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初期,普世基督教協進會(the 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的領袖開始接納五旬宗的教會為真正的基督徒,認為五旬宗的教會是基督教內的“第三種勢力”(third force),這表示基督教內部已開始消化和理解五旬宗教會所注重的“靈恩經驗”和她們所使用的熱切注重感受的敬拜方式(包括被聖靈擊倒在地上),這對原先不接納這種敬拜形式,也對“靈恩經驗”沒有接觸的傳統教會來說,是個突破。這突破幫助了五旬宗和傳統基督教會的互相瞭解,也為第二波靈恩運動能在傳統的 基督教會內出現,建立了重要的基石。
第二波靈恩運動發生於1960-70年代,又被稱為“聖靈更新運動”(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或“新五旬宗運動”(Neo-Pentecostalism)。這次運動出現在傳統的主流教會之中,例如聖公會、信義會、長老會、衛理 會、浸信會、門諾會,甚至東正教和天主教(1967年開始)。在80年代中期,單單在法國已經有差不多100萬天主教徒屬於靈恩更新運動人士,聖公會也有 超過100位主教推動這運動。換言之,第二波是超宗派的。它與第一波同樣注重個人和教會生活中靈恩式恩賜的彰顯(包括說方言、聖靈醫治和其他靈恩實踐的特徵)。
然而,第二波並沒有鼓吹靈洗的必須性,也不認為說方言是靈洗的必然記號。相對於五旬宗教會大部分成員都是草根階層或經濟條 件不太好的,第二波則吸引主流教會很多中產和高中產階級人士的參與。他們在禱告會和會議中積極推動靈恩更新,有學者稱這次運動為“新五旬宗運動”。據估計,基督教和天主教靈恩更新運動共有6,500萬到12,300萬的會眾,大部分信徒在歐洲,而非第三世界國家;分佈於歐洲的國家教會和主流宗派中。
在1960年
代的靈恩更新運動中,大部分靈恩人士繼續留在主流教會中,依傍著教會的傳統,並沒有轉到古典五旬宗教會,這使一些古典五旬宗信徒討厭他們的作法。另外,第
二波的靈恩運動確實給第一波五旬宗一種無形的壓力,讓後者認識其身分不能獨立於普世基督教會之外,必須與普世教會溝通。
另一方面,自從1970年開始,世界各地的主流教會大概有14%的靈恩人士會走出主流教會,成立獨立的靈恩教會;並且,透過曾任古典五旬宗世界會議(Pentecostal World Conference)秘書備大偉(David J. du Plessis,1905-87)的努力,第一波和第二波彼此之間有更多的對話。
現
今世上的超大教會(超過五萬會眾)大部分都是五旬宗或靈恩更新的教會,全時間的基督教工作者有四分之一來自五旬宗或靈恩更新教會。第二波人士通常都熱心傳
揚福音,具教會合一的心態,在神學上傾向多元化。崇拜的方法較古典五旬宗平靜,並且較為尊重主流教會的傳統和議會權威。這是古典五旬宗所忽略的。在靈恩式
彰顯方面,第一波和第二波在實踐上也有些分別:第一波的崇拜聚會裡經常有一大群人同時大聲祈禱和說方言,但是第二波人士在私人祈禱時才會說方言。公開的靈
恩式彰顯活動,通常只會在特別的群体聚會,而不是全教會性的敬拜會中彰顯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