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路德本人及其傳統之前,應該先明白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並不是靠他的天才而有的;自聖保羅以來,在基督徒當中或者除聖奧古斯丁一人以外,路德是最偉大的人物,不過若要有正確的看法,我們就必須也認識當時的影響。
若說沒有路德其人,十六世紀就斷不會有任何宗教改革,這是錯誤的。若說路德及其所具高超的領袖特質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踏上歷史的舞台,造成一種宗教改革運動,這也是錯誤的。須知這種以大人物來解釋歷史的理論是不健全的。研究歷史和傳記的人都知道,與其說大人物是時代的創造者,毋寧說是時代的產物。他們的成功是由於他們所具有的代表性。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路德是一個有翅膀的天使,從天空中飛來,宣布一個新天新地;也不要以為他是一個偉大的巨人,大跨步在他的世代行走,決心要推翻教皇,改善當日教會諸般昭彰的弊病。我們心目中的路德反應該是他在無意中成了一個全無計劃的運動之領袖,又是在偶然間成了一個怏怏不樂,正在探索基督教精意的世代的代言人。路德能以在世間發響,因為他的時代為他預備了一塊響板。
十六世紀的西歐醞釀著各種主要的社會變動,而那以路德命名的一個運動,不過是轉移到近世紀多方面變遷中之一面而已。史密士(Preserved Smith)曾經指出,十六世紀的西歐人民經過了七大變動,而宗教改革是這些變動的理想表現。此七大變動,在文化方面是與路德在宗教方面的運動相平行的。“地卻幫助婦人。”當時民族主義的高潮正澎湃著,條頓族在拉丁族的統治下蠢蠢思動。平民的勢力也漸漸膨脹起來——即一種廢止教士與貴族特權的社會革命。這種社會革命產生了另一普通的變動——即資本主義的興起,工業生活的趨向,倫理上禁欲主義的傾覆。另一大變動即是個人從中世紀的組合與群眾生活中恢復了獨立地位,而為個人的宗教與信仰自由的運動開了一條路。
和這些變動並駕齊驅的,則為知識的進步,先由文藝復興開其端,如今通俗化起來,使許多中世紀的迷信無立足之地。還有一變動就是從封建社會一變而為專制王國;因為十六世紀的上帝與皇帝都不再需要甚麼中間人來站在他與百姓之間,而被遺棄的聖徒便和被廢除的封建男爵一樣沒落。
只要把這些革命加在一起,我們便不難知道路德時代所經過的大規模變動了。我們知道宗教改革不過是換到新時代的一大普通變動中屬宗教之一面而已,而路德雖曾助成這變動,但同時也為這變動所左右。由於上帝的恩典,路德具有扮演那時代所需要的一個英雄的性格;但我們不要忘記,歷史舞台當時已經布置妥善,準備路德這樣的一個人登台。因為照著上帝的安排,他的生活和動作做了他那時代的代表,做了基督教歷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先驅者,做了給基督教福音更博大解釋的舌人。
我們既已指出了路德與十五個世紀基督徒先輩間直系的連續,以及他與十六世紀同時代人在一般文化上每一方面橫的一致,我們現在要更接近我們的題目,問一問路德馬丁究竟是誰,他的傳統在整個復原教中有何地位。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馬偕宣教與福音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
✨ 一、什麼是福音本色化( Contextualization )? 福音本色化 = 讓福音「道成肉身」地進入一個文化,使人以本地的語言、符號、習慣理解福音。 其神學根基來自耶穌: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 1:14 ) 這節經文本身...
-
一 . 引 言 「 死 亡 」 , 是 忌 諱 ? 是 悲 哀 ? 是 依 依 ? 是 釋 放 ? 是 戰 慄 ? 還 是 咒 詛 ? 歷 來 死 亡 牽 動 人 至 深 的 情 , 叫 人 不 能 自 己 。 信 仰 下 的 死 亡 觀 又 如 何 ? 本 文 嘗 試...
-
荷蘭宗教改革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 改革思想的傳入( 1520–1540s ) 路德與慈運理的著作透過印刷與商業網絡傳入低地國。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以人文主義批判教會腐敗,間接為改革運動鋪路。 初期信徒多為城市工匠、商人及部分貴族。天主教...
-
威廉斯的靈修思想,兼具教父神祕傳統、安立甘禮儀敬虔與現代倫理關懷。 他不是抽象的學者,而是一位引導人「在祈禱中思考、在世界中活出上帝臨在」的牧者。 以下是他靈修神學的 五大主題與對應經文表 ,每一主題都包含: 📖 核心經文 | 💡 靈修主旨 | ...
-
性情優柔寡斷 , 返回加帕多家後,貴格利在不大情願下受按為長老,目的是幫助他作主教的年老父親。 其講道篇( Oration II ),被譽為教牧神學經典作。貴格利後來又在不願意的情況下被推為主教。貴格利有辯才深為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Theodosius I, 346...
-
在教會歷史上, 7 月 22 日 是一個具有 聖徒紀念 意義的重要日子,最著名的事件如下: 🌸 抹大拉的馬利亞紀念日( Feast of Saint Mary Magdalene )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會)和部分東方教會 於 7 月 22...
-
誰是巴文克? , 認識巴文克 , 巴文克思想中的自然法 , 巴文克思想中的兩國論 , 真的有「兩個巴文克」嗎? , 巴文克的神學精神 , 巴文克的聖經論 ,
-
魯本 · 約翰 · 凱波爾( Rienk Bouke Kuiper, 1886–1966 )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荷裔美籍歸正宗神學家與教育家,他以堅守改革宗傳統、熱心護教和教學熱忱而聞名。 一、生平背景 出生與教育 :凱波爾 1886 年出生于荷蘭,後隨家人...
-
北部台灣宣教之父( 1872–1901 ) 台灣牙醫學與醫療宣教先鋒 本色化宣教典範( Incarnational Mission ) ✨ 一、呼召與背景(出發前) 1844 年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 從小感受上帝呼召,要對「遠方的異文化民族...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向上帝求大事,為上帝作大事」是威廉 • 克理的座右銘。這個要求很高,但若是從這目標中減少一些,他的服事就可能變成微不足道了。 1801 年,克理在抵達印度 8 年後,完成了第一版孟加拉語新約聖經,同時成為加爾各答一所學校的語言老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