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萬靈堂牧師

    司徒德由基層及周邊做起,帶動了英國聖公會的改革。雖然傳說英國聖公會有意讓他出任主教,但他一直甘心擔任萬靈堂的牧養工作。然而,自1959年起,他獲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委任為宮廷牧師(Chaplain),1991年退休時獲委任為尊貴宮廷牧師(Extra Chaplain)。他的教學、講道、寫作及傳揚福音等事奉,為上帝的國度贏得不少信徒,同時栽培了成千上萬的教會領袖。司徒德是一個有遠見、有異象的人,他有目標、有策略,而且善於運用資源,使異象化為事實。

    司徒德的講道生動有力,以聖經為內容,為信眾提供基督教的核心價值。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受按立,當時英國教會的福音工作一蹶不振,死氣沉沉,不傳福音。司徒德就職半個世紀後,整個教會的福音工作煥然一新,有了生命。今天世界各地英國聖公會人才輩出,南半球國家受逼迫的教會尤其直接、間接受他的影響。司徒德雖然沒當上英國聖公會的主教,但他確是今日聖公會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著作、典範和牧養工作,都在肯定他在教會中不朽的位置。

    司徒德在萬靈堂事奉直到退休。萬靈堂位處倫敦市中心,英國廣播公司總部、國際學生中心、商業中心的牛津街及麗晶街(Regent St.)皆在附近;1950年代末的倫敦更是海外留學生的集中地,五萬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中,有35,000個在倫敦求學。司徒德在倫敦展開了留學生工作,於1961年成立萬靈國際團契(All Souls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除了向學生提供幫助,還帶領不少人信主,間接開展了第三世界的福音工作。他說,這是在自己的門口宣教。

司徒德

      司徒德之青少年時代 ,

      司徒德之家世與求學  ,

      萬靈堂牧師  , 諸靈堂的事奉 ,

      福音主義與司徒德  ,

      《洛桑信約》及會議 ,

      福音信仰與社會關懷 ,

      社會和文化的關懷 ,

      司徒德與教牧神學  ,

       司徒德有關「地獄」的爭議 ,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居普良

      居普良 (St Cyprian, c200-258) ,

      居普良 (Cyprian of Carthage公元200-258年)  ,

愛任紐(Ireaneaus)


    愛任紐(Ireaneaus, c130-c200)出生年代約在西元115142年,於西元200年殉道,他是里昂及其周圍地區的主教。

    當時外有羅馬帝國殘酷逼迫,內有諾斯底主義、馬吉安、孟他努等異端侵蝕成長艱苦的教會,他堅決維護使徒統續,傳揚真理福音,因此他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對抗諾斯底主義。愛任紐所著的〈駁斥並顛覆偽知識〉一書(耶柔米將其縮寫為〈反異端〉),是當代批判異端最重要的著作。

    他的反異端和使徒宣道論證 (Demonstration of the Apostolic Preaching)等作品,一面駁斥危害教會的異端錯謬,一面確立以聖經為本,接續使徒統緒的正統信仰,是尼西亞會議前期系統神學最重要的文獻。

    他以豐富的神學思想及理性的陳述,在反諾斯底主義的過程中,發展出了一套基督教救贖觀,對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和方向具有很深遠的影響。在諸教父當中不但無人能比他更清楚地陳述神學的觀念,他同時也致力於基督教思想的規範。如:東西教會為復活節日期爭論,他從中斡旋而阻止教會分裂,而今日所用之春分月圓後第一主日為復活節,其前一個禮拜五為受難日,沿用至今。

愛任紐在早期教會的地位:

最初三世紀中,他影響超過任何教父。

    Schaff認為他是「尼西亞前期教父中最正統的一位」(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5th ed., rev., 8 vols. Grand RapidsEerdmans, 1910, v. 2, p. 751)。Johannes Quasten, Patrology, (1951,  v.1, p. 287) 認為愛任紐是第二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Theodor Zahn, (1838-1933) 認為他在神學地位超過後來的Athanasius Cyril,可稱為第一位系統神學家,可與俄利根和奧古斯丁並立。

    聖經神學家:維護四福音書,尤其推崇約翰福音。他的思考以聖經為中心。Brunner說他是路德之前將保羅與約翰的見證連起來的第一位聖經神學家。

    他是三位一體的先驅。

    歷史學家把愛任紐的貢獻叫做「同歸於一論」,瑞典神學家奧連(Gustav Aulen) 基督論名著 「勝利的基督(Christus Victor)」中,追溯到愛任紐經典的贖罪觀。基督十字架是戰勝魔鬼,給人性提供新的起頭,而非付贖價給魔鬼,也不是滿足上帝律法的要求。被贖者要恢復受造時的善性,因此道成肉身是整個救贖歷史與個人得救的關鍵。

    反異端以諾斯底主義為主:在愛任紐的時代,教會面臨的主要異端是諾斯底主義,它有兩個大的派別,一派是由瓦倫提努創立,另一派則是由馬吉安所創立。其中第一、四部駁瓦倫提努派和馬瓦倫提努派主張物質世界是由一個較低的創造神所創造的,他的名字叫得繆哥(demiurge),是一個邪惡的神。關於救贖,瓦倫提努認為,屬靈的人只要靠知識就可以得救,而屬物質的人則毫無得救的可能,在二者之間的屬心智的人,則要靠信心加善工才能得救。瓦倫提努派不相信道成肉身及其耶穌的復活。

    馬吉安否認舊約為聖經,他們只承認保羅的書信為信仰的經典。他們主張有兩個神:至高神與創世神,前者善良,後者邪惡。他們相信靈魂得救,而非肉體得救。根據他們的信仰,馬吉安嚴酷地處置聖經經文,特士良說:他用一把劍,刪削經文以適合自己的意見。

遊斯丁

    護教士遊斯丁(Justin Martyr)   ,

尼西亞前期教父概論


    尼西亞前期是基督教神學和教會組織形成時期。約自二世紀中葉到325年尼西亞會議時期。湯清認為尼西亞前期是基督教神學和教會組織法形成的時期。教父包括:愛任紐、希坡律陀和居普良等克服教外的慘酷逼迫和教內詭詐的異端,將基督的教會建立起來。

    早期基督教的重要思想家,如:特土良 (Tertullian, 150-220) 晚年作了孟他努派(Montanus, C126-180) 基督徒、亞歷山大的克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 c150-220)和俄利根(Origen, c185-254) 因他們哲學化的神學中含有不少柏拉圖的理想主義觀點,猶西烏比(Eusebius, c263-339)因信奉半亞流派主義,所以都不能稱為教父。

    游斯丁(Justin, c100-c165) 出生在示劍但非猶太人。游斯丁是使徒教父之後,尼西亞前期教父之前之銜接人物。初代教會因被迫害, 這些經常為基督教信仰辯護的信徒,叫作「護教士」(Apologist),其中以游斯丁最著名。他是一位精治哲學的學者,在皈依基督教之後仍以哲學家自居,他以學術方式護教,約在一五三年,寫了著名的《第一護教書》,上書當時的皇帝安東尼‧庇護(Aelius Adrian Antoninus Pius Caeasr Augustus)及其諸嗣子、貴族、元老院和羅馬人民。說明基督教不當遭受政府反對及教外人士之批評。 按第一謢教辭記載:當Urbicius下令處死Ptolemaeus,一位基督徒Lucius正在一旁。他看見這不法的判決,就對Urbicius說:「怎能這樣控訴人呢?這人沒有通姦、淫亂、謀殺、也不是賊、不是強盜、不曾犯罪,只不過因為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你就要處以極刑嗎?Urbicius阿,你的判決與我們的皇帝Pius、與Caesar的智慧之子,以及與神聖的參議院不符。Urbicius沒有回答別的,就直接對Lucius說:「看來你也是他們之中的一員。」Lucius回答:「當然。」於是他也被帶去受刑。但他對Urbicius道謝,因為他從此可以脫離邪惡的主人,要到他良善的父,就是到上帝那裏去。接著還有幾個人也站出來,一同殉道。

    幾年之後,當羅馬城的行政官正在逼迫教會時,他將前書增補續篇出版,此續篇被稱為《第二護教書》,主要是伸張:基督徒被公開審訊時,必須確實證明有罪才可定案,不可因他們是基督徒,就不追究犯罪實據而判刑。他以舊約先知預言之應驗來辯明基督教的真理,又耐心說明基督教聖禮和崇拜。他的另一本名著《與崔弗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約寫於160年,這是他與猶太人崔弗在135年間的談道記錄,也是在為基督教辯護,對付猶太人的攻擊。待至165年二次遷居於羅馬時,因哲學家 Crescens 的陷害而入獄,審訊時他面對攻擊,毫無所懼,並自我宣告是基督徒而以身殉道。他的第一謢教辭被收入基督教早期文獻選集中。

    游斯丁是第二世紀護教思想家的領導人。他對希臘哲學採取樂觀開放的態度,他的護教方法是用希臘哲學的方法,來勸服當時的知識分子歸向基督。其後的護教士也效法他的方法;塔提安 Tatian)是他的學生,他也影響的後來的教父愛任紐(Irenaeus,里昂主教)。游斯丁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可稱為最早期的思想家,為真道竭力爭辯。

    他為回應時代問題而提出神學。

1.      他提出基督教是最好的哲學(第一謢教辭)

2.      第一謢教辭是不完整的教義書,可看到萌芽中的三一論。

3.      他注重道德生活。

4.      他說希臘哲學家所尊崇的“道”(Logos),就是《約翰福音》所說的“永恆的道”,道成了肉身,在基督裡彰顯出來。這是本色化(第一謢教辭)

5.      駁馬吉安主義。

    尼西亞前期教父的貢獻:

1.     他們為聖經的權威作證;

2.     他們為新約正典作證;

3.     他們為使徒信經作證;

4.     他們在二世紀中至三世紀中葉教會中,在西方教會的發展時期,居於領導地位;

5.     他們對尼西亞前期大公教會的正統神學,堅強合一的組織,和嚴肅高貴的教規,有保守並建立之功 [尼西亞前期教父選集]

簡介迦帕多嘉教父的三一神論之背景

【簡介迦帕多嘉教父】

    在公元三至四世紀在東方教會中出了三位傑出的神學教父,分別是巴西流(Basil of Casearea)、拿先素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和女撒的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因地理上的關係,在教會歷史上統稱他們為迦帕多嘉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巴西流和女撒是親兄弟的關係,而巴西流與拿先素斯則是同學,後來成為莫逆之交。

    迦帕多嘉教父的三一神論是承繼著亞他那修的三一神論,這位三一神論的建基者之上,並且將他的三一神論發揚光大,成為日後的正統信仰。所以迦帕多嘉教父在三一神論上的功勞是功不可沒的。後世將女撒和拿先素斯列為東方四大教父之中其中兩位。

【迦帕多嘉教父面對亞流派與抗靈派的夾擊】

    我們要了解迦帕多嘉教父的三一神論,必須先了解他們的歷史傳統和所面對的異端,才能正確掌握迦帕多嘉教父的三一神論。儘管三一的觀念由特土良所提出三一的獨特的公式,再由俄利根提出「父生子」是永恆「父」生永恆的「子」之關係,然後有亞他拿修再演繹為三一是「同質」的觀念,建立合一的上帝觀。

    不過真正全面確立三一神論的是迦帕多嘉教父,原因是他們不但解說「本體相同」(homoousios)和解釋位格的問題,更遠勝之前的教父。再者他們將聖靈的地位發展為完全上帝的觀念,因為前人對聖靈的地位討論不足,如俄利根。以致缺乏聖靈論的教義,而迦帕多嘉教父正好完備了聖靈作為三一神論裡其中一位上帝的教義和分析。

    迦帕多嘉教父除了承襲傳統的三一觀之外,他們更要面對的是當時異端帶來的衝擊,尤其是以歐諾米斯(Eunomius)為首的極端亞流派,他們認為「父」是自生的,而「子」卻是被生的,因此他們強調「子」在時間上有一刻是不存在。另一方面由歐斯達丟(Eustathius of Sebaste)為首的抗靈派,卻主張聖靈不是上帝,並且亦非受造之物。

    所以迦帕多嘉教父受到亞流派與抗靈派兩大異端的夾擊,以致需要重申「子」的永恆性,強調俄利根所出的「永恆地生」(eternal generation)的教義。同時反駁抗靈派而確立聖靈是上帝的觀念。假如我們欠缺這樣的歷史背景,就無法準確地拿取迦帕多嘉教父的三一神論之思想。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