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中世紀的聖伯爾納 (S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聖伯爾納於 1090 年生於法國貴族家庭,自小鍾愛簡樸敬虔的修道院生活。成年喪母後,他與三十個志同道合的貴族青年(包括他的兄弟),拋卻繁華的生活,嘗試尋找一些最嚴格又是最熱誠的修道院修道。

  後來聖哈定 (St. Stephen Harding) 讓伯爾納覓地自建一所修道院。他選了克勒窩 (Clairvaux) 這地方。新的修道院奉行極簡樸的生活,禮拜堂非常樸素,每日之糧僅為一些粗糙食物,並鼓勵修士多作禱告和沉思的工夫,其他時間要作勤苦的勞動。伯爾納和他的同伴在這樣的環境下,經歷了與主同在的甜蜜經驗。克勒窩修道院立刻成了本篤會 (Benedictine) 的中心,千萬年青人為它吸引著來修道,而伯爾納本人亦成了當時歐洲的屬靈領袖。

  伯爾納並不是躲在密室的人,他長年累月地旅行,積極參與各地大小的聖俗事務。他在仙司議會攻擊亞伯拉德的思想(主後 1140 年),對法國農民間流行的異端給與無情的掃盪,全力調停義大利諸侯與教廷間的爭執,甚至還發動了失敗以終的十字軍。他一生的言行均閃爍著一種無私無求的聖徒光輝。

  而最重要的是,伯爾納和法蘭西斯或近代的梅頓等一樣,他們的言與行全是以耶穌為學效的對象,他們的一生就是效法基督 (Imitatio Christi) 的最佳詮釋。靈修大師能感召世人,從營營役役的俗世生活轉向以天上之事為念的屬靈生活,並不因為他們能生動又深刻地描述屬靈之旅的光景,乃因為他們的生活是反映出耶穌的靈性特徵,是人人都嚮往的,也是人人都能明白的,他們把靈性進程的可行之路帶給世人,讓世人可以跟隨。這也是我們要研究耶穌的靈性生活的原因。




新敬虔的覺醒


新敬虔來臨之原因

    在中世紀初期,人們都滿意接受那當時教會既存的教理。多數人都認為基督教不是一種屬於個人的、屬上帝的、屬靈的、有新生命的宗教,而僅是一種外在的機構。

    在第十一,十二世紀當中,有些新興的國家對基督教有了新的瞭解。他們不懷疑教理。不過,他們急迫需要純真的宗教。他們意圖藉著這些教理要建立一種內在的,個人的敬虔。他們要體驗自己所信的。因此,他們便產生一種宗教上的主觀主義,並慎重的檢討罪與恩典,上帝和救恩的確實性等問題。這種新敬虔運動有三個特點,即:確認真實性,體驗和歸正。新敬虔的覺醒是從羅連與克呂尼等兩個修道院產生的。尤需注意的是平信徒比牧職者更加支持所宣導的新敬虔。從幾次十字軍遠征及建立許多新修道院的舉動上看來,我們便曉得他們對於新敬虔是何等的熱心。新敬虔的目的,就是要使修道院持有嚴格的紀律,並要教會管治國家,又要使今生的生活附屬于來生的生活。只有藉教會的統治,方能戰勝世界。神秘主義是從新敬虔之發展而來的。神秘主義加上修道主義的禁欲理想,便產生新敬虔。

新敬虔與蘇格圖約翰

    從起初,神秘主義就成為基督教哲學的一部分。東方神學與敬虔均十分強調神秘主義。這個時期最重要代表人物是蘇格圖約翰(John Scotus)。蘇格圖是一位博學的神學家。他深受奥古斯丁及貴鉤利等神學的影響。他也深受斐羅及新柏拉圖主義等哲學的薰陶。他的大作(寫於主後八四九年)是一部綜合新柏拉圖主義與中世紀那種推理的神秘主義之作品。按他看來,上帝曾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從這理想的世界中,就發出真世界和一個人。

    這個人成為這個真世界的中心、並具有世上所有生物的各種特性。從這個人的身上罪毫無緣故的被發現出來。罪把這人分為陰陽兩性,並生出一大群人。在基督裡,人人都能恢復為原本的人,並能歸入原始的觀念世界,最後被吸入於上帝裡面。蘇格圖儘量避免攻擊教會的教理。因此他也很少受到外來的衝擊。他不被當代諸神學家所瞭解,但他亦不瞭解當代的諸問題及各種的需要。他的神學造詣、全然使那佩服他的人失望。他對預定論的看法,堅決認為預知與預定相同。他亦矢口否認罪之實質。關於聖餐,他強調餅與酒的象徵價值,而不支援實體論。他的諸種著作,顯示經院哲學研究的開端之情況。他逝世之後,其著作接二連三地被譴責。總而言之,他不是神秘主義者。他缺少宗教體驗。他對當代有兩件大貢獻:一為他所奠定的根基。二是他對未來神秘的思考,提供了鼓舞與刺激。

新敬虔運動的其他代表人物

    在伯爾拿以前,新敬虔運動還有其他的人物。其中有比較傑出兩位的、就是拉哲利斯(Ratherius)和笏哥(Hugo)。茲將兩位簡介於下;

    第一、拉哲利斯(逝世於主後九七四年)。他是一位注重推理的思想家。他宣導一種引人到敬虔的神秘主義。他有許多隨從者。他以主觀的方法處理教理與信心之事項。從這時以後,平信徒很喜歡默想。教會也興起有嚴格紀律的修道團。隨後,他們掀起組織十字軍的熱潮。新敬虔運動影響了十字軍,因此就有九千人三加十字軍。當時他們持有許多新的態度。其中最主要的態度之一,是他們要跟隨基督,效法基督受苦的精神。他們重新發現了這位為人的耶穌。跟隨耶穌、更像耶穌,是他們主要的目的。為要達到此目的,他們便實行一種消極的禁欲主義與自舍等。當時,神秘主義(特別強調擁抱基督)成為一股很強的主流。教會宣揚一位具有三方面的基督,即基督為超越的、聖禮的、史實的主。由於基督徒的敬虔,他們便能體會到一位謙遜的、聖潔的、犧牲的主,並能啟發他們,叫他們盡心盡力服事基督。

    第二、笏哥(沒于一一四一年)是一位靠近巴黎聖威克多修道院的教師。從他的教訓,我們知道他是頭一位新敬虔的傑出代表。他強調三步驟,藉此,人的靈魂便能獲得屬靈的知識。第一步驟、就是發揮感官知覺力。人雖墮落,但這種知覺力卻未受到大減損。第二步驟、追求事務背後之屬靈意義,即被察覺到的事物的屬靈意義。在此圈內,人已大大失去各種機能的效力。第三步驟、唯有藉上帝的靈,方能獲得事物本質之真異象。笏哥構成這種體系的動機有二:一為要親自體驗救恩。二為耍與基督聯合。笏哥說:「基督藉著謙卑與受苦來到我們這裡。我們唯有走基督來到我們這裡的路徑,方能走到基督那裡。」


伯爾拿

      克勒窩的伯爾拿(Bernard of Clairvavx)  ,

      克勒窩的伯爾拿  ,

      中世紀的聖伯爾納 (St. 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  ,

      伯爾納的《勸思考書》  ,

      克勒窩的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 1090-1153)之「4層愛」  , 

      伯納多 的靈修  ,

克勒窩的伯爾拿(Bernard of Clairvavx)


    伯爾拿(逝世於主後一一五三年)根據宗教體驗,創立一種以基督為中心的救恩體系。該體系以神秘的神歡為終點。

    十字軍為西方世界重新發現這位為人的耶穌。伯爾拿對這位為人的耶穌頗感興趣,而對形而上學的,羅戈斯的、聖禮上的基督不感興趣。他根據雅歌寫了八十六篇講章。我們從他的這些講章,就能知道他那神秘的敬虔。路德稱呼伯爾拿為中世紀最偉大的聖徒之一。伯爾拿堅決將自已獻給基督耶穌。依伯氏看來,耶穌是偉大的君王,也是他心中的喜樂。伯爾拿勸他所有的讀者要耽於默想這位為人的耶穌。他說:「我們應默念基督之受苦,使他成為猶如一束沒藥放在我們的胸膛上一般。」因為,上帝要在這位為人的耶穌裡,親近我們。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當人深思耶穌的聖潔與純淨時,就會深感有罪,並感到神嚴厲的忿怒。不過,當人注目到耶穌的甘甜與憐憫時,便能從上帝手裡獲得赦罪的把握。這是要親近上帝的頭一個神秘方法,也是悔改的根基。依伯爾拿看來,痛悔好像吻耶穌的雙腳。悔改隨在痛悔之後,好像吻耶穌的雙手。若有人要仿效基督,其意志就要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接著,人就可吻耶穌的嘴唇,這是神歡的絕頂。這也是最高的步驟。這是一種對上帝絕對的體驗,這不是藉著感官的媒介可以獲得的、而是從靈魂裡油然而生的舉動。我們虔誠默念這位為人的耶穌,就能使我們與他的神性有快樂的聯合。我們的救恩根據在這種神秘的經驗上。伯爾拿說:「若我默想這位為人的耶穌,以及他內心的柔和,謙卑、仁慈、節制、忠貞,憐憫和他一切神聖的言行時,我就會因他的榜樣得到復興,並因他的幫助得到剛強。」不過,神歡也不是伯爾拿最高的目的。他要從神秘的經驗取得一股強大的推動力,以顯明上帝之大能,並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他說,積極的生活必須緊隨在默念生活之後。

    教會採納伯爾拿的基督教教義。伯氏的教義含有許多福音上的要義。他把各種各樣的事都歸功於恩典的工作。諸如,第一次的罪感、懼怕、愛、羡慕聖潔等這些事,都歸因於恩典的工作。在救恩上,他絕不承認有任何的功勞。他相信唯有藉著恩典,方能獲得赦罪與永生。他這種思想完全符合保羅的看法。他說,人唯一可有的功勞,就是盼望救主,並謙卑領受上帝所預備的恩典。人的義,出乎上帝的寬恕。

    伯爾拿持有很濃厚的主觀主義。他對教會與教會的教階制度也持有很濃厚的觀念。伯爾拿確信,唯有藉著教會與教會的聖禮,人才能親自接觸到基督慈祥的影響力。伯氏相信貴鉤利的原則,即教會的政治必須強迫全人類事奉上帝。如此,伯氏是他當代一位偉大的神秘者,亦是一位傑出的教會外交家。



慕安德列的事奉成果


    自1889年直到離世﹐共有二十八年之久﹐慕安得烈一直是南非開司威克集會的領袖﹐只有永世才能顯示他工作的奇妙果效。

     "慕牧師﹐你為什麼不寫自傳﹐你能不能破例﹐將你從開始到如今的屬靈天路歷程﹐與我們分享呀﹖"多年來各方教會人士的一再敦請﹐盛情難卻之下﹐慕氏寥寥數語﹐旨在"讓基督永遠屬於最引人注目的地位。"

   "……在我屬靈生命的頭十年﹐……一直燃燒著無以言宣的不滿足……我竭力爭戰並禱告。

    "……有位宣教士看出我的熱切﹐於是說﹕弟兄﹐請記住﹐當上帝將一個願望放進你心裡﹐他就會予以成就的。啊﹐這句話幫助了我﹐……現在﹐我願意將同樣一句話﹐奉告一頭栽進絕望和懷疑的泥沼而無法自拔的弟兄姐妹﹕'上帝將一個願望放進你的心裡﹐他就會予以成就。'

"……我願意你們曉得﹐一個傳道人或著作家常被引導﹐說出超過他自己經歷的話語。

    "……我學習每天將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作為他聖靈充滿的器皿。他憑著有福的確據告訴我﹐他作為永恆的上帝﹐保證要在我身上作他的工作。如果有個功課是我天天學習的﹐那就是﹕上帝在一切的事工上做一切的工。

    "但願他教導我們明白自己的虛無﹐將我們改變成他兒子的形像﹐好叫我們出去將祝福帶給萬民。我們雖然不免失敗﹐不免有著余留的犯罪傾向﹐卻仍要信靠他﹐讚美他﹐仍要相信﹐我們的上帝樂意住在我們裡面﹔仍然要不停地期待他那格外豐富的恩惠。……"

  年輕時上帝情肅穆﹐直至晚年慈祥溫和﹐慕安得烈一生中的每個時期﹐上帝都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的僕人﹐許多人知道在這漫長的事奉歷程中﹐他寫過幾百冊靈修書籍﹐因為他的靈力太充沛了﹐只憑講道是支取不盡的。

    綜合他著作的主要信息﹐包括了﹕

(一)禱告的工作

    "在禱告上軟弱﹐乃是一種病狀﹐基督的教會和千萬肢體的屬靈生命受到一種基本疾病的嚴重摧殘﹐就是忽略了在隱密處與上帝交通。撒但力圖佔據基督徒的內室﹐因為它明白﹐只要信徒在禱告上不忠心﹐他們的見證就不會影響它的國度多少。"他認為禱告乃是上帝祝福的唯一途徑。"上帝尋找代禱的人﹐他不會﹐也不能將工作從教會的手中奪去。上帝詫異﹐上帝詫異﹐上帝詫異無人代求﹗千萬靈魂正在淪亡﹐代求是世界的唯一指望。"

(二)聖潔的實在

  "上帝的聖潔優美絕倫﹐言語無法形容﹐肉眼不能看見。上帝並沒有為人設立別種聖潔的標準。不管從太陽或從蠟燭發出﹐光的性質都是相同的﹔照樣聖潔的性質恆久不變﹐不論在上帝裡面或在人裡面。……聖潔中最奇妙的字﹐乃是'在基督裡'﹐上帝的聖潔要求向著罪死。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他啟示了聖潔的律。聖潔乃是我們的意志完全進入上帝的意志﹐或者更正確地說﹐上帝的意志進入﹑治死我們的意志。順服並非聖潔﹐後者較前者更高﹔但是聖潔不能缺少順服﹐她不能單獨生存。"

(三)聖靈的需要

   "基督因他的上帝性﹐有效地潔淨而且除去了罪﹐使他能實在把屬靈的生命交通在我們裡面。……我們越認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上帝性﹐和他與上帝的完全合一﹐就越有把握﹐知道他要施展屬靈的能力﹐使我們有份于他的工作﹐他的生命和他的內住。"

   "……聖靈住在你靈的隱密處﹐接受這點作為基督的生命在你裡面的秘訣。這個永遠的生命要成為人的生命﹐藏在人格和意識的後面﹐顯于人意和生活的外形。他與我們合一在一種屬靈內住的絕對情形之下﹐……他的能力從隱密深處出擊﹐佔領了心思和意志。使這個在人心隱密處的內住﹐長成一個滿有他丰滿的人。"

    "……這些天賦的能力使我們能面臨危險而不畏縮﹐且能勝過各種仇敵。不論我們自認已得靈洗﹐或盼望能得此洗﹐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靈洗和生命必須在交通裡﹐向主維持忠誠和順服﹐才能得到繼續和更新。"

   這些遺澤後世的屬靈書藉廣為人知﹐卻少有人曉得﹐慕氏實際上也是搖撼那個時代人心的宣教主力﹐安得烈根據歷史性前瞻﹐以全球教會為範圍﹐用明智﹑博識和深深的屬靈態度﹐差派千百名宣教士﹐也奉獻自己的兒女去開拓聖工。

   慕氏還是一位在他的祖國﹑他的時代中促進教育學術的耕耘者﹐他為一般教育和上帝學創設學校﹐他的忠告得到回應﹐他的期望贏得尊重﹔他的觀念影響了當代各個社會階層。他曾六度當選南非荷蘭改革宗總會主席﹐因為他與上帝的密契﹐給他所服事的宗派留下了永遠的標誌。

    慕氏的家庭蒙上帝厚待﹐妻子艾曼聰明賢惠﹐還在服事上分享他的重擔﹐協助慕氏推動其平生心系的基督教教育事工。慕氏是善顧家庭的良夫和八個子女的慈父﹐更在靈性上帶領全家人蒙福﹐甚至用餐時間也是團契和分享靈修心得的時刻﹐一位訪客評論道﹕"跟慕家的人一起吃飯﹐就如同領聖餐。"這對住在他家中的上帝學生﹐給予敬虔人格的潛移默化。終其一生慕氏也是一位與年輕人相處而水乳交融的長者。

    安得烈的晚年﹐適逢一連串的戰爭﹐外面雖然充滿懮患和騷擾﹐他的靈卻深深進入上帝的平安﹐他受邀在一連串不尋常的基督教世界性集會中宣講屬靈教導﹐他的講詞充滿能力和火焰﹐上帝的威儀臨在整個會場……慕氏多年來受血管硬化的痛苦﹐1916年8月患了一次流行性感冒﹐上帝正輕輕地拔出地上帳棚的柱子﹐他養病期間﹐喜歡坐在靠近海岸的小屋廊下遠眺大海﹕海浪飛濺﹐何其壯觀﹐一如上帝愛遼闊無邊﹐奔放滿溢。在他一生的最後一夜﹐準備就寢時說﹕"我們擁有如此偉大榮耀的上帝﹐應該永遠在他裡面歡欣喜樂"說著﹐他禱告說﹕"哦﹐萬福而榮耀的上帝﹐求你將你的慈愛豐豐富富地賜給我們﹐好叫我們一生在你裡面得著喜樂。"他果然在與他的天父相交中離開了世界﹐1917年1月18日﹐慕安得烈于八十八歲的高齡﹐平靜地去與他所愛的主面對面了。

    為他舉行追思禮拜的那天﹐商店歇業﹐威靈頓的居民擁向大教堂﹐向這位聞名于基督教界的上帝人﹐表示他們的敬愛。他的葬禮在荷蘭改革宗的墓地舉行﹐墳墓設于主要入口的右側﹐海內外各界紛紛致電慰唁﹐悼詞難以數計﹐其中有一段正可以總括他的一生"慕安得烈從不追求名聲﹐……象保羅那樣﹐以'傳揚福音''討上帝的喜悅'作為一生唯一的目標。在他一生的巔峰時期﹐他的講壇就象定磁石﹐激動了千萬人的心。他如火一般的熱誠﹐象風吹麥浪一般搖撼著人的意念……他本質上是一個禱告者﹐同時﹐也是位實事求是者。對他而言﹐永恆的世界極其真實﹐決非出於臆測﹔在他的心目中﹐屬靈的事支配著屬世的事。禱告即是與不可見的上帝交通﹐為別人代求﹐與世界各地上帝的教會﹐共同患難與歡樂……他所寫的每本新書都很受歡迎﹐是因為它們既新鮮又刺激……對他而言﹐生活的意義就是單純﹐一切活動務必藉著永遠臨在的那一位來潔淨和充滿……他不斷向前推進~~在前面要實行另一場上帝所賜的宣教工作﹐又一篇信息要宣告﹐又一本或二本書要動筆。若干年前﹐一位朋友來問他﹕'你能不能給我們一點回憶﹖'他的答復頗為特別﹕'我有比談自己更好的事要做。'作為一位上帝秘主義者﹐一位先知﹐和主謙卑的跟隨者﹐他度過了豐富的一生…"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