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日 星期六

伊格那丟

      伊格那丟生平 ,安提阿的依格那丟生平(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主後67年-110年) ,

       伊格那丟之思想基督徒靈性生活的中心  ,   《伊格那丟書》– 服從主教和長老的權威  ,

       伊格那丟的貢獻  , 伊格那丟達以弗所人書 ,

伊格那丟生平

伊格那丟 (Ignatius of Antioch, A.D. 35-117),別名Theophorus (God-bearer,披戴上帝者),屬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即繼使徒後,活動於A.D.95-150),與士每拿長老波提甲(Polycarp),同是使徒約翰的門生,是安提阿教會第三位主教(相信第一位是使徒彼得,參加2:11)

忠心事主,任主教40年之久,愛主、愛教會、愛真理,至終效法主的死,主後107年在羅馬為主殉道。

伊氏有生命、有見證、有見識,是當時最具權威與影響力的教父。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別名Theophorus,一生披戴基督,像基督。

伊氏在安提阿被捕,要送往羅馬受刑,途經小亞細亞,有以弗所、非拉鐵非、士每拿等教會代表與許多的信徒探望他。為此他回信鼓勵他們,從現存的七封信中,看出他十分關注﹕教會相愛與合一,對抗異端(如幻影派),主教保守教會合一與純正的重要,為主殉道的榮耀。從他七封的書信中,更是看見他豐富的靈性經歷與教導。

聖靈更新運動

    1950年代初期,普世基督教協進會(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的領袖開始接納五旬宗的教會為真正的基督徒,認為五旬宗的教會是基督教內的第三種勢力third force),這表示基督教內部已開始消化和理解五旬宗教會所注重的靈恩經驗和她們所使用的熱切注重感受的敬拜方式(包括被聖靈擊倒在地上),這對原先不接納這種敬拜形式,也對靈恩經驗沒有接觸的傳統教會來說,是個突破。這突破幫助了五旬宗和傳統基督教會的互相瞭解,也為第二波靈恩運動能在傳統的 基督教會內出現,建立了重要的基石。

   
第二波靈恩運動發生於1960-70年代,又被稱為聖靈更新運動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或新五旬宗運動Neo-Pentecostalism)。這次運動出現在傳統的主流教會之中,例如聖公會、信義會、長老會、衛理 會、浸信會、門諾會,甚至東正教和天主教(1967年開始)。在80年代中期,單單在法國已經有差不多100萬天主教徒屬於靈恩更新運動人士,聖公會也有 超過100位主教推動這運動。換言之,第二波是超宗派的。它與第一波同樣注重個人和教會生活中靈恩式恩賜的彰顯(包括說方言、聖靈醫治和其他靈恩實踐的特徵)。

   
然而,第二波並沒有鼓吹靈洗的必須性,也不認為說方言是靈洗的必然記號。相對於五旬宗教會大部分成員都是草根階層或經濟條 件不太好的,第二波則吸引主流教會很多中產和高中產階級人士的參與。他們在禱告會和會議中積極推動靈恩更新,有學者稱這次運動為新五旬宗運動。據估計,基督教和天主教靈恩更新運動共有6,500萬到12,300萬的會眾,大部分信徒在歐洲,而非第三世界國家;分佈於歐洲的國家教會和主流宗派中。

   
1960年 代的靈恩更新運動中,大部分靈恩人士繼續留在主流教會中,依傍著教會的傳統,並沒有轉到古典五旬宗教會,這使一些古典五旬宗信徒討厭他們的作法。另外,第 二波的靈恩運動確實給第一波五旬宗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後者認識其身分不能獨立於普世基督教會之外,必須與普世教會溝通。

   
另一方面,自從1970年開始,世界各地的主流教會大概有14%的靈恩人士會走出主流教會,成立獨立的靈恩教會;並且,透過曾任古典五旬宗世界會議(Pentecostal World Conference)秘書備大偉(David J. du Plessis1905-87)的努力,第一波和第二波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對話。

   
現 今世上的超大教會(超過五萬會眾)大部分都是五旬宗或靈恩更新的教會,全時間的基督教工作者有四分之一來自五旬宗或靈恩更新教會。第二波人士通常都熱心傳 揚福音,具教會合一的心態,在神學上傾向多元化。崇拜的方法較古典五旬宗平靜,並且較為尊重主流教會的傳統和議會權威。這是古典五旬宗所忽略的。在靈恩式 彰顯方面,第一波和第二波在實踐上也有些分別:第一波的崇拜聚會裡經常有一大群人同時大聲祈禱和說方言,但是第二波人士在私人祈禱時才會說方言。公開的靈 恩式彰顯活動,通常只會在特別的群体聚會,而不是全教會性的敬拜會中彰顯出來。

權能佈道

    1980年代對靈恩更新運動來說是豐收的日子。第一波及第二波的教會蔓延 得很快,普世地區都因著這運動而產生各種不同的靈恩教會。並且,在1980年代開始出現聖靈第三波(the Third Wave of the Holy Spirit),又稱為新靈恩派Neocharismatics)。

   
世界各地都有自發性的第三波運動。這些運動與國外的宣教士或宣教機構無關,與第一及第二波的教會也沒有任何連繫,但卻繼承五旬宗注重靈恩式恩賜的影響,再由各自不同地區中獨立、非宗派、具有本土特色的組織所推動而成。

   
古典和新五旬宗強調靈洗和說方言,但是第三波認為說方言並不是主要的靈恩彰顯的特徵,甚至可以是不需要的。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把基督徒成聖生活聯繫到不同的神蹟和奇事signs and wonders)(《林前》1213,《徒》512),包括先知預言、神蹟醫治、趕鬼、在屬靈爭戰中擊敗撒但。第三波認為今日的教會須要回復使徒 和先知的職分(《弗》411),重獲行神蹟和奇事的聖靈能力。

   
總括來說,第三波並沒有固定的神學信仰和實踐模式,其人數比第一、二 波 人數為少。然而,在巴西卻是例外。雖然五旬宗在巴西具有極大的力量,但是第三波教會的人數卻超越五旬宗。這些強調靈恩式恩賜和具有本色化特徵的第三波運 動,在南美洲各大城市形成了很多超大教會,這些教會都是與國外宣教機構毫無關係的。除了巴西,非洲、南韓、印度、菲律賓、印尼和日本等,都出現第三波運 動。據1988年的估計,世界各地的第三波追隨者有1,000萬到超過2,800萬,大部分會眾在獨立的大教會或教會機構之中。

   
在美國本土,最為人熟知的第三波教會是葡萄園教會Vineyard Christian Fellowship)。第一間教會在1986年建立。基於這教會的名稱,有些人稱呼美國本土的第三次靈恩運動為葡萄園運動Vineyard movement)。

   
葡萄園教會的創辦人是温約翰(John Wimber1934-1997),其他代表人物分別有魏格納(Peter Wagner)、狄積奇(Jack Deere)、奧的士(George Otis)及德新(John Dawson)。葡萄園運動強調所有基督徒都可以藉著禱告,引發先知預言和聖靈醫治的發生。

   
1975年,温約翰被魏格納邀請到富勒神學院的宣教學院教導城市宣教的課程。此課程的特色是強調聖靈會在生活中以獨特的方法彰顯出來。在課程神蹟與教會增長中,温約翰在每次演講後,便實行醫治和神蹟和奇事的操練。

   
韋氏認為這方法是根據新約神學神學家黎佐治(George Ladd)的教導,認為上帝的國已經降臨,把人從撒但和鬼附中釋放出來。在這課程中,有些同學在祈禱中經歷靈洗,這經驗引發他與魏格納於1982年至 1986年期間不斷向美國、英國及歐洲推動有關神蹟和奇事的課程。由於温約翰在富勒神學院執教的課程備受批評,院方在1986年中止這課程,但是一年後,又以較低的姿態繼續恢復開辦。

   
温約翰指出教會生活需要強調信心醫治,說預言、方言,及《哥林多前書》1214章所強調的神蹟恩賜“sign gifts”)。這運動認為初期教會在《哥林多前書》所彰顯出來的神蹟恩賜,今日的教會都要把它彰顯出來。在1996年,葡萄園教會已有325間教會(大部分在美國本土),總共20萬會眾。

   
其中有個小插曲。葡萄園運動曾在多倫多機場設立葡萄園教會(Toronto Airport Vineyard Fellowship),稱為多倫多祝福Toronto Blessing)。温約翰不滿意這團契在每週六天晚上說預言的聚會經常出現神聖的歡笑Holy Laughter)和動物的叫聲(animal noises),認為聖經並沒有記載這些靈恩現象,立即令多倫多祝福停止這些不合乎聖經的靈恩現象。

    多倫多祝福拒絕,認為上帝願意他的信徒經常歡笑和快樂,強調歡笑並沒有錯誤。多倫多祝福在多倫多機場張貼的標語中說明了他們的立場:不要憂傷,因主的喜樂是你的力量Do not grieve, for the JOY of the Lord is your strength)。結果,温約翰在1996年便把這團契從葡萄園教會中分割出來。這團契當時共有600名教友。然而真正的救恩喜樂必先對罪敏感、敬畏上帝和在上帝面前認罪,但是多倫多祝福卻跳過這種對罪的感覺。

   
在教會實踐上,葡萄園運動注重使用一種驅魔式的福音佈道策略,方法是找出管轄某城市的地域性邪靈territorial spirits)。魏格納引用南美某些國家的復興作例子,說明必須認識地域性邪靈,然後繪製屬靈地圖,再透過禱告去捆綁和擊倒邪靈,這樣,人便能信主。

   
葡萄園運動在教會實踐上另一個特色,是他在聚會時熱切期待神蹟奇事的出現:第三波人士指出神蹟奇事不僅可以見証耶穌是上帝,更是復興現今教會及推展福音工作的主要原素之一!教會因此應該重新注重神蹟奇事,這樣做使教會內和教會外的人都得著益處。

   
温約翰認為,對教會內的信徒來說,葡萄園運動一方面能夠讓信徒按感動追求先知預言、說方言等靈恩式恩賜,這樣,信徒的靈恩生活便得以復興,教會便能變得生氣勃勃,並且教會中有需要的人也能夠蒙祝福和被醫治。另一方面,對於教會外的信徒,温約翰解釋,教會可以將神蹟和奇事的事奉看作是一種福音預工,用來軟化不信者的偏見及頑梗的心靈,讓他們能夠敞開心門接受耶穌。

   
基於這理解,葡萄園教會在舉行佈道會時,常用一段頗長的時間,為那些期望獲得醫治的人祈禱。溫約翰指出,這種先為人醫治祈禱,然後傳講福音的次序是正確的(這方法稱為權能佈道)。有時除了祈禱醫治外,還包括為人趕鬼、 先知說預言或說方言等程序。這種先彰顯聖靈的特別恩賜,然後傳講福音的次序,並不是暗示基督教的福音內容本身是不足夠的,也沒有認為神蹟奇事是自証自明 的,也沒有否定世上醫術的重要性。這次序的目的是要讓人更能感到上帝有醫治的大能,並且,上帝願意臨在人當中憐憫他們。這種提醒是要吸引不信者,幫助他們更容易接受福音。

    因此,温約翰認為教會不僅需要注重宣講,也要強調神醫醫治;教會的信徒不僅要學習耶穌的道理,更要熱切追求神蹟奇事的恩賜,透過祈求神蹟奇事的彰顯,得以在這世上的屬靈戰爭中戰勝撒但。温約翰認為權能佈道是世上最有效的佈道方法。

    簡言之,葡萄園教會認為神蹟奇事的功用在今日教會中是不可缺少的,神蹟宣講是相輔相成的,必需取得平衡。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亞撒利雅 AZARIAH

  尼布甲尼撒問他們說,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你們不事奉我的神,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故意的嗎;你們再聽見角,……樂器的聲音,……若不敬拜, 必立時扔在烈火的窯中,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呢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對王說,尼布甲尼撒啊,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上帝,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啊,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三14—18)
  次經記載許多節的詩歌,據說是當這三位希伯來人被扔入火熱的火窯時,他們在烈火中遊行時所唱的。當然他們不會用巴比倫的名字,所以他們當中第三位,其本名就是亞撒利雅。

根據次經記載的詩詞,這三位發光的信徒先稱頌上帝創造的大作為,然後才說到自己,彼此勸勉輪流讚美主。其中最美麗的幾行詩句是說:「炙熱火焰啊!當讚美耶和華!稱頌祂為大,直到永遠。」

一個在火窯中能唱這歌的人,才是不可征服的人。

懷特腓小傳(11)

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五﹕5
  
    懷特腓的得能力的秘訣﹐乃是在他熱愛人的靈魂。當他向將亡的罪人說話的時候﹐他自然多多流淚。他的哭泣感人極深﹐少有人能夠反抗他。

    他說﹕你們責備我更多哭泣﹐但是我怎能禁止不哭呢﹖你們不死的靈魂已經在毀滅的邊緣上﹐而你們不為自己舉哀哭號。你們深曉自己可能在聽最末後的一篇道﹐以後再無機會接受基督。"
  
    衛斯理約翰見證說﹕所賜的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他裡面﹐使他對人滿了柔和無私的愛﹐從此湧出滔滔不絕的口才﹐掃蕩面前的眾人﹐發生奇妙的感力﹐使硬心的罪人難得抵擋。這個愛時常使他頭如水池﹐眼如淚泉。"

懷特腓小傳(10)

他為作基督的工夫……不顧性命(腓二﹕30
  
一七六九年懷特腓第十三次渡洋赴美﹐到處領會﹐滿得上帝的祝福。翌年東行佈道﹐路過愛賽德(Exeter)﹐經當地的人堅請﹐露天聚會。有人看見他的疲倦情 形﹐勸他更好休息﹐不要講道。他回答說﹕實在的﹐轉過身來﹐雙手合抱﹐舉目望天說﹕主耶穌﹗我因祢的工作而疲倦﹐然而並不疲於作祢的工。假若我的路 尚未走完﹐讓我再一次在野外為祢說話﹐見證檷的真理﹐而後回家歸天。"

  他大約講了二小時﹐感覺非常疲倦。這是他最後一次的講道。一個在近代首先採用野外的人﹐今日以露天佈道來結束他的工作﹐實屬恰當。目睹當日情形的人見證說﹕他起座站立。他的容貌已是一篇極有能力的道。他的面容憔悴﹐面色潦白﹐顯示天上的火光在衰殘的身體裡尋求出口。這些都感人極深。靈裡雖然願意﹐肉體卻已不支。他站了數分鐘不能講話。然後說﹕「我正等候上帝的恩助﹐因為我深知祂要再一次扶持我﹐使我能奉祂的名說話。」

    他傳了一篇極好的信息﹐按照記憶所得﹐下半段大概是這樣﹕我要去﹐我要去享受一個預備好了的安息﹔我的太陽已經上升﹐從天普照多人﹐現在快要下沉﹐不﹐這件事不可能﹐ 是快要升到不朽榮耀的頂點。我不比許多人在地上活得久﹐但是他們不能在天上活得比我長﹔當這殘軀腐化以後﹐許多人還要活著。那時哦﹗神聖的思想 要 在另一個世界裡﹐那裡不曉得什麼叫作「時間」﹐老邁﹑疾病和懮愁。我的肉身雖然衰殘﹐我的靈卻得以擴大。我何等願意永遠活著傳揚基督﹗但是我去﹐是與祂同 在。我的一生何等短暫﹐與擺在我眼前浩大而未完的工作比較起來﹐真是短促﹐然而我一旦離世﹐平安的上帝必要眷顧你們﹐因為今日關心屬天之事的人﹐是何等的 稀罕。"
  
    當晚氣喘病復發﹐呼吸艱難。次晨六時﹐離地歸天。時在主後一七七年九月三十日﹐享壽五十六歲。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