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近代美國教會面對之社會問題

 

    在工業發達、經濟成長的情況下,許多教會開始關心社區中的社會問題。

    1880年代後,許多人往城市裏搬;新移民又為城市增加更多的人口,貧民窟漸漸形成,許多人受狹窄而不衛生的條件所影響;面對這些社會問題,所謂的「制度化教會」(Institutional Church)便形成了。

    「制度化教會」的創始人是威廉米倫伯(William  Muhlenberg),他是美國信義宗開荒牧師米綸伯的曾孫。從西元1846到1858年間,他是紐約市聖教會教區長,在他的激勵下,教會贊助一些社會服務機構。

    紐約第一公理教會的畢察(Thomas  Beecher)牧師,於西元1872年在教會加建體育館、演講廳及圖書館。康威爾(Con-well)牧師於西元1891年,在費城浸禮派聖殿教會中增加社會關懷部門,又開縫紉班、閱覽室、體育館及夜校。白天工作的人,可以在夜校接受義務老師所提供的免費教育,這間夜校後來發展成「聖殿大學」(Temple  University)。

    許多神學院課程中都增加了「基督教社會學」及「社會服務」的課程。西元1908年美國基督教聯會也采納了「社會信條」(Social Creed of the Churches)。

    這一切關懷社會的活動,漸漸使教會忘卻它的主要功用,許多人迫切地遵照主耶穌「愛鄰舍」的命令,但卻逐漸忽略「因信得救」的純正福音。

   「關懷社會」是基督徒應做之事,然而教會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福音的廣傳,以及聖禮的施行,這些事永不可忽略,也不可放在次要地位。

 

近代美國教會與宗教教育

 

美國教會歷史的一項特點是,自西元1880年後,教會面對宗教教育問題。

    在該世紀的開始,已經有很多復原派教會對公立學校缺乏宗教教育,而深表不滿。在殖民地時代,宗教是教育的主要部門,然而,宗教內容逐漸被挪走。許多教會領袖看清這是全民的危機,而當時家庭與主日學工作尚沒有補上這個缺口。

    於是他們嘗試把主日學工作做好。西元1872年,有系統的主日學教材開始出現,並有各種「教學輔導」版本。有些教會為了使主日學工作更趨完善而興建教育館,並推出師資訓練課程;結果挑起了主日學的熱誠,主日學工作有顯著的進展。有些大教會設立宗教教育部主任;有些州也有專人負責宗教教育部門;週間與暑期聖經學校設立起來;有些地區的學校提早放學,讓孩子可以參加聖經班。神學院裏增開宗教教育系,以便訓練更多的老師。然而這許多努力的結果,仍然令人失望。

    天主教、信義宗、安息日會與改革宗的信徒,則采另一種作法。他們對公立學校給孩子的教導不滿;覺得每週只有一小時宗教教育課,師資又缺乏經驗,絕對無法與五天在專業教師下的教育抗衡,他們更覺得,不應該以撒一點鹽的方式教導孩子宗教,而應該讓所有的科目都浸透在其中,因此他們自己設立學校,自幼稚園到大學, 每週上五天課,所有科目的立場都符合信仰的原則。

    天主教、信義宗、安息日會的學校和改革宗學校,在組織上有所不同。前三者為屬於教會的學校(Parochial School),後者則大半為社會管理的學校(society-controlled  schools)。

    改革宗教會跟隨荷蘭該伯爾的腳蹤,深信人生必須被基督教信仰所管理,但不是被教會所控制。他們相信教會的功用是傳福音及施行聖禮,而非興辦學校。但是基督徒家長必須建立、維持、並管理自己的基督教學校。因此改革宗家長協會負責三百五十間基督教小學及中學,管理七萬名學生及三千五百位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這些學校都是「國際基督教學校」(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

   「宗教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問題,沒有宗教教育,這個國家必走向毀滅。美國國勢再強,若在公立學校中沒有宗教教育,必然難逃毀滅的結局。由於撒但在公立學校教育的影響越趨明顯,使其他宗派教會也感到有成立教會學校的必要。浸禮派、神召會及其他教會的家長所成立的基督教學校,組織了全國基督教學校協會,會址設在伊利諾州的惠敦鎮(Wheaton)。聖公會也有許多私立學校。

 

美國教會面對戰爭與和平問題

 

戰爭所帶來的苦難和悲劇,以及新戰爭爆發的危險,使人類在整個歷史中不斷尋求和平的保障。有些團體的宗旨雖然在保守和平,但一旦戰爭不可避免時,他們仍應召出征;但另有些團體視戰爭為罪惡,絕對不肯參戰。

    自殖民地時代,貴格派、莫拉維弟兄會、門諾派及頓克派來到美國後,就有了和平運動。除了這些反戰的宗教團體外,西元1826年,全美國各州有五十多個和平協會。參加的會員大半是牧師及虔誠的平信徒。西元1830至1840年間,教會經常通過一些維護國際和平的決議案。

    西元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之戰後,和平運動更加積極。西元1909年,舉行第一屆海牙會議,有二十六個代表出席。卡內基(Carnegie)捐出數百萬元,促進世界和平,並在海牙建造和平之宮。有許多主張和平的信息在各地發表,使得不少美國人夢想著一個和平公正的新時代即將出現。但是,突然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美夢隨即幻滅。

    在戰爭中,那些提倡和平的人如何持守自己的立場?對極大部份的人而言,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他們認為「戰爭的目的是為終止戰爭」,因此,這些教會的牧師和信徒為了和平,而以全力支持戰爭。

    仍然大膽公然反戰的人,則遭不良待遇。有些教會的牧師在傳講和平的信息時,聽眾當面走出教堂。有很多牧師在壓力之下,被逼辭職。一位牧師因為不肯加入自由借款籌募運動,房子被人漆成黃色。五十五位各宗派牧師被捕,其中一位判刑二十五年。洛杉磯一個反戰基督徒聚會被暴民攻破,三位領導人物被捉,受審,罰款及下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和平運動又變得正面而積極,裁軍成為具體的目標。但是希特勒的興起,以及他對猶太人的屠殺,對民族自由的摧毀,裁軍又變成必須重新檢討的課題。

    兩顆原子彈一下子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為和平運動帶來新的衝擊,因著核子戰爭的可能性,以及使用毀滅性武器的倫理問題,造成多次「禁核示威」和監視核子武器裝設的行動。

 

美國新移民不守清教徒式安息

 

內戰之後,歐洲移民比任何時期更多,從西元1865到1884年,七百餘萬移民進入美國,幾乎一半來自愛爾蘭和德國,愛爾蘭移民全是天主教徒,德國移民則包括天主教徒、信義宗信徒及唯理派信徒。

    在當時,全美國嚴格遵行主日安息的規定。禮拜天所有商店關門,沒有人在禮拜天野餐或旅行,更無所謂「週末」可言。大部份美國人在禮拜天早上到教堂崇拜,晚上再參加晚間崇拜,他們繼承了新英格蘭清教徒或加爾文派奉行主日安息的傳統。

    但信義宗及天主教新移民卻為美國帶來了所謂的「大陸式安息」(Continental  Sabbath),芝加哥是新移民的聚居之地。主日在芝加哥乃被描寫為:「上午是柏林,下午、晚上是巴黎,」意即,在芝加哥的人只有主日上午去教堂,下午、晚上便是休閑玩樂的時間。新移民嘲笑美國人守主日的方式,為「清教徒式安息」(Puritan  Sabbath)。

 

北美教會

      教會在美國的發展 , 北美教會的發展 ,

      加拿大教會  ,  教會面對新問題 ,

       教會努力保守信仰  ,

      美國新移民不守清教徒式安息 ,

      美國教會面對戰爭與和平問題  ,

      廢除奴隸運動與美國內戰  ,

      近代美國教會與宗教教育  ,

      美國教會之近代社區福音工作   ,

      近代美國教會面對之社會問題  ,

      宣教活動  ,

      財富影響教會 ,

      現代主義對美國教會之影響 ,

教會腐化的早期跡象

 

    從約翰書信及啟示錄中基督向小亞細亞七間教會所說的話,已經可以看出教會開始腐化的跡象。使徒時代約止於西元100年,接下來是使徒後時期教父們,從他們的著作中,清楚看到腐化現象已困擾教會;其後四百年,情況日益嚴重。

    第五世紀末期,下列不合聖經的教義及活動已在教會生根:為死人禱告;相信煉獄(即人死以後靈魂須在此處煉淨,才得進天堂〕;四十天大齋期;認為聖餐是一種獻祭,必須由祭司主持;聖品階級及平信徒階級分明;敬拜殉道者及聖徒,尤其是敬拜馬利亞;燒香燭向聖徒致敬;崇拜殉道者及聖徒遺物;迷信遺物有奇異能力;在教會中設置圖片、偶像、祭壇;聖職人員穿著 華麗的法衣;崇拜儀式日趨繁複華麗;講道越來越少;聖地朝拜;修道主義;世俗化;以及逼迫異端及異教徒。

 

教會腐化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基督徒本身。每一個基督徒是聖徒,也是罪人。就算重生了,罪人的本性仍然會使他有犯罪和犯錯的傾向。

    第二個原因,是初期教會對舊約和基督及使徒教導的無知及誤解。聖經固然是一本平易的書,但它也是上帝的話,所以也是深奧的。教會花了數世紀之久才研讀出聖經的真義,而這項工程到現在還沒有完工。

    最後一個原因,是異教的環境。異教早已存在了好幾世紀,其思想已滲透了生活的每個層面,當君士坦丁大帝給與基督徒信仰自由,又多方恩寵教會之後,成千上萬的 異教徒湧進教會,成為掛名的基督徒,世俗潮流吞噬了教會,洶湧的來勢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異教徒們喧囂地要成為基督徒,教會尚無能力充份讓他們瞭解信仰內容,他們便把異教思想和做法帶進了教會。因此,教會全面得勝異教之時,也成為教會受異教影響最危險之時。

    異教信仰有他們的獻祭、祭司和祭壇。過不久,教會也有了獻祭、祭司和祭擅;異教信仰有數不清的神及神像,過不久,殉道者和聖徒成為基督徒敬拜的神,同時基督和馬利亞的像也出現在教會中;異教信仰有許多迷信之事,過不久,這種迷信轉移到十字架的碎片、聖徒和殉道者的遺物上,例如:一些骨頭、一束頭髮或衣服的殘片等,無怪乎羅馬皇帝叛道者猶利安稱基督徒為「拜骨頭的人」;許多異教信仰的地方都有僧侶,過不久,基督徒也開始有修道士及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