣 「喜樂阿嬤」 ,

      孫武夫牧師   , 鍾亞妹傳道  , 梅監霧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